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49章


传统的基础上,将医药理论同辨证处方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是《本草纲
目》的一个重要特点。
李时珍将总结历代著名医家的多种用药凡例、用药式,放在首要地位,
目的不是为了用这些既成凡例、药式束缚人们的思想,让人们不假思索,照
别人的凡例、药式遣方施药;相反,正是要求人们更好地领会、掌握辨证用
药的基本规律,临诊可以灵活运用;遵守客观规律,更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际上,各种用药凡例、用药式,是祖国医学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有效经验,
可说是历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长期医疗实践中知行统一的范例,具
有普遍有效性;然而医家灵活运用凡例、药式的过程,依然是一个理沦和实
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的过程。例如药性的升降沉浮,固然有普遍的规律。
在《升降沉浮》中,李时珍写道:“味薄者升,甘平、辛平、干微温、微苦
平之药是也。气薄者降: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
也。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味厚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掌握这些关于药性沉浮升降的基本准则当然很重要,但仅仅一般地了解它是
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于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李时珍说: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
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
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73 页
“升降在物亦在人”,这是李时珍认识论中的一个光辉命题,它肯
定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去改变药物的性能。
如此乃能成为一个“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的高明医家。
辨证论治的结论,最后见于处方。正确的处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知
与行统一的产物。处方的一般原则,《内经》已有论述:“气有多少,形有
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至真要大论》)方分七类,有大方、小
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还规定“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
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
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同上)这里提出的奇之、偶之、
反治、从治、反佐,都是一些基本原则,如何具体处方,还得靠各人的临证
经验,所以李时珍在《七方》中指出: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
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
寒气既下,
热性随发也。此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之妙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58 页
李时珍强调,在实践中要“神而明之,机而行之”。“神而明之”,就
是要人们认真掌握基本准则,知之必须明白透彻,不可一知半解;“机而行
之”,即要求灵活运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得心应手,
获取神效。
李时珍介绍了自己“神而明之”,”机而行之”,药到病除的一则临床
经验。“一锦衣夏月饮酒达旦,病水泄。数日不止,水谷直出。服分利消导
升提诸药则反剧。时珍诊之,脉浮而缓,大肠下弩,复发痔血。此因肉食生
冷茶水过杂,抑遏阳气在下,木盛土衰。《素问》所谓久风成飧泄也。法当
升之、扬之。遂以小续命汤投之,一服而愈。昔仲景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
脉沉迟,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用麻黄汤平其肝肺,
兼升发之,即斯理也。神而明之,此类是矣。”(《麻黄·发明》校点本第
二册,第1009 页)
《本草纲目》中还保存了李时珍参考古方,神而明之,治愈一妇女浮肿
哮喘的医案。患者自腰以下浮肿,面目亦肿,喘急欲死,不能伏枕,大便溏
泄,小便短少,服药无效。李时珍诊视的结论是:“脉沉而大”,沉主水,
大主盛,断定乃“病后冒风所致,是名风水也”。首先用千金神秘汤加麻黄,
一服之后,喘定十之五,再以胃苓汤吞深师薷术丸,二日小便多了,肿消十
之七,调理数日而恢复健康。李时珍深有体会地说:“益见古人方皆有至理,
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香薷·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910 页)
不难想象,这样医药结合,知行结合,“神而明之,机而行之”,一药而起
沉疴的病例,在李时珍一生中不知有多少。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一件知行不统一,有病妄投药,导致丧命的事例。
蕲州郝知府对医药一知半解,“自负知医”,不懂装懂,有病不求医,妄投
汤药。结果自作自受,命归黄泉!李时珍无限感慨到:“吾蕲郝知府,自负
知医,因病风癣,服草乌头、木鳖子药过多,甫入腹而麻痹,遂至不救。可
不慎乎!”(《乌头·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179 页)这种人可悲在对医
理并不精通,不求“神而明之”,知行统一,却无知妄行。结果事与愿违,
受到无情的惩罚。
(二)升降随人工,炮制变药性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药物的炮制上,表现十分突出。药物升降浮沉的特
性,可以通过炮制手段加以改变,这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随着
医药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质量的认
识也日益深入、全面、系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以往的炮制理论和
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作出重要发展。近400 味药物,写有“修治”一栏,
全面介绍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其中自己的亲身经验有170 多条。在他看来,
了解药物的产地、形态、生长规律、采集季节,名实统一,十分重要。但这
还远远不够,循名责实,不能单凭药物的外部形态。要充分认识药物的性能,
还须同炮制过程联系起来全面考察。不少药物,一体多用,名称虽同,由于
炮制方法有别,性用大有差异。不熟知药物炮制理论及方法,绝不能成为一
个本草学家。对药物进行不同方法的炮制,根本目的是使一种药物产生多种
疗效,以适应治疗各种疾病的不同需要。
李时珍以香附子为例,指出:“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
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不特如此,由于炒的时候,所用辅料
不同,性效亦大异。”得童溲浸炒则入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
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
(《香附子·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890 页)根据行经、补肾、消积、化
痰等医疗上的不同需要,对香附子进行不同的浸炒,这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作用,改变药物性能的表现。李时珍从哲学上加以概括,谓之“升降在
物亦在人”。
同样的原理,适用于黄连。黄连是治火的主药,人体五脏六腑皆有火,
用黄连治不同部位的火,则要求不同的炮制方法。李时珍对黄连的修治作了
深入的论述。
五脏六腑皆有火,平则治,动则病。故有君火相火之说,其实一气而已。黄连入手少阴心
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虚火, 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
炒;治中焦之火, 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消研细调水和炒。诸法不独为
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黄连·修治》校点本第二册,第771 页
李时珍指出用不同的辅料进行浸炒,不尽是用为引导而已,同时是为了抑制
其苦、燥之性,即通过化学变化,改原黄连的原有性能。对黄连的不同炮制,
是为了适应辨证论治的要求。李时珍把医、药、炮制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
考虑,而不是孤立地讲医、讲药、讲炮制手段。他启示人们,必须把医、药
理论同炮制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从
黄连炮制中概括出:“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的炮制原理,这
是对长期炮制经验的总结。说明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炮制原
理本身是知行结合的产物。你要认识药物的性能,掌握炮制的规律性。就必
须投身于行医、制药的实践中去。李时珍十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