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传》第16章


蜗蟆⒍凉么群透?四傻娜宋薏皇煜さ男蜗罅灯鹄础N恼滦吹溃骸啊读执铩た档恰罚?1)不像是小说,更像一段美丽的柱雕,若干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定格在无声的动之中,超越时空。”福克纳称赫格希默的人物并不在自己周围创造生活,“倒像是木头人,根据作者的冲动摆出优美而毫无意义的姿态”。
福克纳评论赫格希默的文章发表于1922 年12 月15 日,不乏精辟的见解。
它提到《大理石牧神》中的沉穆的花园和《木偶》中的哑剧角色,有同情有批判,说明福克纳在自我中心的同时有自我批评的潜力。有一语可称警句:“可以想见赫格希默沉浸在《林达·康登》中,把它当作一个静止的海港,那里年岁伤不到他,人间的流言蜚语传来,不过像远处朦胧的雨声。”即使在回首前尘时。他也在向前看。昆丁·康普生为了逃避讨厌的声音和气味,遁入查尔斯河的“秘密的庇荫处”。
1933 年,《喧哗和骚动》写成后几年,福克纳说这本书是他自制的花瓶,为了可以遁入其中,虽然“明明知道不可能永远呆在里面”。1932 年,他写过盖尔·海托华在教堂里、在牧师的天职中、在神学院的校园内寻求类似的庇荫,“当他深信自己听见了上帝的召唤,他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一生,白壁无瑕,周身完整无缺,像一只典雅沉穆的花瓶。灵在其中求得重生,生活的厉风刮不到他,平安地死去,只听见远处被阻遏的风声。”评赫格希默一文所指出的死胡同,在《军饷》(1926)中也有反映。福克纳把玛格丽特·鲍尔斯这个人物同有人对比亚兹莱的画的批评——做作、颓废、充满了“浮华的树和令人无法忍受的喷泉”——联系在一起。20 年代初,他虽已发现诗歌虚伪,自己受不了,但是,到底不搞诗歌搞什么,心中无数。只有一个不起眼的短篇《福星高照》(1919)和一篇短短的随笔《小山》(1922)预示了1925 年1 月在新奥尔良开始试验写作的散文。但在当时,他还不得不以写诗为主。1923 年春,他给波斯顿的“四海公司”寄去《春日憧憬》的修订稿,改名为《奥菲斯诗集》。福克纳没钱投资,四海公司又不愿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出书,便把稿子退还;福克纳又懊丧又生气:“如果他们要的是一本叫人难忘的书,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写一本。”事实上,1923年,他不过看小说、改诗歌,什么也没有发表。翌年春,在菲尔·斯通的敦促下,把《大理石牧神》寄去。
四海公司仍要他投资,他同意了;1924 年12月,正式出版了第一本书,献给母亲。
邮政所的矛盾日深一日,越来越多的人瞧不起这位“窝囊伯爵”,即使出了本书《大理石牧神》也无济于事。9 月,福克纳收到对他的起诉,控告他玩忽职守、怠慢顾客、糟蹋邮件。他知道条条罪状属实,加上他本来就讨厌这份工作,只求脱身,便静候调查。视察员来访时,他求之不得地说:“我知道自己这辈子怕只能听候有钱人的使唤,但是决不会再去伺候那些买二分钱邮票的杂种。”一半是因为同视察员有交情,一半由于福克纳家族的声望,允许福克纳主动辞去邮政所长之职。
童子军则干脆开除这个领队,因为酗酒的名声传到了太多的地方官员耳里。
牛津已毫无留恋之处。《大理石牧神》出版,诗人生涯好歹有个结果。
1933 年又出版诗集《绿枝》,几乎只是为了忠实于作家的自我形象。如今他主要写散文;尽管菲尔·斯通起劲地为他推销《大理石牧神》,作者本人却力求脱身。连埃斯特尔第三次归宁也留不住他。以前,埃斯特尔每次来牛津都会激发诗情,如今却要撇下她,离开二人同进同出的地方,似乎令人诧异。
但他已有书赠她,他需要自由。他已经27 岁了,时间不等人。他在菲尔身上找到一位导师,在埃斯特尔和几个朋友身上找到听众,在作诗中找到借他人表达自己的手段;但是,他需要变化,需要志同道合的人,需要不讪笑“他正在努力做的、无论多么傻的事”的人,他更需要不那么具体的指导和不那么局限的听众。
第二章注
(1) 基督教的一宗,成员以中产阶级分子为主,受到最富有阶级的支持。
(2) 美国南方的白人农业工人。
(3)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4)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因创作《尤利西斯》小说,运用“意识流”方法而奠定了地位。
(5) 中世纪神话中收买浮士德灵魂的恶魔。
(6) 见叶芝的《1913 年9 月》。
(7) 斯蒂芬… 文森·贝尼特(1898~1943),美国诗人、小说家。
(8) 罗伯特(1812~1889)及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1806~1861),夫妇二人均为英国诗人。
(9) 指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
(10)法国东北部林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鏖战之地。
(11)阿·爱·豪斯曼(1859~1936),英国学者、诗人。(12)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
(13)英国诗人艾略特的第一部同名长诗中的主主人公,长诗写他求爱时的矛盾心理。
(14)马拉梅(1842~1898),法国诗人,象征派代表人物。
(15)魏尔兰(1841~1896),法国诗人,象征派代表人物。
(16)路易斯·辛普森(1923、),美国诗人,文艺评论家。
(17)贝布·路斯系当时美国棒球明星。
(18)马尔科姆·考利(1898~),美国文学评论家、社会历史学家。编辑《袖珍本福克纳选集》,对被埋没的福克纳的成就重新评价起了推动作用。
(19)新英格兰一些奉行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松散地结合的美国作家和哲学家(如爱默森和梭罗),相信内在洞察力优于逻辑和经验。
(20)亨利·詹姆斯(1843~1916),美国小说家。
(21)奥布里·比亚兹莱(1872~1893),英国插图画家。
(22)《莎乐美》系王尔德于1893 年用法语写作的独幕剧。故事源出《圣经》,犹太公主向施洗者约翰求爱遭拒而唆使继父希律王下令杀死,捧其砍下的头颅亲吻。
(23)诺埃尔·波尔克,身世不详,曾在1973 年夏《密西西比季刊》第26 期上发表《福克纳的〈木偶〉》一文。
(24)纽约曼哈顿区是作家艺术家聚居之地。
(25)W。A。珀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南方知名作家。
(26)康拉德·艾肯(1889~1973),美国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30、1954和1956 年获普立策等诗歌奖。
(27)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戏剧家。
(28)约瑟夫·赫格希默(1880~1954),美国作家。
(29)肖恩·奥凯西(1880~1964),爱尔兰剧作家。
(30)希腊神话中最美丽的女人。
(31)赫格希默作于1919 年的小说。主人公林达·康登孤高冷漠,雕刻家向她求爱遭拒后爱上自己所雕的理想情人像。
第三章 艺术家的不同形象(1925~1926)
1924 年秋,福克纳在计划旋欧的同时,写了一篇短短的自传,让四海公司出版《大理石牧神》时用。这篇自传基本上并无出奇之处,不过列举工作经历和“大战服役于英国皇家空军期间”的摘要。但有两点很特别:第一,矢口不提父母,称自己是南方邦联军上校、《孟菲斯的白玫瑰》《欧洲掠影》等书的作者w。C。福克纳的曾孙;第二,把密西西比说成是出生地和度过“童年和青春”的地方,把牛津说成“目前的寄居地”。
第一个情况说明他又在叨光曾祖父的余荫;第二个情况让人看出他心绪不定,要作新的打算。他似乎觉得正式当上作家后,更有权当老上校的子孙。
他当然渲染祖孙二人相似之处:不仅把姓氏的拼法统一成Faulkner,还用祖孙共有的三点因素介绍老上校——军人、作家和密西西比,连计划中的欧洲之游也私下同老上校1883 年的欧洲之游相联系。两度推迟、终于成行时,联系更觉明显。
启程前便蓄意写些随感随笔寄给地方报纸,因此在家信中大提老上校的游记。
可是,他的不安远远深过老上校所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