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第11章


眼见日军如此悍勇,大多数明军士兵都非常的震惊,但抗拒危险的本能促使他们同样发出骇人的怪叫,奋力松开弓弦,随着撕心裂肺的爆响声,千余支火箭齐刷刷射了出去! 
火箭的原理是在普通的箭杆上绑一个火药筒,发射时点燃引线,使燃气从筒尾部喷出,产生反作用力,并以箭翎和箭尾上的配重铁块来稳定飞行姿态。其构造虽简单,但组成部分却很完整,堪称现代火箭的雏形。 
这时候火药助推的箭矢产生出强大的冲击力和惊人的速度,以至于冲到近前的日本武士根本就来不及用刀剑去挡隔或是伏下身子躲避。 
刹那间,100多人被射得像刺猬一样栽倒在地,最前面冲锋的三十几名日本武士更是被射得倒飞出去,或是箭透胸膛,两三个人穿成一串跪在阵前,前面的人已经死了,后面的人手握箭杆还在痛苦地挣扎,第一轮箭雨过后,明军阵前已是堆尸如山! 
跨过遍地的横尸,后续日军义无反顾地继续冲击,明军的箭都是冲着日军胸以上部位射过去的。远藤又次郎幸亏跪在地上,刚才数支利箭从头顶飞过去,虽然没有射中他,可是火箭长长的焰尾,却把他梳起的直发烫成了一团卷发。尽管他是个勇敢的人,但一瞬间大脑仍然因此而发生了短暂的失忆,太震撼了,这是国内战争中从没遇到过的,就算是铁炮子弹,也没有这么骇人的声势吧。 
等他努力想站起身子冲锋的时候,才发现身边已经躺满了尸体,听着震耳欲聋的喊杀声,闻着刺鼻的血腥味,看着一个个日本兵从身边冲过去,又很快被箭射倒,远藤又次郎跪下的这条腿说什么也直不起来了。他情急之下,顺势倒下,一个就地十八滚,然后借着这股力量摇摇晃晃站了起来,刚才还是漆黑一团的夜空,此时被火焰照得雪亮,拖着焰尾的利箭四下里横飞,到处都是日军濒死的哀叫声。 
这哪里是战斗,这分明就是屠杀!冷风一吹,远藤又次郎有些清醒了,不能再这样打下去了,看来这次偷袭行动已经完全失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多地带领剩下的人逃回城去。想到这儿,他大喊一声:“撤兵回城!”然后扭头往回跑去,活着的日本武士们在纷乱的战阵中根本听不清他在喊什么,但是他的行动让大家明白了要说的内容。看到主将逃走,日军停止了狂热而无谓的冲锋,继而心灵被巨大的恐惧感和求生的本能紧紧地攥住,逃吧,快逃命吧! 
日军潮水般地往回逃去,明军的火箭拖着尾焰和啸音在后追击,很快就让这股奔逃的潮水变成了稀稀落落的雨点,当狂奔的远藤又次郎看到对面日军铁炮队发出的狙击火焰时,恍忽中竟以为是受到了明军火箭阵的夹击,大叫着打出两枪后,抽出武士刀抵在了腹部,打算切腹自杀,免遭被擒之辱??身边一名武士见势不好,不及分说,挥拳打在他的脸上,远藤又次郎冷不防挨此重击,不由自主地扔了刀,摔倒在雪地里。 
1593年正月初六的平壤城外,在这个大雪纷飞、风高月黑的夜晚,对明军大营进行夜袭的800日军有660人战死,42人受伤被俘,只有不到100人回归本阵,多少年后,幸存的日本老兵提起这个悲惨的夜晚,仍是禁不住身子一颤,继而泪流满面…… 
追击逃敌的明军骑兵在遇到日军铁炮队狙击后,迅速返回,平壤城下和明军大营中的呐喊声由强至弱,渐渐地平息,火箭和铁炮也停止了施放。风仍然不紧不慢地刮着,雪花仍在飘,大地依然沉寂。似乎是做梦一样,只有城外遍地的日军尸首,让人相信这里刚刚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斗。 
小西行长在城上看着士兵们扶着远藤又次郎回来,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失败的感受,过了半晌,才慢慢转过身,向身边众将道:“诸君都看到了,远藤殿的夜袭军团几乎被全歼,这说明我们的敌人不是好对付的,而且他们在取得这次胜利后,一定会认为摸清了我们的虚实。明天,可能就会对平壤城发动总攻了,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努力的作战,如果失败的话,”小西行长顿了顿,望了一眼明军大营的方向,语气沉重的继续说道,“如果失败的话,城破之时,想必就是我们的归天之日了,大家都明白这个吧?”“是!”众武士齐声应道,他们心里当然明白,自己是怎么样对待破城后的朝鲜士兵,如今轮到自己被包围,如果城破,那按照他们的想法,被别人屠戮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准备打仗吧!明天太阳落山,就会知道最终的结果了。”小西行长大声对部下们说道。这一夜,城内的日军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做着守城的准备。 
按小西行长的部署,重兵扼守七星门、普通门、正阳门、含毯门等北、西、南三面城池,每个方向约有3500人把守,共计10000余人,在城池下铺设多重鹿角栅子;城内在要道口依托民宅建碉堡12处,每处驻兵300人,配备火枪弓箭,共计4000人左右,他将亲自率领精锐武士百余人在城头竖起大将旗,吹螺鸣鼓,巡视各处,指挥战斗。 
另有2000日军在牡丹峰驻守,整个平壤城防,日军总兵力约16000人,对外号称20000人。忙了大半夜,直到次日寅时,小西行长才在部将们的劝说下,回将军府小睡了会儿。 
正文 第八章 平壤大战
吃罢早饭,休息一晚的明军士兵们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听着昨晚与倭兵交战的同袍讲述杀敌经过,人人都是按耐不住的兴奋。朝鲜人都说倭人善战,如今看来也不过如此,只要勇猛的攻击,一定会彻底打败消灭他们的。到时候凯旋班师,让夹道欢送的朝鲜民众都来看咱们中华天朝的好男子。 
李如松端坐中军帐,一道道军令流水般分派下去,接令的武将们大声领命,杀气腾腾地回到本阵,率队出发。 
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又落入西方。在古代日本人的思维里,虽然不知道太阳是从哪里升起来的,但并不妨碍他们相信太阳升起来之前肯定是躲在本国的某个地方。它老人家每天早上升到天上去照耀大和民族,晚上再回到地上休息。 
因着这个缘故,岛国人也就自以为是太阳神的子孙,在中国唐代咸亨初年,欣然把自己的国名由倭国改为日本,意思是太阳本来居住的地方或日初之国,并且一直叫到今天。 
望着太阳冉冉从东方升起,铁灰色的平壤城被晨光镀成了一派金色,再过一会儿,这束金色将会变成鲜红的血色! 
小西行长手握太刀,头顶前立桃形盔,身着皱革包铁铠甲,外罩红色阵羽织(铠甲外面套的马甲状衣服),一副日本战国时代标准武将打扮,此时站在城楼上,望着城下一队队明军从大营里开出来,向城池逼进,心里不由得暗暗焦虑,大友义统的援兵怎么还没有到呢?牡丹峰守军昨晚一定派人向他求援了,按理说大友这家伙现在应该到了,不会是丢下平壤不管,自己逃跑了吧,真是可恶!眼见敌军展开队型,摆开攻城的架势,小西行长在心里一阵盼望,一阵咒骂,最终无可奈何,只好不停地督促部下全力备战。(注:头盔的日式称谓叫兜,引申自汉语中“兜鍪”一词,铠甲的日式称谓叫胴与具足,即包裹住身体和手足的护具。这些盔甲名称一般是用当时日文中的汉字起名,硬要直译成现代中文反而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本书采取了一种折中译法,没有将同类防御护具的日式称谓进行完全国语翻译,这里做一下解释,下文不再重复。) 
当李如松坐镇中军发号施令的时候,蓟镇参将吴惟忠和副总兵查大受已经在拂晓时分,率领3000步兵和500骑兵出了大营,悄悄地来到了牡丹峰下。此处乃是从凤山至平壤的必经之路,虽然山峰不很高,但是地形险要,加之日军经营日久,倒是个易守难攻的所在。 
看看天色尚早,全军隐藏在雪地里,蜇伏待命。站在山脚下,仰望峰顶,听着北风从身边掠过,看着林海摇动,吴惟忠深吸一口气,只觉得心中一片豁然,再往平壤大营方向看去,那里虽然暂时显得平静,但是不久,就会传来李大帅命令攻山的号炮声,想像着守峰日军看到明军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慌乱,想到此战若能成功则可收复平壤,尽歼日军主力,吴惟忠脸上忍不住浮现笑意。 
查大受见状呵呵笑道:“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吴惟忠一怔,随即也笑了,一挺腰板道:“查总兵,一会儿攻山,你就看老夫的本领吧。论腿脚,你这常骑马的,还真不一定能赶得上我呢。”查大受低声赞道:“好个老将,了不得啊,这份志气不输少年!”二人相视一笑。 
“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