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郭沫若 作者:[中]张洁宇》第48章


蠖嗌俦丁U飧缁嶂饕褰ㄉ璐吹南跋旌途薮笏鹗遣豢晒懒康摹6源耍蠖救擞捎谑谴υ谧罡吡斓嫉匚唬涤芯缘娜ㄍ欠衲芎芸烊鲜兜玫剑颐遣淮蠛盟担坏诠簦颐峭坡郏蚨嗷蛏偈怯Ω糜兴馐叮兴醪斓摹V徊还诙哉胬怼⑷Α⒌匚弧⒔磺榈纫幌盗形侍馍希荒馨谡恢茫砗霉叵担灾劣谒厝桓糯砦蟮淖龇ㄓ行矶啻砦蟮难远S腥怂嫡馐枪舻谋纾先弧5牵饫锊灰彩抢返谋纭⑹贝谋缏穑?br />
第七章 诗友·文友·解诗人
●一、“一天等于二十年”
1958年,整个中国大地,热浪滚滚。
全国人民被一种理想主义卷起来的大旋风带动着往前奔跑。他们忘记了一切,连刚刚过去的反右斗争也退于大脑皮层的后面。不,更准确一点地说,甚至还有点借助反右斗争的“东风”推动着向前奔跑。
这一年,党中央毛主席向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大跃进”的动员令,要人民抓紧时间,加快速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事情的发生发展有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
说偶然性,可能1957年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到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节40周年活动时,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讲话对毛泽东是一次激发。当时赫鲁晓夫面对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代表团夸下海口,说:
根据有待明确规定的初步草案,约在15年内苏联的工业品年产量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铁矿——2。5亿到3亿吨,生铁——7千5百万到8千5百万吨,煤——6亿5千万到7亿5千万吨,石油——3亿5千万到4亿吨,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2千7百亿到3千2百亿立方公尺,电力——8千亿到9千亿度,水泥——9千万到1亿1千万吨,糖——9百万到1千万吨,毛织品——5亿5千万到6亿5千万吨,皮鞋——6亿到7亿双。
……苏维埃国家现在处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这里已经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建设的更高阶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创造了一切物质前提和精神前提。……现在,当苏联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提高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的时候,我们有一切根据宣布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的事情,共产主义的光辉宏伟的大厦正日益清晰地在各族人民的眼前显现出来……现在看来,当时赫鲁晓夫说话是多么地没有根据,是多么地不负责任。他凭着伶牙利嘴不断地煽情,不但给苏联人民开空头支票,还向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各兄弟党大许其愿,根本不管当时苏联国内经济是搞得怎样一团糟,更根本不管将来究竟会是怎样,反正是往好里说,不由你不信。
这对毛泽东的影响实在不小。
毛泽东本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听了赫鲁晓夫的话,心情非常激动。当即对出席庆典的英共领导人说:
苏联在15年后,将在总产量方面和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方面超过美国;中国在15年后将超过英国。我们今年的钢产量是520万吨,第二个5年计划之后将是1200万吨,第三个5年计划之后将是2000万到2500万吨,第四个五年计划之后将是4000万到4500万吨。
他为表明自己说话有一定根据,还问英共领导人:“英国现在的钢产量是2千万吨,你们看,15年后能增加到多少?”当英共领导人回答英国政府的计划是在5年内把钢产量增加到2千5百万时,毛泽东算了算说:“15年后顶多是3千5百万吨吧!

英共领导人没有说话,也不好说什么话。他们明明看到毛泽东是在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但他们何必要扫中国同志的兴呢?更何况,他们也衷心希望中国同志真的能够赶上英国,超过英国!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下,毛泽东在苏联国庆庆典后召开的61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发言。他在罗列了一大堆数字之后,向到会的兄弟党郑重宣告:
……中国人是想努力的。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
我们现在无从寻找材料证明,在此之前毛泽东是否还说过类似的话,只好说后来响遍全中国的豪迈口号“15年后赶超英国”(后来又改为“超英赶美”),大概最早就是由这里提出的。
但这决不能说是毛泽东的一时心血来潮。
从必然性来说,毛泽东从年轻时代起就一直不停地在思考如何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这里说的“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既包括政治命运,当然也包括经济命运。
就是说,他要寻找出一条能够让中国人生活好的出路。一直到他1956年作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再到1957年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论述国内矛盾时,他都谈到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民不断发展的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如何加快发展生产,向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资料,一直是困扰毛泽东并且萦怀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大问题。他用诗人的感情来理解和认识问题,一直反对像“小脚女人走路”,走一步,退两步;觉得像老牛破车那样,慢慢吞吞,是不行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对,“只争朝夕”;要跃进,并且不是一般速度的跃进,而是要“大跃进”!他头脑发热,搞不清作诗和领导国家是两码事,他甚至不考虑(想不到也不去想)一不小心,把握不住,在全国范围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会给全国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
“大跃进”的势头首先是从农业战线上掀起的。
还是在1957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社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建设纲领》中就公开提出了“大的跃进”的口号。社论说:
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要求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要求大力提高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工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新高潮》中,又再一次提出“大的跃进”:
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1957年12月6日,《新华日报》更是发表了一篇调子极高气势逼人的社论《要不要跳,能不能跳,敢不敢跳》,以激将的口气向读者说:
现在事情已经一清二楚地明摆着:我们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应该跳,也可能跳,问题是我们敢不敢跳。敢与不敢,在我们思想领域里,是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对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们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诚与否的对立。
这一下,必须大跃进,应该大跃进,敢于大跃进,只能是唯一的选择,除此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走了。
于是,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正式向全国人民吹响了“大跃进”的进军号,话说得更明确,更具体:
我们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还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准备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这里,语气是更确定,思想是更明确了。时间是“15年左右”,目标是“赶上和超过英国”;“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再没有什么“可能”、“或者”之类的词语了,完全是确定无疑的词语,“超英赶美”,真是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大跃进”,“高速度”,“超英赶美”……无论作为口号形式和思想内容,都称得上是宏伟豪迈的。这一些也很容易为中国的老百姓(包括那些文化程度低下的大众,甚至也包括一些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接受。这是因为,从总体说来,中国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科学知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