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42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小规模的出敌不意要收到很大效果是很困难的。
当然,凡是从历史上研究这些问题的人,都不应该只注意历史评论家那些渲染的词藻、说教和自鸣得意的术语,而必须正视事实本身。
例如在1761年的西里西亚战局中,就有过以出敌不意闻名的一天。那是7月22日。那天,腓特烈大帝在向尼斯附近的诺森行军时,比劳东将军抢先了一步,据说,这就使奥军和俄军不能在上西里西亚会师,因而他赢得了四个星期的时间57。但是,谁要是仔细阅读一下大史学家们A 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并且不抱偏见地看这些记载,那么,他就决不可能认为7月22日的行军有这样大的意义,而只能看出对这次行军的流行看法是充满矛盾的,并且看出在那个以机动闻名的时代里,劳东的行动有许多是没有道理的。
在渴望了解真相和获得确证的今天,人们怎能容忍那些流行的历史证明呢?
要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就必须积极地活动、迅速地定下决心和进行强行军。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是大家公认在这方面造诣最深的统帅,但是,从他们的战例中也可以看到,即使充分地做到了这一切,也并非总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腓特烈大帝在1760年7月曾非常出敌不意地从包岑袭击拉西将军,转而又袭击德累斯顿,在整个这段插曲中他不仅实际上一无所得,反而丢失了格拉次要塞,使
滕佩霍夫,“老兵”
61,腓特烈大帝(作者原注)。
A
…… 219
战 争 论512
自己的处境明显地恶化58。
拿破仑在1813年曾经两次突然从德累斯顿袭击布留赫尔59(至于他上劳西次突入波希米亚60就根本不用提了)
,两次都完全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只不过是浪费时间和兵力,扑了个空,而且反而使德累斯顿几乎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因此,在战争中要通过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只靠指挥官的活动、魄力和果断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其他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不是想完全否认出敌不意可能取得巨大的效果,只是想指出巨大的效果同其他有利的条件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条件并不是经常具备的,也很少是指挥官所能创造出来的。
在这方面,这两位统帅也提供了另外两个鲜明的例子。
1814年,当布留赫尔的军队离开主力军团向马恩河下游移动时,拿破仑对它进行了一次著名的袭击。要想以两天出敌不意的行军取得比这更大的战果是不容易的。首尾相隔三日行程的布留赫尔的军队被各个击破了,遭受了相当于一次主力会战失败时那样的损失①。这完全是出敌不意的效果,因为,假使布留赫尔预料到拿破仑可能对他袭击,他就完全不会这样组织行军了。这次出敌不意的袭击所取得的效果同布留赫尔行军组织的错误是分不开的。当然拿破仑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因此,他的成功掺杂着一种幸运的偶然性。
1760年的累格尼察会战也是如此②。腓特烈大帝在这次
①见注29。——译者②见注47。——译者
…… 220
612战 争 论
会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刚刚占领了一个阵地,在当夜又转移了,这完全出乎劳东的意料之外,因而使劳东损失了七十门炮和一万人。虽然当时腓特烈大帝为了避免会战,或者至少为了打乱敌人的计划,经常采取忽东忽西地运动的原则,但是14日夜间转移阵地,却正好不是由于这个原因,而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因为他不喜欢14日的阵地。因此,偶然性在这里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劳东的进攻不是偶然地碰上了腓特烈大帝在夜间转移了阵地,不是偶然地碰上了难以通过的地形,那么,结果就可能不是这样了。
就是在较高的和最高的战略范围内,也有一些利用出敌不意获得巨大成果的战例。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只要指出以下几个例子就够了:大选帝侯①同瑞典人作战时,从弗兰肯到波莫瑞以及从马克到扑烈哥尔河的两次辉煌的进军62,1757年的战局;1800年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的那次著名的行动63。在1800年这个战例中,一支军队投降后交出了整地区,在1757年的战局中,另一支军队几乎也同样地交出战区并投降。最后,还可以举出腓特烈大帝侵入西里西亚作为一场完全出敌不意的战争的例子。上述各例中的战果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不把这种情况同一个国家由于缺乏活动力和毅力而没有作好战争准备的情况(如1756年的萨克森和1812年的俄国)混为一谈,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
现在还要谈谈关于出敌不意的一个关键问题。
这就是:只有能够左右对方的人才能做到出敌不意,而只有行动正确的
①勃兰登堡的选帝侯,即腓特烈。威廉。——译者
…… 221
战 争 论712
人才能左右对方。如果为了出敌不意采用了错误的措施,那么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反而会招致恶果,至少敌人对我们的这种措施不必特别担心,他会从我们的错误中找到防止不幸的对策。进攻比防御包含更多的积极行动,因此,出敌不意自然也就更多地为进攻者所采用,但是正如我们在后面就要谈到的那样,这也不是绝对的。进攻者和防御者也可能同时采取出敌不意的行动,这时候,谁的措施最恰当,谁就必然占上风。
按理应该如此,但实际生活并不这样严格地符合这一准则,而且原因很简单。出敌不意的精神作用,往往能使最坏的事情变成好事,并使对方不能正常地定下决心。特别是在这里,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对方的高级指挥官,同时还指每一个指挥官,因为出敌不意会使部队涣散,因而每个指挥官的个性在这时都很容易表现出来。
在这里,许多问题都取决于双方总的情况的对比。如果在总的精神方面占有的优势,能使对方士气低落和惊慌失措,那么利用出敌不意就能取得更大的效果,甚至在本来应该失败时也会取得良好的结果。
…… 222
812战 争 论
第十章 诡 诈
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因此它是同直率的、无所隐讳的,即直接的行动方式相对立的,就如同双关谐语和直接的表白相对立一样。因而它和说服、收买、压服等手段没有共同之处,但是和欺骗很类似,因为欺骗也同样隐蔽自己的企图。如果诡诈完全得逞,它本身甚至就是一种欺骗,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直接的言而无信,因而和一般所谓的欺骗毕竟还有所不同。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
到事物的真相。因此可以说:如果双关谐语是在思想上和概念上变戏法,那么诡诈就是在行动上变戏法。
初看起来,战略这个名称来源于诡诈这个词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从希腊时代以来,战争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真正的和表面的变化,但战略这个名称似乎依然表示它本来具有的诡诈的实质。
如果人们认为战术是暴力行为(即战斗本身)
的实施,而把战略看作是巧妙运用战斗的一种艺术,那么,除了各种感情力量(象压缩待发的弹簧一样的炽烈的荣誉心,不易屈服的坚强意志等等)以外,其他禀赋似乎都不能象诡诈那样适合于指导和鼓舞战略活动了。上一章谈到到处要争取出敌不
…… 223
战 争 论912
意时已经含有这个意思,因为任何一次出敌不意都是以诡诈(即使是很小程度的诡诈)为基础的。
尽管我们非常需要了解战争中双方指挥官在狡猾、机智和诡诈方面的较量情况,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战史中很少记载这些情况,而且在大量的关系和情况中它们也很少是突出的。
产生上述情况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与上一章所谈的大致相同。
战略的活动不是别的,只是采取同部署战斗有关的措施。
战略不象生活的其他方面那样,可以单纯在口头和文字上进行活动,发表谈话,草拟声明等等。但使用诡诈进行欺骗时,所要利用的却主要是这些廉价的东西。
战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