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第49章


蛐穆鲋豢宦觯桨寺鼍呖保酶骱Γ鹁锒加卸灾畏牛弥杂行АC茏谟孟仿栉枥词杞馑l谛薹ǘ源瞬话仓荒睿疾挥枚灾畏牛钜惶幔释锌眨木桶擦恕V匦掳擦艘院螅τ眉兀指徊搅恕?br /> 杨管老问我“没有见道以前,知道这个是道,见道以后又发生疑情,以为这就是道吗?又有些信不过,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我要用禅家的风范回你一句:“这不是道?你把道拿来给我看!”参!
你在清净圆明以后,忽然变去,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道起不起,是烦恼魔。如何破去此魔?一念清净,魔既是佛。此心坦然平静,天人都不知道的乐处,何况是魔呢?不求静,不求定,要跑出去,就让他跑出去,你那个知道它跑出去的那个没有动过。
鲁居士啊!你住得远,又不好学深思,这次以后,要好好把持住,不要把它丢了。这些话都好好记着。见道以后 ,何以会变去呢,初见清净圆明,贵为黄金,过些时就跑去了,不要抓住它,有一点抓住它的心,就是后天的执著,它就跑了,不去抓它,它反而在那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净圆明本来没有离开过你嘛!何用你去用心抓它呢!俗语说:“没有问题,请放心好了。”这放心二字,虽不是佛经里的话,但是修行的人真能放心就好了。
不要求清净,本自清净,何须更求清净。把清净也要放下,放下更放下,放到无可放处,这就是你安身立命之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这个道理。
你们听!风声树声,一阵阵,一声声,清清静静,都在你的心内。肇法师说:“会万物于己者,其为圣人乎。”
当我初入道时,我的老师印证我,说我明白了。平时我最怕鬼,一夜,到坟场去坐,完全不怕鬼了。眼通,耳通也经验一番过来,马上被老师打破。到峨眉闭关,也时常发生杨居士一样的问题。七月十五夜里我在山上施食度鬼,普贤菩萨大放光明,为我证明。以后出关到各地参访,乃至遍学显密等教,经常起疑。深信不疑至今,不过十五六年耳。古人说,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也确有道理,谈何容易。得无所得,了无所了,就是要认清此心。认识了此心清净,还是要养它,会有种种变化。如何培养此心?修禅定。“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不是比喻,真的像看电影一样,如梦如幻的呀!凡夫境界都是向外跑的,一板子之下,向里跑了,放射的电能向内收回,全宇宙的电能一起向你射来,而你心性没有通达,不易接受,所以时时会有退心。
《法华经》最重要的几句话:“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信“一心是佛,一心成佛”此外并无二事。(对杨管老说:)信心清净,便生实相。须知不明心见性,不能除去贪嗔痴。了无一物……就是本来面目,什么是本来面目?本来无面目。你参参看!
理是障道的,但是当你见道以后,就不怕理障了。
十方诸佛,皆从定中得来。如何定法?认清本来面目!气机发动了,把它由海底冲上顶去,与天地合一。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乃养气而已。当心佛法如何?
华严境界,是一真法界。真者真心也,清净圆明之心也,见着真心以后要入一真法界。“出息不随外缘,入息不居蕴界。”灵明一点。我们这个身体只不过是大宇宙中之一点而已。不要乱听啊!鲁居士还是守丹田,听呼吸。好好坐一堂啊,放心去坐,我给你们看着。
明末朱舜水先生乘海船去日本,遇到大台风,看到前面两盏红灯,据说既是海妖来覆灭船只。他立刻取纸笔大书“敬”字,焚化后投入海中,即时风平浪静。他这只是一股正气,正气亦可通灵。
此心静的时候,一念不生,充塞天地之间,与十方诸佛光光相接;此心动的时候,可以为恶为善,一念邪,则生阴气,便于鬼神相投。
一念不生全体现,空空洞洞,明明白白,道之根本在此一心。“放之则弥与六合,收之则退藏于密。”怎么收?万缘放下,一念不生(道体也)。用的时候,此心一动,忠孝仁爱,用到济世度人,功德圆满,就可以神通具足,于宇宙合一,充塞于天地之间。
“不见一法名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上座。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外得。”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是自己的,平平常常,如此而已。
圣凡俱尽,似睡非睡,有一点道心可得,都不是。经教都给你说完了,字字皆是黄金。
参要真参,悟要实悟,证要实证。
(晚九点开静后)
杨管老问:这一枝香,我一上座就好像昏沉,像是要睡觉的样子。我又听到老师说:“昏沉就随它去昏沉,散乱就随他去散乱,不要去修正它。我就没有去把清净圆明的境界用心去把持住,知道自己好像是睡着了,但是清清静静,外面一切响动,听得清清楚楚,心情非常舒服,就这样坐了一枝香。我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请老师开示。”
师云:你跟我学佛五、六年,这一次总算是让你摸到了边。这两天我总是拿话来引你,不要修正啊!不要修正啊!可是你总是翻不过来,知道吗?这样才是入定的前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跟着就会一步一步到达,一切神通妙用,也要从此定中发出来。要能够随时随地,一切动作云为,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这个,就可以有大成就。
韩居士问:我今天在黄昏时坐一枝香,跟杨管老的情形一样。
师云:功用上是对了,见地上还没有透,还要多多努力用功,才可以到达杨管老这个境界。
师谓杨管老曰:你看你前两天,气机发动了,气机窜动,气脉不能归元,所以精彩外露,面如桃花。你今晚能够大休大歇下来,气脉初步归元,所以精华内敛,气色马上就不同了。若能再退藏于密,一切鬼神都找不到你了,就是一切天人也找不到你了。这时天地与你合一,宇宙和你一体,就可渐渐地与佛光相接了。
第六天………习禅录影
第六天……农历正月初七
孔子曰:穷理(参也)尽性(了自性,圆明清净一直保持下去。)以至于命(一切万法之根也)。从何来立命呢?从混沌中立。孔老夫子是个真参禅的人。只做功夫不参此理,不能透此理。一肚子佛法的人。又要赶快把它丢掉。
洛浦问:朝阳已升,夜月未现时如何?
夹山答曰: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有人问师:“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是何境界?师答:水净沙明,一文不值。)
夹山祖师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这几句话很重要。道家《阴符经》:“机在目”、“机在心”。古德见桃花而悟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眼睛不定,心就不定。释迦佛睹明星而悟道,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神光下视,永远不能得定。像电灯的开关一样,你把它插中,就对了。
(师召某某法师对面盘膝而坐,纠正其姿势,命法师注视师之印堂部分,眼神慢慢定住。师与法师交谈时,法师二目又定不住了,师命其如前法定住:)以后说话时,行路时,看经时,一切时,一切处,均应如此定住,便有出家人的威仪了。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
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发,平常也等于在禅堂里一样精进,就容易成功了。我今天香板一打,大家停下来,都不像前两天那样定了,都因为明天要下山了,所以不像以前那样精进了。就是开静以后,休息的时候,都未免松懈了,不如不休息的好。但是,不休息又不行,好,休息一下,轻松一下,再好好坐一枝香看。
唐修雅法师听诵《法华经》。作了一首歌曰:“山色沉沉,松烟幕幕,空林之下,盘陀之石,石上有僧,结跏横锡,诵白莲经,从旦至夕,左之右之,虎迹狼迹,十片五片,异花狼藉,偶然相见,未深相识。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昙彦,是昙翼,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真妙义,合目冥心仔细听,醍醐滴入焦肠里,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经之旨,可怜弹指及举手,不达目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