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82章


业内人士心里都明白,如果此次新八条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会继续出台新的措施。
果然,8月中旬,央行研究部门“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的建议再次让房地产界意识到宏观调控还没有结束。虽然这一建议在建设部相关人士表态后成为虚惊一场,但其传达的对预售制度完善的意图,足以显示出政府对信贷风险的严控力度。
160天!从中央到地方,从央行到七部委,如此短的时间出台如此密集、严厉的措施,无不让房地产界感觉到阵阵刺骨的寒意,但这时仅仅是夏末秋初。同时,相比先前两年的调控政策,这一年的政策以组合拳为主,七部委意见,三部门通知,部委联动,中央地方联动成为本次调控的最大特点。
如此高压的调控政策,必然引来一部分开发商的“鸣冤叫屈”。从最初政策不明显时的自信到政策雷动后的恐慌,从单个开发商的大声呼喊到行业联盟的抱团取暖,房地产界抓住每一次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开发商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认可房贷政策,但除了这些表态之外,开发商坚定地站在了房地产业“无泡沫”的行列。
“国八条”和“新国八条”的目标高度一致——稳住房价,但房地产界已感觉到市场对这一政策的解读是“房价要大跌了”。许多开发商把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土地成本太高,进而抛出了“地荒论”。SOHO中国董事局主席潘石屹就数次坚称,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土地供应不足”。4月11日,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总为国务院操心”的任志强,更是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对形势的判断与对策》的文章,业界俗称“万言书”。任志强认为:“我们所说的‘土地供应不足’,其实是指形成有效开发的土地量不够。正是这种认识与实际之间的差异,造成供给政策与手段上的滞后,形成供求矛盾恶化的结果。”
“地荒论”的观点随即遭到了国土资源部有关官员的强烈驳斥。国土资源部表示,目前各地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供应量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的。
但精明的开发商已经感觉到了土地的稀缺,于是开始大规模“储地”。一场政府与开发商的猫鼠游戏就此开始上演。
而央行研究机构的取消商品房预售的建议,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开发商都表示,“在现阶段,取消期房预售弊大于利。”任志强“万言书”称央行报告的逻辑有误。甚至有开发商公开宣称,取消期房预售后,随着开发商成本的加大,将最终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上涨。
重庆的《时代信报》刊发题为《央行一思考地产商就上火: 今夏“天热”人也“热”》的文章,指称:“……其中的佼佼者是任志强和潘石屹。这两个人非但逻辑严谨,反应迅速,发出来的声音更是非同小可,矛头直指央行,根本就不把这样一个素来令人仰视的权威机构放在眼里。”
2005年,毫无疑义是“中国房地产业的降温年”。政府毫不手软地打压房价,其目的不在摧毁中国房地产业。恰恰相反,中国政府正是防止房地产市场乃至中国经济的大起大落,释放这些年来过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所积累的风险和危机。中央政府是在小心翼翼地,如同母亲对婴儿般地保护、爱护、呵护中国房地产业。
5月17日,温家宝总理在专报信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七部委意见引发社会关注”上批示: 培炎同志: 调控房地产市场,稳定住房价格,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建设部等有关部门要深入了解房地产建设、市场、价格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及时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全面贯彻国务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各地情况不同,要注意分类指导,发挥地方政府作用。以上意见请你考虑,并统筹安排部署。5月28日,温总理对互联网信息择要“近期各地房价变动情况”批示: 光焘同志: 稳定住房价格涉及群众利益和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与地方和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全面贯彻国务院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好引导和调控工作。在年底召开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谈到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了两个坚定不移: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当前房地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坚定不移地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努力促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再让我们听听曾培炎副总理在8月12日召开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座谈会上的讲话,他说: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要靠它拉动经济。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过热有房地产本身的问题,有拆迁带来的问题,但也有老百姓需要改善住房的正常需求。要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要出现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会引发很多问题,对老百姓也不利,很多人买了房子,跌价后都套进去。因此,我们不是打压市场,而是针对性很强的调控。建设部部长汪光焘2005年很少在媒体面前讲话。但恰恰是在这一年,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举措一浪高过一浪。外人很难知道面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风雨雨,这位高官的悲喜。而诸多开发商们的悲喜,汪光焘却不会看不到。他希望在当前形势下,骨干开发企业要倍加珍惜多年来培育起来的房地产市场,正确对待宏观调控。只有解决好当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创造好的市场环境,房地产市场才有可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持续发展。
但是,汪光焘还是流露出了他的不满,他对少数房地产开发商提出善意的批评。8月,房地产新政后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胶着期。在一次与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座谈时,汪光焘说,不少开发商还在观望,对房价不愿降,甚至有的仍在囤积土地。他们有的不愿建普通商品房,盲目追求过高利润;有的甚至公开曲解中央调控政策,借助个别媒体误导消费者。他强调,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正确认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意义。没有国家利益,就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
作为主管房地产行业的政府最高官员,汪光焘对房地产商们的批评实属正常。但我们不难发现,国家一部之长用词之谨慎、语调之平稳、态度之温和在以往也并不多见。这无疑表明了决策层对房地产业的百般关爱。打压不是调控的目的,调控是为了这个行业今后能走得更加稳健。
决策层的良苦用心,还是没有得到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会意。相信你一定会记得当年开发商的兴奋和老百姓的愤怒。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人们对房地产业的情绪,并无明显改变。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最大的富豪中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从2002年第一版《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到2004年第三版《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国的房地产业已一连三年蝉联《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此后尽管不断有房地产业的富豪身陷囹圄,但在福布斯《2005年中国内地富豪榜》上,涉足房地产的名流还是多达35名。财富的规模、现实的利益以及历史的积累,造成了房地产集团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行动能力。
每当政府出台一项政策、发布一个报告,房地产商们就闻风而动,轻则在媒体上公开批评,重则上言国务院。
2005年6月5日,是地方政府开始实施七部委新政的第一个星期天,30位“中城联盟”成员的房地产企业老总从全国各地匆匆赶到深圳,齐聚在万科建筑研究中心的大会议室。万科在此次会议上以经验交流的方式向到会的联盟成员介绍了《万科集团对5·11文件的解读》报告,随后在银幕上打出了“共度风雨守候彩虹——如何应对宏观调控”,黑底红字标题表达了此次会议的主题。显然,此次会议就是探讨“当前形势与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政策,在加入口舌之争的热闹背后,更多的开发商选择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捂盘提价。而在一年一度的房地产盛会“住交会”上,开发商亦表现出了很强的群体性脉动。潘石屹就表示:“宏观调控越是严厉,这个行业的人越是要聚一聚,互相打探点消息壮壮胆。”在对“住交会”的报道中,部分媒体上更是打出了“开发商结成涨价联盟”的字眼。
除了言论上的一致外,“中城联盟”在行动上也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些在当年6月中旬试水开盘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