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官阶》第59章


真正觊觎常务副县长位置的,至少有四个人,戴敬烨和叶兆楠自不待言,副书记訾同亮肯定要争一争,县委组织部长是否也要乘机插上一腿,很不好说。他出于好奇,想搞一个心理测试,就分别给訾同亮和组织部长打了个电话,证实一下自己的推测。组织部长的电话没人接,手机关机。訾同亮的座机也是干响没有人接,手机很快拨通了。
訾同亮说:“老弟有什么吩咐?我现在在外边,不在机关。”
刘鎏说:“没有什么,你不会是到龙啸湾水库休闲钓鱼吧?”
訾同亮说:“我确实是待得发闷,专门出来钓鱼的,你可别对其他领导说呀。”
刘鎏说:“你放心,还希望您今后多多关照呢。”
訾同亮爽朗地笑着说:“哪里哪里?彼此彼此。”
刘鎏又打电话到组织部办公室去,询问组织部长的下落,得到的答复是,组织部长刚刚从机关出发,说是到市委组织部参加一个会议。刘鎏知道,哪有什么会议?这家伙一定是跑官要官去了。心里明镜一般,对自己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沾沾自喜。
刘鎏的分析一点也没有错,但他没有往深处想。其实这件事儿,波及面还很大,出现了联动效应。县委的领导,瞄准常务副县长这个位置的,大致不过这几个人,但人大、政协的几个年龄偏小一点的副主任、副主席,谁不想借机挪一挪窝儿,到政府搞一个实职干干?就连乡镇的党委书记们,未必没有活思想,拔个萝卜地皮松,能不能向县级上靠一码儿,就突然出现了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至于乡镇党委书记下面的乡镇长们,以及以下的所有人等,都在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说不定都有一次变动的机会,心理上都会引起微妙的变化。就好像平静的湖面,突然在中心处炸响了一颗鱼雷,震荡的波纹很快延伸着,衰减着,但这些同心圆,能够一直传输到岸边。
在究竟让谁接替常务副县长问题上,曹明祥和郗应松首先出现了分歧。郗应松从不干涉人事安排,但这个常务副县长是在自己的麾下,就有资格和责任向曹书记提出建议。依郗应松的意思,让訾同亮过来干,组织部长接訾同亮,戴敬烨到县委大院去接替组织部长,这是惯例,无可厚非的。但曹明祥嫌麻烦,一推一拉,要动几个人,干脆让戴敬烨靠上一码儿,不就得了,简单省事。
郗应松态度坚决地说:“曹书记,我是用人的,所以才坚持我的意见。你肯定心里很清楚,老戴这个人忠厚诚朴,但人云亦云,缺乏开拓精神,相比之下,还是訾同亮比较合适些。”
曹明祥没有表态,暗暗想,谁不知道你郗应松和訾同亮是从同一个县过来的?到了丰阳县,就数你俩的关系最铁,如果让你们纠缠在一起,沆瀣一气,你这个政府班子我就要失控了。
就这样,县里的党政两个一把手,或者说丰阳县的一、二把手,就徐立身事件留下的人事安排问题,第一次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曹明祥在同郗应松交换了两次意见后,郗应松始终没有松口让戴敬烨来接替徐立身,曹明祥不愿意妥协,最后对郗应松说,还是让市委定吧,说不定叶兆楠有可能得到重用呢。
曹明祥说出这样的话,郗应松马上意识到,訾同亮肯定没戏了,市委领导当然听一把手的,自己是不能违背原则,到市委书记那里直接替訾同亮说话的。但对于訾同亮来说,自己的良心过不去,没法向老乡交差。对于曹明祥的这个主意,倒不失为一个折中办法,就苦笑着说,老兄,你这个办法不错。我看行啊,老戴和同亮如果弄不成,大不了让叶兆楠干。真的落到他的头上,不一定有什么矛盾了,这倒有点“鹬蚌相争,泥鳅得利”呢。
曹明祥到市委去,见到了市委方书记,坦率地把郗应松他们两个人关于接替徐立身职务的分歧讲了,建议方书记调和一下,实在不行,为了维护班子团结,让叶兆楠干也行。方书记不置可否,对曹明祥说,你们的建议都有参考价值。人事问题,市委要全盘考虑。曹明祥听了这话,觉得和郗应松争执不值得。早知是这个答复,完全没有必要同郗应松协商几次了,徒惹下了两个人的不愉快。
矛盾不怕上交,上级自有解决矛盾的办法。市环保局的那个局长要退下来了,宋炯怂恿着方书记,让杜思宝接替老局长,并且说这个人政治思想强,业务能力棒,善于组织协调,在环保局很有威信,是一个一把手的好料子。在实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要,让一个懂行的人干是最合适不过的。
这些文绉绉的话,从宋炯的口中说出来,让方书记大感意外。方书记心想,工作岗位真是锻炼人,这粗人宋炯竟然学会了唱细戏。他不知道的是,这些点子都是杜思宝出的。
原来,当杜思宝向宋炯透露,自己局里的局长要退下来,请宋书记帮忙,看能不能接替这个位置时,宋炯异常兴奋,说杜兄这个主意不错,你让我怎么帮你?杜思宝就把自己上述的几个优点向宋炯说了。
宋炯说:“扯淡,你这么多咬嘴的话,能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吗?”
杜思宝说:“宋书记,正是因为这些话不太容易掌握,才让你说。你要是说出去了,分量就不一般了。”
宋炯说:“行,就按你说的办,你教教我。”
宋书记到底不愧是大领导,心思灵巧,让杜思宝把上述意思说了两遍,其他优点不用记,只记住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角度”这两组词汇,顺口说了出来,就让方书记刮目相看了。
方书记心里当然有自己的用人打算,那个环保局局长的位置,是给市里经济开发区的党委书记留着的,平级的一把手好调整,哪能从单位下边的人选中提拔?他又不想驳回宋炯的面子,忽然想到丰阳县上报缺位,就对宋炯说,还是让你说的那个杜思宝下基层锻炼锻炼吧,叫他到丰阳县去,进常委、当常务副县长,这对他有好处。不然,即使是块好料子,总在业务部门干,成长的速度相对缓慢一些。
宋炯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又见方书记从杜思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算对不起杜思宝这个铁哥儿们,就说方书记这个主意高明,我同意。同时,自鸣得意,再见到了杜思宝,完全可以打趣这家伙说,杜兄,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你就好好地给老弟“议程”一把吧!
这项决定一宣布,丰阳县的震荡很快平息了。只有杜思宝大感意外,虽然回到老家去任职,有着衣锦还乡的效果,是一件喜事,但家乡的事情毕竟不好办。人际关系太复杂,徐立身留下的茬子不好接,乡亲们也会乘机找事儿,要这要那的让自己作难。况且与那个叶兆楠一起共事,让他如同吃了一只蝇子一样反胃。但这毕竟是宋炯的一番好意,树挪死,人挪活,没准儿,将来的进步更快呢。
正文 第二十二章
项明春一拍大腿,说:“阎王好说,小鬼难缠。我们已经有办法了,就用古代衙门里走‘门子’的方式,向具体经办的领导和人员努力吧。别看这些人官职不大,权力却很大,他们糊弄上级有的是办法。”

杜思宝上任不久,县里就面临着乡镇体制改革的硬任务。县委统一安排,让杜思宝临时分包了黄公庙乡。省委要求,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这项带有攻坚性质的任务啃下来,彻底精简乡镇的机构,精简乡镇的富余人员,让乡镇真正消肿,从最基层开始,把行政成本降下来。
杜思宝知道,这项工作确实是硬任务,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的再分配,稍有不慎,全盘皆输,的确是一件难办的事情。接受任务后,一直想,自己的压力再大,也没有项明春他们肩上的担子沉重。乡镇的工作实在是太难搞了,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上边开口子,下边拿票子,一个小小的乡镇,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自己做市直部门的干部和现在做常务副县长,都可以对下边呜里哇啦,下指示,定调子,具体工作起来,让基层作不尽的难。他从以往对乡镇工作的了解,真有点替项明春担忧。
杜思宝对上次乡镇搞的那次流产了的“双减”工作,至今记忆犹新。“双减”也是与这次的工作同样性质,无非是减少“七所八站”,压减膨胀出来的人员,任你如何做思想工作,人们宁可喝稀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