《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81章

设置字体大小:

泉商贸城建设中违法违规有关责任人所作出的严肃处理。震惊全国的嘉禾野蛮拆迁事件终于有了人民群众期盼的结果,书记、县长双双“下课”。
今天再回顾此次事件,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似乎远去,然而,因拆迁引发的一场无法回避的伤痛,却在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人们不禁要问: 嘉禾之痛,痛在哪里?
嘉禾拆迁事件,是近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暴力拆迁”事件中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权者总是习惯于以言代法,知法犯法,执法违法,甚至以种种理由采取暴力手段,侵占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谁不顾嘉禾的面子,就撤他的位子;谁砸嘉禾的牌子,就摘他的帽子;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多么野蛮霸道的口号!然而,就是这种野蛮霸道的口号,公然贴在县政府的门前,广而告之,付诸实施。嘉禾县珠泉商贸城是一个以商业用房为主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个案例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商不亲民的反面教材。经专家计算,像珠泉商贸城这样一个以商业用房为主的大项目(1。5亿元工程),每年创收利税在千万以上,但是,嘉禾县与开发商签订的合同却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税收包干征收50万元。房地产开发本来是市场行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却一马当先,以行政命令代替法律程序,竭力“助商、护商、亲商”,上演了一场侵犯群众权益、拘捕拒拆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闹剧,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提出那句野蛮霸道的口号、事后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的嘉禾县原县委书记周余武,本来是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党员干部,事后他对地方官员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改进执政理念和执政手段进行了深刻反思:“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嘉禾之痛,表面上是因商贸城拆迁引起的,实质上是背离科学发展观而收获的苦果。
2004年
● 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
自2004年8月31日起,所有六类土地全部实行土地出让制度,即采取公开招标、公开拍卖、公开挂牌的方式出让土地,两年内不开发,政府无偿收回。此为“8·31大限”。
● 5月,我国第一部《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经济适用住房面积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面积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面积在60平方米左右。
● 7月13日,《关于修改〈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的决定》经建设部第4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7月20日颁布实行。
● 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严格拆迁管理的通知》。
● 7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下发通知,提出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 9月2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对控制商业银行房贷风险作了相应规定。
● 11月6日,一笔价值九亿多元的土地转让合同在北京正式签订,这是国土资源部禁止以协议方式转让土地后,北京市以招标方式转让的第一块土地。获得这块12万多平方米土地的是北京首创置业。
2005共度风雨守候彩虹
房子就像爱人
和我睡在一起
陪我度过一生
房子的爱情
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嫁给房子让我
伤透了心
——愚市《房子的爱情》
自2003年3月16日温家宝接任国务院总理的那天起,中国经济就一直在“过热”中运行,而且是越来越热。温总理为此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1978年以来中国的三次经济过热中,前两次的治理手法比较强硬,大起之后往往有大落。但温家宝采用的是“中药调养式”手法,包括2005年对相关制度“动刀”都是治本之举,寄望于制度安排来取代行政手段,其突破口就是信贷与土地。2004年经济过热中,土地带热房地产,房地产带热原材料,原材料带热能源,从而引来各种投机资本趁热取利。
这多少有些让人意想不到。
有的人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有的人认为这是最坏的时代;有的人认为这是暗无天日的黄昏,有的人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人都称2004年是“房地产政策年”,但调控的结果,虽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的投资规模,但并没有勒住房价往前冲的缰绳。对普通百姓而言,一些城市的房价疯涨,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
申江名园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楼盘,位于卢湾区和徐汇区交界处的瑞金南路。我们不妨追索其开盘后四年间价格的攀升轨迹:2001年10月,一期开盘均价6000元/平方米;2002年底,二期开盘均价上升到7000元/平方米;2003年底,均价已跃至11000元/平方米;2004年第三季度,均价高达16000元/平方米;2005年春节后,均价已蹿升至24000元/平方米。
不到三年半,这一楼盘的房价疯涨了300%。如此“高成长性”恰是中国许多城市的一个缩影。
上海陆家嘴的汤臣一品,年中开盘时均价竟高达11万元/平方米,一夜间创造了中国豪宅的最高天价。
2005年春暖花开之际;“两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房价上涨太快的问题成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头号热门话题。一个共同的声音在人民大会堂响起:“房价涨得太凶了,政府该管管。”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开发商似乎感觉了一股“倒春寒”。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单辟章节提出抑制高房价,剑锋直指房地产投资过热。在谈到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时,温总理特别指出“重点是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这意味着,继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之后,稳定房价将成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不要谈房价,一谈房价我就晕。”“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发改委副主任俞国生对将其团团围住的中外媒体记者说。
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新宏观调控措施的连续出台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只不过,当年是央行“孤军奋战”,而现在则是几大部委的“协同作战”。
这一年里,政府与开发商的博弈、政策频出与房价继续上涨成为宏观调控掀起的滔天巨浪,而2005年也由此成为房地产历史上的宏观调控之年,亦在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第一季度的最后几天,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其八条意见包括了诸如:“把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省政府负总责,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仅仅过了一个月,在温家宝总理4月27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房价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问题再一次成为讨论研究的焦点。会上提出了8项加强房地产市场引导和调控措施,与此前的“国八条”相比,“新八条”更强调用房地产市场各环节的调控来达到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上次“国八条”的低调出台不同,这次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形式公开的“新八条”,将中央稳定房价的决心一举明朗化。
“新八条”的余温未消,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七部门早在4月30日即已拟定完成的《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又是一个“国八条”!拥有与“新八条”相似的提法和脉络,七部委的房价新政显然是秉承“新八条”精神之下的细化和补充。
“当帝尧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几年疯狂之后的房地产市场,如今谈来,更甚洪水。而对于它的治理重整,调控力度之大,政策出台之频繁,也确为罕见。
新政效应可谓立竿见影。
5月13日,深交所房地产龙头股万科、华侨城和金地集团不约而同在盘中出现或接近跌停。“这都是受到‘新八条’出台的冲击。”招商地产总经理林少斌言下唏嘘。
“七部委能联手出台一个通知,并且规定到如此详细的很少很少。”一位熟悉房地产的业内人士如此感叹。
业内人士心里都明白,如果此次新八条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会继续出台新的措施。
果然,8月中旬,央行研究部门“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的建议再次让房地产界意识到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