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史》第137章


因此,市场运行良好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农村是存在的。然而,这个事实并不
意味着官僚政府对下列改革步骤是心甘情愿的:让相对价格的变化来控制生产与
销售。但是,向市场体制的运动,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所取得的进展还是要大得
多;到80年代中期,一项决定原则上使全部农产品的买卖都通过市场进行。国
家对农民的强制性的购买额将被废除,而代之以自愿性的合同。但是在实践中,
国家官僚不愿把更多的控制权拱手交出。至少在1987年年中,合同还不是完全
自愿性的。
在那些更不情愿的改革者看来,问题的性质可以通过粮食市场加以说明。到
80年代中期,由于要提供有关补贴的高额费用,中国政府的压力更大,被迫减
少它在粮食买卖中的作用。城市粮食售价要比付给农民的价格低得多,如果包括
运输和市场买卖的费用,那就更低了,由此而造成的损害大大地耗费了中央政府
的财力。
完全放开粮食价格并非是一个容易为人采纳的解决方案。城市粮食价格会立
即迅速上涨,造成影响深远的政治稳定方面的后果。这短期的危险缓解了,部分
原因是由于1982—1984年粮食获得大丰收。关于这次大丰收,我们在后文还将
提到。由于大量的剩余粮食冲击市场,粮价上涨本应缓和下来。然而,城市市场
粮价在1985年仍比国家牌价高88%,因此,国家取消粮价将使价格大增,尽管
不会大到88%的地步。①
即使眼下的政治问题能得到处理,从党内保守派的观点来看,还存在另外一
个更基本的长期问题,这个问题与依靠市场提供基本食物相关。在保守派看来,
危险是如果市场不能促进粮食产量达到足够的程度,那将怎么办?严重的供应短
缺,会造成价格迅速上涨或发生更坏的事情,甚至会造成营养不良,就像1960
年和1961年中在国内部分地区发生的事情一样。1960—1961年的那次危机是造
成中国共产党党内分裂的主要因素,这次分裂就其高潮而言超过了文化大革命。
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之后,这个危险似乎不很大;但到1987年
年底,粮食收成连续三年没有超过1984年的最高水平,因此,保守派的担心不
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实际情况是,在80年代中期,中国粮食供给充足;而在1985—1986年,尽
管人均消费有所增长,但中国仍然是一个事实上的纯出口国(见表27)。而且,
中国从出口中一年挣得300亿美元(原文如此,似有误,应为30亿美元——译
者)。而相比之下,在1960—1961年所得还不到20亿美元。1987年,中国可
能以大约10亿美元的价格进口了1000万吨粮食。如果中国在1987年严重歉收,
因而,比如说,要以当时的世界粮价进口5000万吨粮食,费用将低于60亿美元,
或者说,还不到中国外汇收入的20%。即使世界粮价迅速上涨(这在中国如此
大量购粮的情况下是可能的),中国也有外汇度过这次亏损,消费不会下降。无
论如何,政府对农民可种什么的直接干涉(这是保守派对危险的回答),是制定
一个有效的粮食保障政策的脆弱的基础。政府规定的粮食上缴额并未考虑天气恶
劣的因素。过去,这些定额限制了农民能力的发挥,不能把粮食作物转换成经济
作物,但代价却是农业总产量低了。如果取消控制,农业总产量几乎肯定要比这
高。
粮食进出口
表27 (以年均百万公吨计)
中国农业的现实问题并不是面临因天气恶劣或粮价突然下降致使粮食作物
大规模地改为经济作物而造成的那种周期性衰退的危险。如果中国也像日本、台
湾、韩国一样,给耕地以补助,那么它的农业和粮食政策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
满足国民迅速增长的食物需求。中国的东亚邻国日益依靠食物进口来解决土地问
题。例如,韩国在1979年全国每人年均进口粮食145公斤。而对中国来说,如
果人均进口也这么高的话,就要从国外购入14500万吨粮食。而在80年代,进
口这样多的粮食将大大超过中国外汇支付的能力。
1980年作物产量下降,而紧接着在80年代初期就取得了几次大丰收,这使
得这个长期的问题变得令人捉摸不定。这几次大丰收的原因各不相同。天气不坏
有一定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己决定在土地上种植什么,使得投入物资重新分配
给经济作物,这提高了整个农业生产率。但是,粮食产量在1982—1984年中也
向前飞跃,这表明只要放松对农民的控制,就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影响还不只
局限于从粮食向经济作物的转变。在80年代,诸如化肥、农业机械和电力之类
的关键性投入物资,也在持续增长着。本章没有余地测算每一部分对产量增长的
具体贡献。一个部分的成效肯定会增强其他部分的影响。然而,如果不搞责任制,
不搞家庭承包的话,毋庸置疑,农业生产的增长肯定要大大低于1980年初的水
平。
80年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增长(不包括农村工业)年均高于9%;农业增长
的这种迅猛势头,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其经验看来只是由于拆除了农业有效生
产的障碍后而出现的一次性增长。一旦达到更高的效率水平,中国农业增长率在
1985—1987年便降回较为固定的水平。此外,更加恶劣的天气有时也是一个因
素。农业产量每年增长5%,按世界标准来看是高的,而不管怎样,增长越多,
便越不同凡响。在东亚,由于耕地增产潜力有限和迅速的工业化,更低的增长率
才是符合标准的。例如,在日本,80年代初期的农业产量与60年代中期基本相
同,而人均粮食产量却仅达60年代中期的一半。①更为贴切的对比是,在韩国,
农业在1965至1984年间年均增长4。3%,而粮食却仅以一年1。2%的百分比增
长着。①对于台湾来说,在同一时期的增长率可比数字是2。4%和—0。3%。②因
此,对中国来说,农业生产一年4%的增长率和粮食生产一年2—3%的增长率,
可能也算是个成就了。
中国长时期的问题是,对农产品,特别是对粮食需求的增长高于3—4%。
例如,在1980—1984年间,中国对粮食的需求肯定是以一年5%以上的比率增
长的,③而产量增长却达一年6%以上,这就造成了可能使中国在1985—1986年
成为有盈余的纯出口国。如果粮食产量是在一个持久不变的基础上一年增长3
%,那么对工业化和国民收入增长的需求,以现价计,如果不更高的话,至少也
在一年中将增长4%,而中国也将重新变回与其东亚邻国一样的主要粮食进口
国。
因此,责任制和由此产生的农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使中国得以在短时间内暂
缓这个长期存在的全国性的农业问题。工业化得以向前波动;农村地区的人均收
入,在食物需求未超出国内供应的情况下也能翻上一番。然而,到1987年,中
国或许已经返回到一个更加正常的方向上,这个方向符合人均耕地0。1公项的国
情。因而,中国农业的未来选择,可能与70年代后期所面临的选择更为类似。
实际人均收入增长加快,可能使中国在农业中投入足够的资金,确保这个部门的
增长率足以保持在农业进口更迅猛的增长不超过中国挣取外汇支付进口的能力
的水平上。由于农业投资有这种预期的后果,因此,与80年初期发生的情况一
样,给农民以物质刺激,使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投资和其他投入物资,达到最大效
果,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做法。
如果走回头路,仍控制农业产量,那也能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对粮食的过度
需求,主要是因为减少了物质刺激,收入的增长明显减慢,所以需求也就下降了。
以鼓励出口战略转为向内,也会达到同样结果。由于不仅粮食进口而且所有产品
进口的增长减慢,全部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减缓下来,这样,对粮食的需求便能缩
减了。另外,国家可以重新实行严格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即使在收入迅速增长
的情况下也能减小粮食需求。给出了这么多选择方案,然而毫不令人惊奇的是,
至少有些改革者主张更加市场化的改革,鼓励农民生产,大力促进出口,以满足
粮食进口预期增长的外汇需要。①
收入分配
无论1966—1976年间组织农业生产的方式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