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50章


须投身于行医、制药的实践中去。李时珍十分强调知与行的结合,目的即在
于此。非此,不足以认识医药的精微。一个高明的本草学家,不只是告诉人
们怎样炮制药物,更要能从原理上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炮制,使后人能用
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李时珍关于黄连炮制方法及炮制原
理的论述,更有典型示范的意义,对祖国炮制学的建立无疑是一个贡献。当
然,李时珍对炮制学的贡献远不止此。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修治”栏下共载了60 多种有毒药物的炮制
方法,其中有植物类毒药,也有动物类毒药,还有矿物药。历代本草对毒药
的炮制尤为重视,要求极严,因偶有不慎就会引起中毒,危及生命、健康。
对毒药的作用,要一分为二。使用得当,炮制得法,毒药可以对治疗疾病起
特殊效用,许多病常常要“以毒攻毒”。但是,如果炮制不得法,使用不当,
必遭危害。李时珍对毒药的炮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研究,发明创造了多种
毒药的炮制工艺及炮制理论。如附子用煮,常山用蒸,赤铜屑用煅,半夏用
发酵,硇砂用水飞,南星用火炮,等等。不同的毒药,以特殊方法制之,都
可以达到取其利而避其害的目的。充分掌握毒药的炮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使毒药为人所利用。一种毒药,由于选用不同的辅料,通过不同的炮制
手段,可以使它发挥多种效用,以适应辨证施治的要求。天南星是一种毒性
强的植物性药物,李时珍根据“药随人使”的原则,指出它可以在多方面发
生作用。生用可治风痰,熟用可治风热之痰;以生姜渣和黄泥煨,可治脾虚
多痰:“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得火炮则不毒”。(《天南星·修
治·气味》校点本第二册,第1186 页)这里除强调药物“异制则异用”的原
则外,还明确肯定通过炮制手段,有毒可以变无毒。中国古典哲学中人定胜
天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这里得到深动地体现。
(三)知君知使,奇效无比
在医疗实践中,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表现在辨证论治上。辨证之
后,可以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疗法等,都是行之有效
的中医治疗手段。多数情况,采用服汤药的办法。方药的配伍,则独运匠心。
《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共15000 多个,其中600 多方是李时珍自己的临证
处方。清人蔡烈先将书中全部附方按病分类,编排而成《本草万方针线》,
具有很大实用价值。李时珍所贡献的600 多方中,单味者占80%以上,复方
只占少数。说明李时珍处方治病,力求简易,对单方、验方特别看重。
中医复方,注重药物的配伍,自《内经》以来,总结出君、臣、佐、使
配伍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
之谓使”。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本经名例》)的原则,拟制的配
方,《内经》保留了12 方,共用药25 味;《伤寒论》为113 方(实为112
方),共用药93 味:《金匮要略》为263 方,共用药202 味。后人将《伤寒
论》113 方归纳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四逆汤、承气汤、理
中汤、白虎汤等12 大类,使人们对配方中君臣佐使关系更加易于掌握。把握
了各类主方的君臣佐使相互配伍的关系,然后因病增减,随机应变,可治疗
同类和相近的疾病。李时珍在《蜀椒·发明》中介绍了自己利用平胃散增加
适当药物治愈一个“百药不效”的病例:“一妇年70 余,病泻五年,百药不
效。予以感应丸50 丸投之,大便二日不行。再以平胃散加椒红、茴香、枣肉
为丸与服,遂瘳。每因怒食举发,服之即止。此除湿消食,温脾补肾之验也”。
(校点本第三册,第1852 页)平胃散是治脾胃病的主方,加上椒红等佐使药
物,更有神效。
李时珍认为有君有使,平凡的药物可生奇特疗效。赵继宗《儒医精要》
云:“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李
时珍对这一名医论断作了透彻的解说,指出平常的麦门冬,为何能有此奇效
呢?“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引无功矣。”(《麦门冬·发明》
校点本第二册,第1034 页)李时珍从麦门冬用地黄为使疗效显著的事例,加
上自己平时积累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概括出:有君有使,奇效无比;“有君
无使,独行无功”的普遍原则。这是李时珍知行结合,发展医药理论的又一
印证。
李时珍列举许多常见药物以阐明“随佐使而见功”的配伍原则。他在《芍
药·气味》中说:芍药“同白术补脾,同芎垢危瞬尾蛊惫椴?br /> 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利,同防风防痘疹,同姜、枣
温经散湿。”(校点本第二册,第850 页)在《黄芩·气味》中阐明黄芩异
佐则异效说:“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
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校点本第二册,第780
页)
李时珍根据药物“随佐使而见功”的基本原则,分析了桔皮的特点,指
出“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
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桔皮·发明》校点
本第三册,第1788 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许多常见的药物,如紫
苏、升麻、香附、大黄、仙鹤草等等,都——分析了它们“异佐殊功”的情
况。
总之,正如李时珍指出的,一般说来,“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其
性然也”。但是,人们对于药物的性味变化,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
主观能动作用,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改变药性,升者可以
引之而降,降者可以引之而升。故曰:“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校点本第
一册,第73 页)李时珍在实践中认识了药性变化的奥妙,不愧为医中之圣。
《本草纲目》正是这种理论同实践结合的典范。
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李时珍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哲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哲学
思想。他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
想武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李时
珍从墨子、荀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学习朴
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用以批判有关医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谬论,扫
除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障碍。
李时珍生活的年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物主义心学统治着思想
界。不少人醉心于“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性理空谈,成
天讲的是所谓“惟精惟一”之道,而置社会实际于脑后。李时珍没有被那种
唯心主义空谈所迷惑,一心务实,从一草一木的认识开始。他肯定宇宙万物
都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他坚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太
初只是一气,由气化生万物,人也由气所化生。人们之所以生病,并非鬼神
作祟,而是由于客观存在的“邪气”干扰了人们的生理机能的正常作用。治
病的目的就在于培植人体的正气,抗击邪气的侵扰,使人体生理机能恢复正
常的平衡状态。
他认为各种动物、植物,乃至金石等物,无一不是气化的产物。由于各
种动植物,得气有良和不良,故有的有毒,有的无毒,研究本草就是要分其
品类,知其良毒。各种药物虽是一气所生,有着物质的统一性,也存在着千
差万别的差别性。各种药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人们的研究工作,就
是要发现它们的性能及其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掌握其客观规律,乃可得
其利而远其害。
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又可以为人所利用,但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相互关
系,掌握其内在规律性,才能改造它们。对药物来说,只有首先认识药物的
特性,才能分别加以炮制;气味不同的药物,才可按人的意志加以配伍,用
以制伏人类的病害。在这方面,李时珍对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
思想作了重要发展。
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
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
学的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