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说天下系列》第328章


朱元璋当下决定,在苏坦妹墓前筑碑立文,自我检讨。
朱元璋的碑文一立,顿时引起城内外的骚动。不知道朱元璋杀苏坦妹的人也都知道了此事,而知道此事的人看法不一。
朱元璋对李善长说道:“咱不管天下人如何看待,朱元璋做了一件愚蠢的事,就是要向天下人检讨,愿苏坦妹地下能知朱元璋对她的歉疚。”
胡大海知道此时朱元璋不宜直接出面再求刘伯温出山,就建议朱元璋让他再去青田。
胡大海去的时候,朱元璋备了一份厚礼,请胡大海面送刘伯温。
这次,刘伯温谢绝了礼物,只对胡大海说:“朱元帅有大气度,定能成就大业。”
朱元璋知道自己立碑忏悔之事,缓解了刘伯温对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决定过段日子亲去青田相访。
朱元璋见到刘伯温后,痛陈自己杀苏坦妹的悔恨之意,刘伯温见朱元璋是真有诚意忏悔,而非树碑做样子,心中有些动摇。
朱元璋道:“元璋知道此误,致使天下人诟病,更让文人儒士伤心,但已铸成大错,苏坦妹的性命不可挽回。元璋诚求先生出山相佐,但知先生自杭州被攻下后,隐居青田,潜心著述,元璋打扰并非为己,而是为了天下的百姓啊。如今战乱四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若再乱下去,天下百姓何以聊生。”
见刘伯温摇头沉思,朱元璋拱手道:“望先生三思,元璋愿为天下百姓再来相求。”
刘伯温彻底被朱元璋的言辞征服了,不是朱元璋不懈的诚意,而是朱元璋拿出天下百姓的名义相求。刘伯温本崇尚儒家的出世思想,自己也有一番政治理想,但生逢乱世,他只得隐居在青田老家,以求太平。
刘伯温道:“言既如此,伯温当鼎力相助。”
朱元璋见刘伯温肯出山,再三施礼相谢。
这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从派胡大海相求,到自己面见刘伯温,历时已有一年了。
这就是朱元璋的聪明所在,他知道该怎样表现自己,向天下人表示自己的忏悔,挽救错误;也知道该怎样对待一个崇尚儒道的文人,巧妙地借天下百姓的名义,避过自己成就大业的私心。得到刘伯温,对朱元璋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无论是刘伯温最初提出的“时务十八策”,还是为朱元璋制定的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军事战略,都对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朱元璋自己也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可见得到刘伯温,对朱元璋的价值和意义。
9。 筑馆“礼贤”,终得浙江四杰
朱元璋虽然平定了浙东的大部分地区,也得到了贤士刘伯温,但浙江四杰的其他三位却迟迟不肯出山。
青田的刘伯温和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浦江的宋濂,被称为浙江四杰,在地方上的声望极大,他们都做过元朝的官员,因乱世或隐居、或辞官、或组织“乡兵”自保,很有影响力。像叶琛曾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抹宜孙的幕府,官至行省元帅,帮助元军镇压农民起义,直到朱元璋攻下处州才辞官回乡。宋濂曾受业于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但宋濂亲历元朝政府的腐败,以父母年迈需奉养为由,拒绝了元顺帝的召请,以修道著书为业。章溢曾在元将石抹宜孙派兵将诛杀龙泉一带的义军时,劝言勿杀,受到石抹宜孙的赏识,封他为龙泉县主簿、浙东都元帅府佥事,但章溢不愿为腐朽的元朝效命,退隐到龙泉和浦城交界的匡山。
在朱元璋刚刚攻下处州的时候,即派胡大海亲自去拜求他们。他们虽然对胡大海本人以及朱元璋的军队没有什么反感,但都不愿出山相佐,一再推脱。其实最早犹豫的是刘伯温,刘伯温心中有一番政治理想,一直在观察各方义军的举动,在和其他三人相聚言谈的过程中,对朱元璋不免赞溢之词,但他也有他的犹疑。正犹豫的时候,忽知朱元璋杀了苏坦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和其他三人更坚定地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而且还写了很多对朱元璋表示不满的诗词。然而,章溢、宋濂、叶琛没有想到刘伯温最先被说服了,但这三位仍然不肯出山。
刘伯温到了应天之后,朱元璋非常敬重他,给他很高的礼遇。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先生到应天来,是朱元璋的荣幸。然而,和先生并称四杰的另外三位还未出山,元璋以为是埋没了人才啊。”
刘伯温说:“其实隐居的日子亦有隐居的乐趣,伯温是为大帅的气度折服,愿为天下百姓的安宁尽绵薄之力。”
朱元璋道:“咱觉得有才华的人,其实都应该施展出来。文人之所以隐居,是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是啊,生逢乱世,哪能安心读书研习学术呢。”
刘伯温见朱元璋如此注重文人,不禁点了点头。
朱元璋以询问的语气说:“先生哪,咱有一个想法,不知合适不合适。”
刘伯温忙道:“不知大帅所指为何?”
朱元璋说:“刚才咱说读书人不能潜心学术,是因没有好的环境,那咱想,不如在应天造一座像样的房子,给读书人做学问用。当然了,咱并不是想养士,而是想在这乱世中,召集有才之人,给他们充足的条件、安定的环境,让有才能的人有治学的场所。”
刘伯温面带欣喜,连忙说:“好!大帅的举动,将成为义军中的首举。得人心者得天下,大帅爱民爱才,有王者之气,这天下贤才定会闻风而来啊。”
听到贤才会来,朱元璋笑道:“真正的大才还得咱去请啊。若当初先生不肯来,元璋宁愿再去三次啊。刘备三顾茅庐方得诸葛亮,咱比不上刘备,所以天下的贤士,元璋愿意付出更多的诚意和努力去征求啊。”
刘伯温恳切地说:“大帅的气度绝不在刘备之下,若真能建一座馆子为治学而用,文才定能聚拢来。”
朱元璋语气坚定地说:“好!这座馆子咱建定了。咱当年因家里穷,没读过什么书,这份遗憾是没法弥补的。既然天下如此多的文才居无定所,治学无环境,咱朱元璋就建一个气派高雅的馆子,让文人们治学,商议大事,不屈人才。”
朱元璋很快在应天建了一所气派的院落,想了很久,他决定给这个院落命名为“礼贤馆”,以表达自己求才之切,敬才之心。
当朱元璋告诉刘伯温真的建了一所那样的房子,且命名为“礼贤馆”的时候,刘伯温心中很感动,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件事情处处和刘伯温商量,不和李善长商讨,原因就是朱元璋想以诚意感动刘伯温,让刘伯温出面请浙江的另三杰。朱元璋知道,若浙江四杰都来了,那文人墨客就不用自己去亲自请了,定会闻名而来。且若真的得到了浙江四杰,那在江南地区,首先是有了谋臣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更广泛的基础,再次是对自己赢得民心有很大帮助。
跟刘伯温的这次谈话,朱元璋已经透露了让刘伯温出面帮忙求章溢、宋濂、叶琛他们的意思。刘伯温毕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虽然朱元璋是个还算贤明的主子,但自古以来政治都是一个旋涡,他自己是兼济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不希望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像宋濂这样的纯文人也卷入政治的旋涡中。所以,对朱元璋的暗示,他都避而不谈。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心存顾虑,他决定以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对文人的敬重。
这个行动就是,朱元璋花了好几天工夫在书房练习写字,写哪些字呢,不多,就三个字——“礼”、“贤”、“馆”,练得别提有多辛苦了。因为自小没有书法基本功,又习惯了带兵打仗,这字写起来还真是别扭。但是,朱元璋是一个坚强有毅力的人,他一定要亲笔为新造的房子题字,就这样花了好几天工夫,才写出几个像样的字来。
这日,文武将士、城中的士绅,都被召集到“礼贤馆”前,参加“礼贤馆”的揭牌仪式。花费这么一番工夫,造了一座“礼贤馆”,朱元璋当然不会放过借“馆”宣传的机会。时间到了,朱元璋先请刘伯温第一个登上“礼贤馆”的台阶,并对众人说:“刘先生是咱应天最有才华的文士啊,今天还请刘先生揭开匾牌的红布。”
众人叫好,刘伯温也不退让,大方而高兴地揭下匾牌。汤和、徐达他们都知道是朱元璋题的字,在他们看来,能写字,尤其是朱元璋能写出这么好的字来,真是不容易了,所以连声称赞:“这字真是有气魄!”“好字啊!”众人皆议论纷纷,只有刘伯温不言语,望字而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