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三千里》第12章


溃骸昂酶隼辖瞬坏冒。夥葜酒皇渖倌辏 倍讼嗍右恍Α!?br /> “咚!”就在这时,听见一声号炮声随风遥遥从平壤方向传来。“攻城了!”众军精神为之一振,全都握紧了手中的兵器。这时牡丹峰上也传来日军的喧哗声和骚动声。 
“听我的号令!”吴惟忠手持朴刀登高一呼,“众儿郎们,我军已经开始攻城,倭贼的死期到了,李大帅信任咱们,派咱们蓟镇兵来打牡丹峰,大伙有没有信心把这座山打下来?” 
“有信心!吴帅下令吧!” 
“杀,杀倭子,立大功!”众兵将群情汹涌,纷纷高喊呼应。 
“李大帅这次把所有的大将军炮都集中在平壤方向了,咱们这一路兵只有火铳和快炮,要攻打山头,关键得靠一股子的勇气,倭贼同样没有大炮,这次攻山,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我命令,全军分三路攻击,火器营率先,弓箭手次之,近战之后,步兵结鸳鸯阵对敌。全军务必奋勇当先,如果发现有临阵退缩者,后队立斩!”吴惟忠眼中精光一闪,大喝道,“攻山!” 
一声令下,3000明军狂喊一声,蜂拥而上,直扑牡丹峰顶。 
平壤城七星门和普通门外,明军的大将军炮一字排开,连番轰击。炮弹一发接一发落在城上城内,把手持弓箭火枪的守城日军炸得人仰马翻,惨不忍睹。 
小西行长正在城头指挥战斗,忽然一发炮弹带着啸音飞了过来,“快卧倒!”身边的亲信武士拼命将他扑在身下,随着一声巨响,火光闪处,小西行长身后立着的“中结祇园守”家纹旗飞上了半空,十几名日本武士怪叫着倒在血泊里。小西行长挣扎着爬起来,骇得心头上的血都要凝固了。这就是明军的重炮啊,虽然早知道明军有炮,但是无论如何想不到,他们火炮的威力这么强大,一发炮弹可以顶得上五发石火矢炮弹的爆炸威力! 
当时的日军,由于经历了战国时代这一特殊环境,普遍推广使用了铁炮(日式火绳枪),并能够熟练的操习,而大口径的火器,因为笨重和制造不易,只装备了海军,直到13年后,德川家康与丰臣秀赖大阪攻防战时,石火矢才被日军广泛地应用。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眼光大规模在陆战中装备和使用火炮。(石火矢:日本早期火炮的代名词,日本倾其国力,到入侵朝鲜时只制造出40门,见《岛津家文书》之三,202、203页。耶稣会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了1584年九州大名龙造寺隆信出阵的场面。12000人的部队共装备轻炮两门,而且没人会使,但却号称拥有火绳枪三四千枝,可见比例失调之严重。) 
明军则恰恰相反,轻火枪而重大炮,和日式板机火绳枪相比,火铳的质量、数量都不行,还得用明火点燃导线,当文禄之役结束时,明军才仿制日本铁炮装备了大量先进的鸟铳,并应用于庆长之役中。(鸟铳:明式火绳枪,因为打得远,所以叫鸟铳,不是指专门打鸟的枪。) 
不过明朝军队中却装备了大量各种口径的火炮,以大将军炮为例,长两米,重500斤,有多道加强箍,可发射7斤重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威力无比,李如松的部队共有这样的大将军炮120门、另有灭虏炮210门。日军在平壤之战中企图用步枪和轻型火炮来对抗明军的巨炮,不能不说是一种战争史上的悲剧。 
“攻城!”李如松见城头上日军乱作一团,手一挥,明军阵中鼓声大作,呐喊声有如天崩地裂,数千名士兵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杀向平壤各门,李如松亲率500精兵,突前督阵。 
“开火,还击!”小西行长大喊道。铁炮足轻举枪齐放,不少明军被击中倒在地上,但是更多的明军士兵前仆后继冲了过来,数百架攻城梯架上了城楼,如蚁般向城上攀去。 
“不能让敌人攻上来,加把劲儿啊,铁炮手赶快装药,上弹!”炮头松下小笠厉声呼喝着,城头上纷纷伸出枪筒,“打火,瞄准目标—射击!”砰!砰!火枪再次爆豆似地向城下打去。 
(火绳枪枪管长,下有木床,有准星照门和防尘盖,射程和精确度比当时明军普遍装备的直柄火门铳要优越很多。但是16世纪的火枪使用非常复杂,尽管在当时它是一种先进的武器。 
具体步骤为:先往枪管里装火药,用通条捣实;塞子弹,再用通条捣实;再开火门室装引药,向上振摇,药入线门,将火门闭合;然后以火绳安入龙头,右手持枪托架贴住面额,左手托住枪管瞄准;扣动扳机,扳机带动龙头,使火绳点燃引药,而后枪管内的发射药剧烈燃烧,推动弹丸出膛。 
而在瞄准期间,必须要保持枪身不动,这是准确命中目标的必要条件。相对而言因为是前膛装弹,火绳枪向下射击就更加的麻烦,所使用的铅弹,需得包在棉布块中,在发射药之后由枪口装入,可使弹丸不至于从枪口滑出,这样由上至下的攻击就可能了。) 
攻城梯上的明军被枪弹击中后,树叶一样飘落城下,铁炮手放完排枪后马上退后,弓箭手上前弯弓搭箭对着城下一轮猛放,又有100多名明军士兵中箭从梯上摔了下去。弓箭手退下,戴着圆锥形阵笠(一种日式头盔,多为普通士兵使用)的日军长矛手又冲到箭垛旁,用长矛向攀近城头的敌人乱刺,并把煤油浇下焚毁云梯。这时铁炮手装弹完毕,跑过来替换长矛手,再次向城下开火。日军居高临下,火器和弓箭长矛交次使用,拼命地抵抗。 
明军冲锋队伍一时顶不住,发一声喊向后撤退,李如松见状大怒,挥剑连斩两名领军后退的哨长,众军见了心中胆寒,咬着牙又拼死往上攻,明军弓箭手借着盾牌的掩护逼到城下,不断地把火药助推的利箭射上城,压制日军铁炮。 
这时又一批明军士兵扑到城墙根儿,手里持的不是刀剑,而是火铳,明军的火铳五花八门,有粗有细,有单筒铳,还有三眼铳(由三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可连射,射后可用铳管当锤击敌),虽然射程和精度不如日军铁炮,但弹丸在近距离的杀伤力很大。 
“开火!”明军将领高声下令,数百支火铳一齐施放,铅弹如雨般射到城头,正向下放枪的日军惨呼着倒下一片,趁着这个空当儿,明军后续部队突到城下,汇合先前攻城失利的兵将,再次竖起了云梯。守城的日军连忙向放箭,铁炮队再次组织火力,与明军火铳营对射。 
“把虎蹲炮推近往上打,大将军炮向城内延伸轰击!”李如松看到平壤日军抵抗顽强,对身边的副将李有异说道。 
(虎蹲炮属于中轻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是!”李有异拨马退回大阵,不一时,从阵中调出虎蹲炮营,因为不需要近身格斗,炮营官兵都不带盔甲,只着绵衣战袍,将15门火炮推出来,分布各门,离着城池尚远,看看射程够了,放下炮身,把炮架支好,一齐施放,平壤城头上顿时硝烟弥漫,这一轮炮也不知炸死了多少倭兵。战到此时,明军攻城已经颇有章法,步兵持刀顶牌登城,弓箭手放箭掩护,稍后是火铳手向城头放枪,再后是虎蹲炮轰击,远处是大将军炮进行战场火力压制。 
日军仗着城池坚固高大,虽然死伤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督阵下仍然拼命地抵抗,滚汤木石雨点般打下来,弓箭铁炮也不停地射击。一时间,平壤各门都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城上城下死尸遍地,枪炮声如雷,震天动地;火箭纷飞,烟焰弥漫数十里。眼看敌军死守不退,李如松传下令去: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城,先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无论是将军还是小兵,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 
军令一传开,攻城明军勇气百倍,大呼陷阵,无不以一挡十,连弓箭手和火铳手也争先恐后地奔到城下,伺机登城。含毯门外负责领兵发炮的神机营参将骆尚志本就是武艺高强,人称“骆千斤”,这时听战场传令兵叫喊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顿时胸中热血上涌,操起一面藤牌,也不顾本部营兵了,另一手执长戟,大喝一声飞奔到城下,几个箭步冲上云梯。炮手们见状也扔了炮,拔出腰刀跟着冲了上去。 
倒不能说骆尚志就奔着这赏银来的,因为谁都知道,这银子需得用命来换,日军拼死抵抗,你攻在最前头,被打死的可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