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将帅传军事家卷巴顿》第27章


艾森豪威尔虽然澄清了自己,但此时此刻,他对此事的处理已无能为力,因为它已由陆军部长史汀生亲自处理,甚至引起白宫关切。
全国都在热烈争论这一问题。
11月24日,应陆军部的要求,艾森豪威尔发表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最具权威性的官方文件。他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处理问题的经过,以及巴顿在改正错误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最后他表明了自己对处理巴顿的看法:“必须记住,一方面巴顿在这些具体事件中的行为不可原谅,了解此事的军官都莫不感到气愤;但另一方面,巴顿亲自支持、鼓舞并在物质上帮助士兵,这方面的事不胜枚举。结果是,在整个西西里战役中第7集团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我认定,纠正措施(纠正巴顿的过失)在当时的情况下是适当的、充分的。我们仍相信这一决定是妥当的。”在报告末尾,艾森豪威尔谈到士兵对巴顿的看法:“据多次给我的报告说,巴顿最近每次在他所属士兵群众面前公开露面时,他都受到雷鸣般的鼓掌欢迎。”
为此事感到有巨大压力的还有史汀生和马歇尔将军。早在9月,在准备呈报参议院批准的晋升正式少将军衔的军官名单时,有巴顿的名字。马歇尔将军知道陆军部内有人反对此事,因为他们不愿为“耳光事件”担责任,但他还是坚持推荐巴顿。
他找到了史汀生,这位陆军部长立即表示同意。史汀生还表示要向总统报告此事,以加强马歇尔的推荐。罗斯福同意马歇尔的意见并强调说:“如果这件缺德的事公开了,我们都要挨骂。”
皮尔逊关于“耳光事件”不负责任的揭发激怒了军界的一些将军。他们向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雷诺兹指出事件发展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在违背美国和我们盟国的军事利益面前,艾森豪威尔将军不得不从军事观点来观察此事,而不是从所谓‘新闻发布’的角度去考虑。”“这个案子的严重性是,现在存在一种危险,陆军将失去一位久经战斗考验的集团军司令,客观上将会帮助敌人,使敌人宽心。”
经过史汀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不遗余力的努力,巴顿终于保住了军旅生涯,得以继续留在艾森豪威尔的麾下供职。
6。 巴顿给艾森豪威尔送火鸡
巴顿将军在西西里和北非两大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已经引起德国人的恐惧和尊重,一时间,巴顿被认为是德军战场上最危险的对手,德国人竟把他的地位同隆美尔元帅在德军中的地位等量齐观。无论巴顿在哪里出现,都会引起敌人的狂热备战。基于这个原因,华盛顿方面决定让巴顿在地中海频繁露面,给德军一个假信息:盟军已把主攻方向选在了地中海沿岸,以掩护盟军的“霸王”计划。
巴顿奉命带上10名参谋人员,开始了带着特殊使命的“痛苦的旅行”。10月,先到科西嘉,12月到东地中海,再到马耳他,最后去意大利。每一处都说同样的话,说他即将在该地任职,从而给人留下巴顿是来接管的印象。只有巴顿本人最清楚,这些战线的任何一处,都不会让他指挥。
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德黑兰会议。会议上,斯大林急切地敦促美英两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以减轻苏德战场的压力。罗斯福向他保证,“霸王”行动一定按预定时间进行。艾森豪威尔将军被任命为指挥这一伟大的两栖登陆行动的总司令。
在地中海的巴顿很快得知这一消息。他心中忐忑不安,立即给在阿尔及尔的艾森豪威尔将军送去两只火鸡,示意不要忘记老朋友,若需要他,他便招之即来。巴顿早已盯上美国集团军群司令的位置。令他震惊的是,艾森豪威尔将军选择了自己的下级布莱德雷担任此职。
老实说,艾森豪威尔将军确实考虑过巴顿,尽管“打耳光事件”使这位“常胜将军”蒙耻,艾森豪威尔还是决定启用他。但艾森豪威尔十分清楚,巴顿性情粗暴,极易冲动,这一弱点使他不能胜任更高级的领导职务。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还认为,在诺曼底登陆,不能缺少巴顿这位能打硬仗的优秀的“进攻型”战术天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任命巴顿为第3集团军司令,作布莱德雷的副手。
对于巴顿和布莱德雷之间关系的颠倒,艾森豪威尔并不认为会引起摩擦,因为巴顿经过任闲职的“冷置”处分,他最担心的是失去带兵冲锋的机会。他会受命赴任的。
不过,这些个中奥秘,巴顿是一无所知,正如艾森豪威尔预料的那样,巴顿感到前途一片暗淡,他意识到他的全部事业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地中海的游览观光丝毫不能减去他内心的痛楚。1944年元旦那天,巴顿突然收到一封免去他第7集团军司令之职的电报,由克拉克将军接管他统率过的久经战火的伟大部队。如此重大任命,事先竟未打任何招呼。巴顿感到很意外。这不仅对他本人,而且对第7集团军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出于对部属的关心,巴顿担心他们在别人的领导下不会像在自己领导下过得那么好。巴顿暗下决心;如果有机会,他会带他的参谋班子共赴新职,这个大家庭不能散。但是他还能得到新的任命吗?巴顿忧心忡忡。
1月22日,巴顿接到一封电报,内称:“兹免去你在本战区的职务,调往英国另有任用,请即来阿尔及尔盟军司令部接受命令。”要接受什么新的任命呢?巴顿左思右想也猜不透。“听天由命吧!不管任什么职务,只要有仗打,可以与敌人拚,我就感到知足了。”巴顿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第六章 将星黯淡的日子
1。 神秘消失的巴顿
要彻底打败希特勒,必须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围绕这一问题,苏、美、英三国的笔墨官司不知打了多少,总是难以取得共识。
1943年12月,喋喋不休的争论最终结束了,盟军决定至迟在1944年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行动代号为“霸王”。
大洋彼岸的德军统帅部,密切注视着盟国的动向。德国情报机关四处活动,搜寻着有关盟军1944年战略行动的蛛丝马迹。德国的情报机关,是一些高效率的机构,至1944年2月8日,他们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情况,陆军情报处西方组组长据此向统帅部提交了一份明确的形势分析报告。其要点是:
对方已制定了一项1944年在地中海以外战区作战的计划,其主力将投入执行该作战计划。这场战役可能使用“霸王”为代号。根据敌军兵力部署和部队的调动情况,显然是以英国为出发点。
希特勒对这份报告非常满意,他命令情报机构注意敌军重要人物的行踪,以此摸清有关“霸王”作战的计划内容和意图所在,其中,还特别提到巴顿。
可是,巴顿这时已神秘地消失了。从1月下旬起,德国情报机关就不再有关于巴顿行踪和担负任务的可靠情报。
1月初,德国间谍在意大利发现沮丧的巴顿,并盯着他回到巴勒莫那座冷宫。1月21日,他们发现巴顿回到了西西里,同时有情报称“美第7集团军正处于战备状态,准备投入新的战斗”,据认为这就是指“霸王”战役,巴顿将在这次战役中指挥美军主力。可是,自那以后,巴顿就突然销声匿迹了,德国情报机关曾试图在西西里或英国找到他,但是一无所获。
巴顿究竟在哪里呢?其实,他就在英国,他正急不可耐地等待着捉摸不定的命运对他的安排。
巴顿是1月26日离开巴勒莫的。那一天,阴云密布,浓雾蔽天,巴顿的飞机从普雷斯特维克机场起飞,穿过海峡,飞往伦敦西北的切丁顿机场。
自从打耳光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以来,巴顿的情绪简直糟透了。四天前,他被免去了西西里战区的职务,奉调英国待命。此刻,他还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会是什么。
巴顿的英国之行是严格保密的,不过,这不是为了瞒住德国人的眼睛。大家一会儿就会知道,巴顿在“霸王”计划中只担当了一个可怜的小小的配角,这个配角的任务就是要德国人知道他在英国,并且在唱主角。实际上,保密是针对美国国内的。打耳光事件发生后,巴顿成为舆论界的靶标,反巴顿的潮流异常强大。艾森豪威尔在这样的时候,仍然起用巴顿,是冒了一定的风险的。保密是为了不引起“美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