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官阶》第60章


杜思宝对上次乡镇搞的那次流产了的“双减”工作,至今记忆犹新。“双减”也是与这次的工作同样性质,无非是减少“七所八站”,压减膨胀出来的人员,任你如何做思想工作,人们宁可喝稀饭,也不愿意下海挣大钱。当然,杜思宝当时在市里干,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但从自己家乡高楼乡的党委书记那里得知,实施起来,阻力强大。高楼乡的党委书记告诉他,当乡里动员一部分干部职工,分流到企业去时,这些职工不干,比扒他们的祖坟还恼火。第一次张榜公布,就一下子捅了马蜂窝,立刻激起了一部分乡镇机关干部聚众上访。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几个乡镇的“刺儿头”联合起来,市访、省访不解决问题后,干脆搞京访。这些人为了扩大事态,竟然异想天开,闹出了到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外国大使馆的聚集区去“告洋状”的笑话。他们本来串通一气,要到美国大使馆去闹,把舆论造到这个世界上影响力强大的国家去,以期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为他们解决问题,让外国人迫使中国的县乡领导就范。结果没有人懂得外文,弄不清星条旗与其他国旗的区别,没有找到美国大使馆,却见到了一处欧式建筑群落,推推搡搡,终于有人带头,奋不顾身地去冲击一个小国家的大使馆。当这批人还没有突破大使馆的第一道警戒线时,就被武警战士们抓的抓,驱的驱,少部分人进了看守所,大部分人作鸟兽散。(见《怪味沧桑》下卷“回乡”一章)
消息传来,让丰阳县的领导很丢面子,省市两级领导严厉地批评了他们的工作不力,责成丰阳县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杜绝此类事故发生。这一天下奇闻,曾经弄得县里的信访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整天提心吊胆,严防死守,部署专人监控了那些带有上访倾向的人。好长一段时间,上上下下神经兮兮的,到现在还没有对这一批上访人员彻底消除疑虑。
省委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下了最大决心,下达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做到“无情改革,有情实施”。三个月内,保证完成改革任务。指标任务是硬的,时间表是死的,不能讨价还价,纪律处分动真格。
市委上行下效,把这项工作摆上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专门召开了乡镇党委书记参加的动员大会,一竿子插到底,要求各县、各乡镇,向省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大会上,市委方书记慷慨激昂地表示,在这场攻坚战中,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对于不能如期完成工作任务的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市里的纪律处分还要加码儿。我就不相信,有人胆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开玩笑!
由于省委明确规定,在改革期间,所有干部配备工作一律冻结。尤其是县乡两级的一把手,绝对不允许调整,必须坚守岗位,实行严格的“首长问责制”。曹明祥曾经担心,自己因为徐立身事件,可能被市委引咎调整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于是,精神抖擞、雷厉风行地抓起了工作。正应了那句老话,“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来就不难”,曹书记把县级干部全部分包到乡镇去,成立了临时机构,明确职责,严格督察督办,跟踪问效。这项深层次的政治体制改革运动,立刻蓬蓬勃勃地在全县开展了起来。
项明春很乐意杜县长来帮助工作,他们自从在“后进村整顿”验收时,交上了朋友,到后来在萧干病房里相聚,一直不断有来往,两个人意气相投,甚是相得。
冯司二曾经当着两个人的面奉承说:“项书记,你和杜县长都是我们县真正的大才子,在咱们县所有的才子中,他们的名气没有超过你们俩的。”
项明春说:“别瞎说了,人家杜县长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
冯司二说:“那是没有让你到那个位置上,要不,你不比杜县长逊色。”
杜思宝说:“我是不是才子,需要打问号,项书记是当过‘大师爷’的人,给他阳光,就肯定会灿烂无比的。”
项明春忽然想起来,他刚刚进入县委办公室的时候,到春水镇搞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调研,原来的镇党委书记马春德,曾经把自己比做“柳床儿”,说插在哪里都能成活,现在杜县长又有新的比喻,说明自己这个人还是有价值的。(见《侧身官场》“调研”一节)
平心而论,项明春对于这项改革认识是很到位的,早就有心理准备。但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先不考虑如何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在他和副县长杜思宝的面前,首先出现了一只拦路虎。
这只拦路虎是,省里不仅要求精简机构和富余人员,还要砍掉一部分乡镇。省里制定了严格的标准,除了山区乡镇外,人口不足三万人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乡镇,一律撤并到其他乡镇去。并且对于符合条件的县市区,只要撤掉了一个乡镇,省政府要给这个县市区以奖励和财政补贴,带有悬赏的性质。
黄公庙乡一直认为自己是山区乡镇,人口虽然差一百五十口不足三万人,可只要是山区乡镇,就能保留下来。谁知道大意失荆州,等报纸上把第一批保留下来的乡镇予以公布时,杜思宝、项明春和冯司二,以及所有的乡干部、乡直部门的干部职工全都傻了眼,保留乡镇的名单上竟然没有黄公庙乡的名字。大家再也不为自己的去留担忧了,而是集中在乡机关里,人心惶惶,忧心忡忡,哭爹骂娘,唉声叹气。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啊?众人同仇敌忾,要求上级把黄公庙乡保留下来。试想,出现这种状态并不奇怪,眼看就要“亡党亡国”了,谁还有心思考虑自己的个人得失?先把自己的乡镇保留着再说。
矛盾立刻集中到了杜思宝和项明春这里。杜思宝马上让项明春向县委临时组建的办事机构请示,得到的答复是,原来历史上统计的报表内,黄公庙乡不属于山区乡镇,按人口算,又达不到法定人数,只得切掉。
杜思宝和项明春得知这一重要情报,马上赶回县城,找到曹书记和郗县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曹书记非常同情黄公庙乡的遭遇,觉得上级的这条政策,把一个经济发展的区域中心切下去了,实在可惜。黄公庙乡一带的经济发展很可能因此而受挫,再也没有发展的机遇了。而且,这么多的乡镇干部、职工,更难让县里消化处理。
议来议去,曹明祥书记明确表态:“我们不稀罕省里的奖金和表彰。做任何事情,要两利相比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不按山区考虑,就黄公庙乡的土地面积,有一百八十多平方公里,足够成立一个乡镇了。黄公庙街又是多年历史形成的集镇,如果一定砍掉,当地的政治、经济将损伤惨重,付出的代价太大,多少年也不一定恢复过来。邓小平同志最强调的就是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允许这么做,毛主席教导我们,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应该多想一点主意,针对政策存在的漏洞下手去解决问题。黄公庙乡不就是差一百五十口人吗?派出所与计生办的数字历来对不上号,不上册子的黑人口估计不下一千口人,你们完全可以在这上边做做文章。上级的政策是铁定的,但人终归是活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郗县长,你看这个意见怎么样?”
郗县长非常同意曹书记的意见,对杜思宝和项明春二人说:“曹书记的指示你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依我看,杜县长和明春同志你们两个,要赶快到省城去,找到乡镇改革的指挥中心,陈述我们县委、县政府的观点,要不惜代价,钻窟窿打洞,千方百计也要把黄公庙乡保留下来。”
得到了书记、县长的支持,杜思宝和项明春有了保留黄公庙乡的信心和决心。回到乡机关,把领导的意思向党政班子作了传达贯彻,班子里的同志们精神振奋,一致支持杜县长和项书记到省城去做工作,一竿子捅到顶,让黄公庙乡永远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
杜思宝到项明春办公室里,和冯司二一道商定这一次谁去省会。最后决定三个人一起去。杜思宝说:“明春啊,咱们三个人一起去,你就不用带车了,乡里的经费困难,能给你们省一点就省一点。”
项明春说:“还是杜县长体谅基层的难处。可这一次去,少不得要请客送礼,这笔资金上哪里筹措?”
冯司二说:“项书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