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98章


诤参窦崾亍?br />
宗翰围太原,攻下太原城周围相邻各县,独太原城坚守攻不下。于是,宗翰在城外宋军矢石难以达到的地方,筑城防守,围困太原,使太原城内与城外无法联系。宗翰听说宗望已到达开封城下,议和并获金银财物,也派人到汴京,索要钱物。当时诸路勤王大军聚集开封城下,当政者没有答允宗翰的勒索。宗翰分兵南下,折可求、刘光世兵败,平阳府叛卒引金人进入险要的南、北关,知威胜军李植降。金人攻隆德府(今山西长治),知府张确等战死。不久,粘罕回云中,但仍留兵围太原。宋军又收复隆德府、威胜军。
由于太原之围未解,种师道与姚古奉命进军。两军相为犄角,互为呼应。但种师道与姚古不能很好配合。姚古至威胜,有人妄传宗翰将至,姚古军没有按期到达。种师道兵粮缺,士卒饥甚,金人复在后,攻打宋军,师道身被四创,力疾战死。名将种师道死,宋士气大落,金人乘胜进军。姚古兵溃,退保隆德。
秋七月,李纲赴两河练士卒。钦宗下诏让李纲赴太原,李纲作了一番布置,各处宋军离太原不远。李纲约定三路并进。但各自将领得到朝廷的旨书,“事皆专达,进退自若”,不能遵从命令。李纲要求朝廷对各路将帅应有约束,朝中接受这一意见,但各路将帅依然如故,各地宋军不能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先后都被金军击败。
太原被围共260天,外援不至,城中粮尽,军民以弓弦、皮甲、树皮、野草为食。城中军民饿死十之八、九。在艰难困苦的局面下,太原军民固守城池。金人第二次南下,宗翰率大军自云中再度抵太原,知府张孝纯力竭,支持不住,太原城终于陷落。张孝纯被俘,后降金。副都总管王禀在城陷后,率领士民巷战,后力竭投汾水而死。通判方笈、转运韩揆等36人都被金人杀害。
当初,朔州守臣、河东名将孙翊曾率兵援救太原。孙翊离朔州不远,留守朔州宋军降金,孙翊部下多为朔州人,在金人威胁下,孙翊部众反叛,孙翊亦遇害。宋将折可求,也率领二万多宋军,将出天门关,援助太原。金人据守天门关。折可求未能攻下天门关,越山取道松子岭,到达交城,与宗翰军遭遇,大战多时。折可求军远道而来,疲劳不堪,不能战胜金人,退回。
260天的太原保卫战,在宋、金战争史上写下一页可歌可泣的篇章,太原失陷也暴露了宋政府的腐败无能。
纸币交子的流通
北宋交子的发行、流通标志中国历史上真正使用纸币的开始。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纸币的货币,如汉武帝缘以缋的方尺白鹿皮价值为四十万,唐代出现的飞钱,另外,唐还有一种柜坊,可以作为票据在市面流通转让,商人以现钱交易不便,将钱存入柜坊,换取票据,这种票据和飞钱都属于兑换券性质的。交子或者起源于飞钱,或者起源于唐柜坊,演变到宋朝,就变为交子铺,组织同业会,最后由政府接管发行。交子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北宋商业发达,流通轻便货币已势在必行,而当时的货币制度混乱,如四川用铁钱,体大值小,交易不便,大铁钱每千重25斤,小者十余斤,一匹罗卖两万钱,其钱得用车载。
交子刚刚产生,发行较为自由,根据商品交易的需要,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楮券,此券两面有印记,密码花押,朱墨间错,券上无交子字样,临时填写金额,属零星发行。真宗时,张咏镇蜀,设贸易券契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65年为22界,称为交子,由富商16户主管发行,随时可以兑换。券上有图案、花纹,兑现时收工墨费30文。交子铺在各地设有分铺。后来这些富户破产,无力兑现,遂由官府出面干预。应四川转运使薛田与张若谷的请求,宋天圣元年(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二年二月,始发行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都仿照私交子。以770文为一贯,开始发行一贯到十贯,后改为五贯、十贯两种,并规定比例,八成是十贯的,二成是五贯的。熙宁元年(1068年)又改为一贯至五贯两种,规定分界发行,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界1206340缗,但各界数额不一。凡发行一界交子,需备本钱,又叫“钞本”,36万缗,占发钞限额的百分之二十八强。交子的兑现,发钱为主,亦有用金、银和“度牒”,的(度牒是宋代发行的一种特殊的证券,它本是政府发给和尚的一种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宋朝遂以发行“度牒”作为筹款的一种手段)。交子用铜板印刷,板画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板画史上都有一定地位。为防止伪造交子,立伪造罪赏如官印文书法,私造交子纸者,流放、发配、定刑。由此看出,交子已由官府垄断发行,成为国家发行的纸币。宋崇宁大观(1102—1110年)年间,把交子改为“钱引”,崇宁四年(1105年)印刷,在四川以外各路发行。大观元年(1107年)正式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其钱引印刷最为精美,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宋初,曾在临安设立交子务,发行交子后,因管理不善,改为“关子”。“关子”初为汇票性质,绍兴元年(1131年)婺州屯兵,运钱不便,于此州召商人出现钱付以关子,商人持关子可在榷货领钱,也可领茶叶、香货钞引(即贩茶、香货的许可证),其中专门兑付现钱的叫做“现钱关子”。这时民间还通行一种“便钱会子”,又名“便换”。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开始施行于两浙,后来通行于两淮、湖广、京西各路,成为法定货币。会子面额有四种:以一贯为一会,后增发200文、300文、500文等三种,三年为一界。后来吴在河池发行银会子,贾似道改作金银会子。另外,还有些受到地区限制的纸币,如四川用的钱,又名“川引”;淮南用的交子,则名“淮交”;而湖广用的会子,则称“湖会”。
交子发行不久,便成为官府弥补财政不足的工具,自绍圣(1094—1097年)以后,增印交子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四川交子印数已无限额。时至南宋,情况更为严重,为支付庞大的军费,满足皇室的挥霍,滥印交子,绍兴七年(1137年),三界并行,发行额达3100多万缗。绍兴三十一年(1246年),流通中的会子已增至605000万贯,18界会子200贯还买不到一双草鞋。交子、会子实际上成了不能兑现的纸币。
会子流通
南宋的纸币,种类很多,主要有交子、川引和关子、会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
会子的原意是单据或收据,后来出现了可以寄托或兑换便钱的会子,具有存款和汇票的性质。早在北宋神宗时,民间出现用钱换取的会子,大约就是这种本票或汇票,详情不太清楚。
南宋初年,在临安和四川等地,由民间“豪右”、“柜头”私自发行的便钱会子已很流行。绍兴七年(1137年),川挟宣抚副使吴在驻军所在的河池地区,发行银会子,是由政府主持发行的开始。绍兴三十年(1160年),钱端礼在任临安知府时,将当地豪右私置会子的权力,收归官府。不久,他迁任户部侍郎,印造会子的事也移归户部。第二年春天,又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行在会子务”。这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在东南地区行使会子的开始。
会子在流通过程中,制度逐步完备。面额初有1000、2000、3000三种,后又增加200、300、500三种。三年为一界,一界发行定额1000万贯。定期兑换,以新换旧。伪造者处斩,告发者有赏。
会子刚开始发行时,仅限于两浙,与铜钱并行。后渐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等路。湖广、四川亦都有。政府规定交通便利的地方,交税时钱会各半,交通不便处可全部交纳会子,民间交易愿意全用会子者也可以。流通的地区和行使的范围都很广,几乎成了正式的法币。
南宋政府发行会子的原因,一为缺乏铜钱,二在助支军费。发行之后,百姓乐用,于是制造越来越多。在最初的五年中,便印造了2800多万贯。发行了1500多万贯,在民间有800多万贯收不回来,商贾低价收买,提取现金,引起了会子贬值现象。孝宗时,会子流通额达到2000多万贯;光宗时,每界发行额增为3000万;宁宗时,流通额增成101000多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