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第25章


鸫樱由现幸韵旅模?br />
“大金明昌七年(1196年)四月十六日。皇基永固,宰辅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南无一万五千佛,南无五十三佛。”
我从潼关、晋南返回时夜宿临汾。
清晨早起,打车去看尧帝庙。临汾虽是古城,但现在城内面貌一新,很少有特色的建筑。尧庙大门外,开辟出宽阔的“尧庙广场”,略显空旷。
一回头,不经意中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
“天安门”正对着尧庙大门。
——红墙黄瓦的城楼、城楼上飘着红旗,天安门前小金水桥和华表一应俱全。金水桥前还有国旗座和旗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因为人很少,独自在广场上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片。发现还有类似“天坛”建筑,以及高耸入云的汉白玉雕饰而成的“中国第一华表”。这华表与天安门广场上的一模一样,只是硕大无比。翻翻买来的小册子,得知此华表高达21米。在广场的最西端,建有像城门楼,又有些像我们在影视屏幕上看到秦汉时期高台楼阁状的“华门”——这仿古建筑同样“高大雄伟”,拔地而起。此门称之为“天下第一门”,高达50米,是2004年12月29日落成的。
在此建这样高大的门楼台阁依据是什么?当时只觉得有些不伦不类。回宾馆后,把看到的告诉朋友,他们都笑了,你才知道这里有天安门和“中华第一门”啊?
后来,在《新华社每日电讯》看到相关的长篇报道,才知详情。
新华社记者孙春龙在报道中说,华门广场的设计和策划均出自“昔日政治明星”宿青平之手。2001年宿青平担任尧都区区长后就开始修建广场,此后,对这些建筑的议论一直是临汾官场及民间的重要话题之一。是什么动力让这个政治明星修这样的建筑呢?
对于“天安门”的提法,临汾市尧都区区长宿青平在采访中多次纠正,“我们这不叫天安门,天安门是七个门洞,我们只有五个。”在临汾市官方的所有资料中,这个被民间称作“天安门”的建筑被称为观礼台或立体中国地形图。最初,宿青平只想修一个观礼台,而正在施工时,来了一个老太太看热闹,说为什么不修个天安门。
“听了老太太的话,我当即决定,改变图纸,仿造天安门。临汾市的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也看不到天安门,给老百姓建一个天安门难道不行吗?”宿青平解释说。
临汾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称,“天安门”大概建于2002年,“那时我还在上学,落成剪彩时各学校都组织了好多学生去,当时宿青平就坐在‘天安门’上,很是威风。”
报道说,临汾市尧都区一位煤矿负责人说,“政府没有钱,却要修‘天安门’、‘华门’这些毫无实际意义的东西,并多次强行向我们摊派。”为了修华门广场,他向当地政府“捐”了20多万元,“不捐不行,不捐的话你的煤矿就通不过验收。”
对于强行捐款,宿青平并未完全否认,“让一些企业家为社会做点贡献,就不愿意。”宿青平称,这些建筑总共花费7000多万元,除贷款外,就是社会集资和借款。
临汾市古城煤矿借给政府500万元,“我开始只想借200万元,古城煤矿的老板一下子给了500万,而且后来向我表示,这些钱不用政府还了。这种精神多么高尚呀!”宿青平说。
据记者了解,“借款”达到500万元的还有临汾市同世达焦化实业公司,而在10月11日召开的山西省打击违法排污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交叉检查动员会上,该公司因“拒不执行环境处罚”被环保部门列为11个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之一。上述官员称,除向污染企业集资外,在修建这些建筑时,一些“黑煤矿”也“捐”了款,“这无疑是另一种形式的官煤勾结”。
新华社的报道说,临汾市的一位官员透露,一位中央领导在2003年3月来临汾时,为了不让他看见“天安门”,在去尧庙参观时没敢让他走正门。但在参观结束后,这位领导径直从正门走出来,一眼看见“天安门”,陪同的地方官员都躲到了一边。宿青平向中央领导做了一番解释,天安门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是为了让临汾的老百姓能感受到天安门才修建的,“当时领导‘噢’了一声,但宿青平把这当成对他的认可,又修这修那,到现在修成了这个引起更大争议的华门”。
新华社的报道说,曾任山西省侯马市委副书记的宿青平,是著名作家张平的反腐小说《国家干部》中主人公夏中民的生活原型,也曾是媒体热捧的一位政治明星。
生活原型与小说中的人物不能混为一谈。因没有看过《国家干部》,也不好评论。
我一般是不看当代作家写的“反腐小说”或“改革小说”,包括那位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很有研究的作家写的,因为我不相信改革家与大气功师是同一类值得歌颂的人物。另外,不看的理由,一是往往翻书没看几页,便觉出了假——专业作家缺少生活,凭一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虚构编造,情节、细节经不起推敲。二是主人公也多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这些改革英雄或反腐斗士,走马上任伊始便卓尔不群,坚定执着,志向高远。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敢于拍板,我行我素,一言九鼎。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些人物的行动往往带有强烈的指向性素质、能力和品格特征。而且左右都有一个女记者之类的“红颜知已”。政治上出人头地与声名狼藉,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换作“文革”时代,便可能是“反潮流”英雄的样子。
说远了,还是回到天安门上来。
天安门在中国是有政治意义的。现在,对于临汾建天安门、华门、华表之类的“政绩”,报道已经很多,争论也还会继续,但不应该“上纲上线”。事实上,在这一点上争论不休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的已经超出了这些建筑的本身,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有极大的“杀伤力”,应该就此打住。
还是说说尧帝庙吧。尧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
现在这个位置上的尧庙,始建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即658年),元碑《山右石刻丛编》卷26有录,当时的规制不大。《太平寰宇记》记载,尧庙原来在汾水西岸,晋元康年间(291-300年)移至汾河东岸,显庆三年移至今址。
元代,尧庙曾大规模拓展。《元史》本纪记载,世祖中统四年六月在平阳建帝尧庙,并赐田十五顷。庙宇占地曾扩展到700顷,整个建筑共达400多间。其后,由于地灾、战乱等原因,屡毁屡建,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大多是清代中晚期以后的,1965年尧帝庙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尧帝庙五凤楼和广运殿。尧帝庙广运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正面十一间,进深六间殿名原为正运广殿。除前面三间外,全部筑有墙壁,下面一层在墙壁上开有窗户,上面刻有精细的浮雕。在殿外立有元代《三圣庙碑》、《增修尧舜庙记》,和明代《圣庙祭祀记》等碑。
1984年,文运殿在落架修理中,发现了明代石柱遗迹,知原尧帝庙规模更为宏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按明清时代规制重修。
这几年尧帝庙大修大建不断,而且越修越新。
80年代,尧庙大修。1998年,尧庙大火,广运殿木结构古建筑,全部被毁,原柱础为唐代珍品,也被焚毁。不久后广运殿重建,可古建筑已经“脱胎换骨”,尧帝像等也多次进行了重塑。殿前有尧井,据传尧帝在平阳建都时所开凿,清代建有八卦亭覆在井上。2002年,为了恢复所谓“元代井台格局“,把清代古亭拆除,用一整块花岗岩雕刻了井口,周设青石围栏,真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尧井于是就像一个新造的景点,既不“典雅”,也不“古朴”。近年,投入巨资,将几年前重修的帝尧和四大彩绘泥塑像改换成了铜像。其中仅尧帝像就高5米,重8吨。称为“宫内第一联”的广运殿楹联,换成了区长宿青平撰写的。
尧生活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当时生产力落后,即使是部族的首领,生活也非常简朴。尧帝庙南约4公里的伊村,倒是透出了一些远古农耕社会的信息。据传这个村就是尧帝故乡,有古风犹存的“茅茨土阶址”。古遗址周围长着很多酸枣树。时光倏忽,草木依然。这里原围绕着约一公里长的土墙。东面与南面有门,东门额书“古尧帝都”,南门额书“尧帝故里”。南门外的台地尽头下临汾水,雨水在这上面冲蚀出一条小沟。沿沟立一通明代石碑,上书“帝尧茅茨土阶”,碑阴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