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97章


,最终城陷。河东失太原,河北失真定,宋钦宗更是惊慌。
宋钦宗先后派康王赵构及耿南仲、聂昌至金军议和。赵构至长垣(今河南长垣)被百姓喧呼拦阻,至磁州(今河北磁县)为百姓和守将宗泽留下,耿南仲害怕百姓,过卫州(今河南滑县)狼狈逃走,聂昌至绛州(今山西新绛)被当地百姓处死,挖掉眼睛,砍成肉泥。十一月,金军兵分二路先后从李固渡和河阳渡过黄河,对开封形成钳形攻势。十一月二十五日,宗望率领的东路金军再次到达开封城下,闰十一月初二,宗翰率领的西路军也抵达开封与东路军会合,金军把列封城团团包围起来,开始了攻城战役。
这时开封城仅有卫士与弓箭手七万余人,西、南两道援军又被唐恪、耿南仲遣还,四方无一人至京师援助。宋钦宗一面作抵抗,一面派人持蜡书出城至相州,任命康王赵构为兵马大元帅,陈遘为元帅,宗泽、王伯彦为副元帅,立即发兵支援开封,又下诏诸路勤王兵援京,但为时已晚。金军加紧攻城,开封城危在旦夕。宋钦宗迷信郭京、刘无忌所谓的“神兵”,幻想依靠这些无赖所组织的“六甲正兵”、“六丁力士”来保卫开封。金人攻通津门、宣化门等,遇到宋军民抵抗。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被逼率领这支“神兵”,出宣化门迎战金军,结果被金军击溃,士卒掉入护城河者不计其数,宋军慌忙关闭城门,郭京见大势已去,骗局已破,偷偷逃出城外,带领余兵向南逃跑。金军乘势登上城墙,焚南薰门。宋统制姚仲友等被杀,汴京城破陷,开封军民与金军展开巷战。金人宣言议和退师,钦宗立即派人至金营求和。十二月,金人来索要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帛1000万匹。宋钦宗派人又搜括京师金银。宋各地援京师的军队在途中被金人陷阻。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扣留宋徽宗、宋钦宗为人质,十六日,金军下令废掉宋徽宗、宋钦宗的年号,贬为庶人,北宋灭亡。另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四月一日,粘罕、斡离不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赵氏宗室、官员三千余人,满载搜刮的大量金银财宝、车马玉器北归。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北宋徽、钦二帝到金朝后,分别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和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先后死于金朝。
李纲守东京
李纲(1083—1140年),是两宋之际著名主战派领袖,受到老百姓和太学生的大力支持。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冬,金人以宋朝收留了一个辽国的降将为借口,背弃两国盟约,大肆发动入侵战争。金朝命大元帅斡离不率金军长驱直入,将太原团团围住。宋朝守将郭药师紧急报告朝廷请求援军,但日久未到,便只好献城降金。接着,金兵令郭药师做向导,向宋朝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进逼。
宋徽宗赵佶见京师万分危机,到了朝不保夕的时候,吓得慌忙禅位于太子赵桓(即宋钦宗),为保命逃到镇江避难去了。
在金兵渡过黄河,攻到汴京城下时,李纲受召入朝,被擢为兵部侍郎,掌管军务。钦宗皇帝与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惊恐万状,主张远离京城避难。经李纲苦谏劝阻,钦宗无奈,暂时留下,同意了李纲抵抗金兵保卫京师的主张。钦宗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和亲征行营使,负责保卫京师安全的重任。
李纲仅以三天时间加固城墙、深掘护河,部署好守城抗敌诸事。金兵攻城时,李纲亲自督战,指挥守军英勇抵抗,打退金兵数次进攻。金兵元帅斡离不见汴京久攻不克,便改变策略,胁迫钦宗议和。
钦宗听信白时中、李邦彦的主张,竟同意了以“给金人五百万两黄金,五千万两白银,布缎百万匹,牛、马万头;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派亲王、宰相为人质赴金国;尊金主为伯父”为条件的议和。
北宋火炮模型李纲坚决反对,力谏道:“犒师金币,其数太多,虽竭天下之财且不足;而都城一旦失去太原、河间、中山做屏蔽,何以立国?今日之计,莫若择使姑与之议少迟数日,大兵四集,彼以孤军深入重地,势不能久留,必求速归,然后与之盟。”可是,钦宗不以为然,还是坚持遣使前往金营议和。李纲为维持国家利益,冒死扣留割让三镇的诏书不发。
后来,各地前来增援的军队达二十余万,齐集京师周围,朝中许多人欲与金兵一决胜负。李纲却另有主张:“坚壁勿战”,待金军粮尽不得不北返时,在黄河“半渡而击之”。可是,勤王师都统制姚平仲自恃军力超于敌方,奏请钦宗同意,夜袭金营,妄图侥幸取胜。因消息泄露,金军早有防备,以致偷袭惨遭大败。幸亏李纲闻报,紧急率军迅疾援救,与金兵大战于幕天波,击退顽敌,得胜而归。
金人以夜袭破坏议和相要挟,李邦彦趁机嫁祸于人,把夜袭失败之责,全都推在李纲身上,钦宗遂罢李纲官职,以讨好金人。
投降派这一恶劣行径,引起汴京人民的强烈不满。太学生陈东带领一千余太学生到宫门外请愿,伏阙上书,“乞复用李纲而斥邦彦等”。一时响应者数万之众聚集,有些人愤怒冲入皇宫,击毙内侍数十人。朝廷不作出答复,太学生、老百姓不肯走,把大臣有急事上奏的“登闻鼓”都给敲破了。他们得到重新起用李纲的许诺后,才散开离去。
皇帝复用李纲后不久,金兵再次围攻汴京。李纲率领全城军民坚决抵抗,又取得京师保卫战的重大胜利。金兵虽被打退,可李纲的拒敌之策不仅未被采纳,还被朝廷逐出京师,去担任河东宣抚史,后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远谪宁江安置,赋闲起来。
宣和八年(1126年)秋,金军又卷土重来。在万分危机之际,钦宗不得不召回李纲领开封府事,但李纲赶到时汴京早已沦陷多日。翌年春,金人虏徽宗、钦宗二帝和皇族三千人北去,将皇宫大宗财宝洗劫一空,立宰相张邦昌为楚帝。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继位称帝。高宗赵构封李纲为宰相,御史中丞颜岐阻拦奏道:“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李纲到达后,针锋相对地奏道:“谓臣材不足以任宰相则可,谓金人所恶不当为宰相则不可。”
第189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27)() 
李纲为相后,向高宗皇帝上“十事”书,全面提出抗金的施政纲领。令人遗憾的是,李纲仅仅为相七十五天,就无缘无故被朝廷撤职了,他的主张,没被采纳,致使抗金大业毁于一旦。
这时,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再次为民请愿,上书“请召用李纲,罢免新任丞相黄潜善(原为副相)。”在黄潜善等鼓动下,赵构竟传旨将陈东、欧阳澈杀害,平息了太学生、老百姓反对投降派、支持主战派的这场群众斗争。
李纲丢官之后,在家闲居时,正逢河北、山东、太行山、中条山等处民众自发的抵抗金兵的红巾军(即八字军)举事,就把家产数千缗全数捐给红巾军,同时还将数千红色头巾作为馈赠,以资助红巾军抗击金兵。
太原之战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军分两路南下侵宋。东路军由宗望(斡离不)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而南下。西路军以宗翰(粘罕)为主帅,由大同进攻太原。
十二月,金西路军在攻下朔州(今山西朔县)、代州(今山西代县)后,包围太原。在金人围城之前,童贯到达太原。事情缘由是这样的:金人曾答应把蔚州、应州及飞狐、灵邱等县割给宋廷。宋徽宗深信不疑,派童贯去接收。童贯至太原,派马扩、辛兴宗到金交涉。金人矢口否认有这样的允诺。马扩劝童贯早作准备以防不测。童贯不听马扩意见。宗翰派使者告诉童贯,战事已起,宋朝当速割河东、河北地,以大河为界,才能保存社稷。童贯闻言,惊恐不安,以要回开封面承圣上为由,逃回京师。太原知府张孝纯阻止童贯,说金人已违背诺言,此时当会合诸路将士,报效朝廷,而且太原地险城坚,百姓习战,金人未必能攻下。童贯居然称自己是“受命宣抚”,不是来此“守土”的。童贯自太原逃回开封,张孝纯斥童贯是:“蓄缩畏慑,奉头鼠窜。”宗翰围太原,太原军民坚守。
宗翰围太原,攻下太原城周围相邻各县,独太原城坚守攻不下。于是,宗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