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恋曲》第10章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有了。”
“有什么?”
“我说您是木瓜,您还不信。我能有什么,肚子里有了------”
“这不是很好吗?”
“好什么,我们两个人还没有拜过堂呢!”
“那马上就拜堂成亲,我俩名正言顺地做爸爸、妈妈。”
这两个人结婚的事情,一切顺利过关,而且是热热闹闹地办完婚事。
这个秀梅是十月怀胎,一朝临产,全家人是上上下下忙得个不亦乐乎。
秀梅生了个龙凤双胞胎,浦渔夫一家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孩子生下,起名也是件大事。这个水生多少还读过几年夜校,肚子里已经有了几滴墨水。他和家人商量了一阵子,起个什么名字呢?
最后定下,男孩子先下地,是哥哥,就叫波涛,女孩子后落地,是妹妹,叫波浪。
为什么起这样两个名字呢?
因为这些年,水生和秀梅觉得像是不断地在惊涛骇浪中度过来的!
第 九 章 幻想儿孙成大业
莲萍将秀梅奶奶年轻时的恋爱故事说给黄江听后,黄江认为上海在解放前,有些老百姓里的人生故事也挺浪漫的。
莲萍又说老太爷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可能更加浪漫,想要继续采访下去吗?
黄江说反正他离开出国读书还有些日子,就一起继续听老太爷讲那些年代的精彩故事吧。
有一天下午,莲萍又把老太爷请到自己的房间里,让在沙发上坐好。
黄江就泡了杯喷香的龙井茶放到了沙发旁边的茶几上,说:“老太爷,您请用茶。”
老太爷就拿起茶几上的茶杯,悠然自若地喝了口茶,品了品这龙井茶的香味,然后开口问道:“你们两位现在要我讲哪一段,有题目吗?”
莲萍看了看黄江,说:“您看要老太爷讲哪一段?”
黄江沉思了一下,说:“我听老太爷说了不少过去的故事,感到还挺浪漫的。”
老太爷就说:“小黄,我经常听人说,什么浪漫,还有什么叫浪漫主义的,都怎么解释?”
黄江想了下说:“浪漫两字是这样解释的,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那么浪漫主义呢?”
黄江答道:“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浪漫主义还分积极的浪漫主义和消极的浪漫主义。消极的浪漫主义是粉饰现实或者留恋过去,积极的浪漫主义是指能突破现状,预示事物发展的方向。”
“黄江,你说得太深刻了点,我不懂得搞什么文学之类的东西,什么形象不形象的。不过关于浪漫,诗意不诗意我说不上来,做做打油诗,兴趣上来了念上几句顺口溜还马马虎虎。可是对于充满幻想,是不是尽往好的方面去想,是这个意思吗?”
“是这个意思。”莲萍接上口说道。
“我年轻时是经常往好的方面去想。”老太爷高兴了起来,好象有许多话要说。
黄江一看老太爷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就说:“老太爷,您就说说年轻时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美好想象?”
老太爷想了一下说道:“我年轻时,在家乡种田,那时遭到地主对我们这些佃农的欺压,心里非常气愤。而看看他们舒适的生活,也想哪一天我浦家也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但是再细细地想想,觉得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就不去多想了。穷人只有把田种种好,自己多收点粮食,才是真实的。”
“老太爷,你缺乏斗争精神。”莲萍脱口而出。
“那时我们那里没有人出头,叫我们穷人一起同地主作斗争。”老太爷有些遗憾地说道。
“后来怎么样了?”黄江继续问道。
“后来我不是和丫头一起逃荒来到上海了吗。”
“到了上海后曾经有过什么美好的想象?”莲萍又问道。
“咋一到上海我能有什么好多想的,先要站住脚,能够活命下来是最重要的事情。”老太爷说着喝了口茶,继续往下说道:“那个时侯我和丫头是日日夜夜拚命地打鱼,希望能够每天打到更多的鱼虾,好去卖掉了弄到更多一些的铜板。”
“老太爷,哪么什么时侯您又产生了美好的想象?”莲萍笑着问道。
“后来,我和丫头的日子基本稳定了下来。我就抽空一个人到了上海的大马路上去走走,什么南京路、四大公司、国际饭店、跑马厅、还有大世界、大光明电影院等等。觉得这个大上海真是太大,太奇妙了。”
“引起了您什么样的美好想象?”还是莲萍提问。
“我回到窝棚里,睡在木板床上,想想假使哪一天我也能够到大世界里面玩玩,甚至进大光明电影院里去看看电影,那又该多好,多么地开心,现在叫浪漫”
“那个时侯穷人能够进大光明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享受,是不是,老太爷。”黄江说道。
“是的。后来我还带丫头也到大马路上到处去走走,看看。”
“太奶奶看了怎样想?”莲萍又问道。
“我们两人回窝棚里睡在一起,就谈谈去城里逛过后,脑子里是怎样想的。丫头就认为,她和我是打渔的命,只有打鱼的本领,接下去能够养活自己就不错了。假如今后生了一群讨债鬼,也都能够养活就上上大吉了。还有什么好多想的。”老太爷回忆着说。
莲萍就说:“太奶奶想得蛮实在的。”
黄江却问:“哪么你是怎样想的?”
“我就对丫头说,我们的儿孙可不能同我们两个人,一直是这种样子地过一生。可丫头却说,三子,你有什么神通让我们的下一代过上好日子?当时我的确回答不出来。”老太爷说这话时的神情,显得很无奈。
“您想不到我们浦家今天也会有如此的兴旺日子。”莲萍是以高兴的口气说着。
“是想不到。不过当时我确实是经常在想,一定要让我的儿孙们过上好日子。但是怎样才能成为事实,真是缺少办法,没有主张。”
“那么后来又怎样了?”莲萍再要深究下去。
正在说得起劲的时侯,水生、秀梅,还有波涛和菊芳都来到莲萍的房间里。大家就一起参加进来说浦家关于美好想象、浪漫不浪漫的故事。
这段文字整理好后,是这样的:
上海1949年解放了,浦小三子的美好想象来了希望。
有一天,亲家李大哥来找小三子。
这时,浦、李两家原来的窝棚,都已经改造成了毛竹搭建的草屋。
李大哥进了草屋坐下后,浦小三就倒了茶递上后说:“亲家,今天怎么有空来坐坐?”
“浦瞎子,来有椿事情同你通通气。”李大哥说。
“什么事情要同我通气?不对,你怎么叫我浦瞎子?”小三想想不对,老李怎么叫自己为瞎子。
李大哥非常正经地问:“那你现在认识了几个字?”
小三一想,说:“我大概认识有两百来字。”
“你算是有了不小的进步,可是你文盲的帽子还远远没有摘掉!还是个大文盲,拿起书本、报纸还不是等于瞎子一样!”李大哥的话句句触动着小三的神经。
“看来我在扫盲班用功还不够,还要加加油。”小三子表现谦虚了起来。
“是非常不够!你叫我这个扫盲辅导员的面子朝哪里搁!”李大哥用恨铁不成钢的口气说道。
“这个------”
“浦小三子,再说你不是日夜想儿孙们今后能够出人头地,大有出息,成就大的事业吗。”
“是的。”
“可是这都要靠有文化,没有文化的人能有多大出息!”李大哥每句话都点到了要害。
“这个------”
“文盲的父亲,能调教出有文化的子孙!你不要一天到晚除了捕渔还是捕渔!”李大哥的话非常中肯。
“李亲家,我一定努力努力再努力,加油加油再加油,三个月内摘掉文盲帽子!”浦小三子这下是狠下了决心。
三个月后,浦小三的文盲帽子果真摘除了,能够马马虎虎的看看报纸了。
这样一来,小三的腰干硬了许多。就来检查儿子水生参加扫盲班的情况。
“儿子,你的文盲帽子摘掉了?”
“摘掉了,我现在已经报名参加镇上的夜校文化补习班了。”水生答道。
“这还差不多,有上进心,今后会有出息。给我也报个名,我也参加夜校文化补习班,一同进步。”浦小三对儿子说。
自那以后,这浦家父子,包括丫头、秀梅都参加文化补习班读书,还有李大哥、浦老乡,都成了同学,一起补习文化。
这个文化补习是蔚然成风,很多想进步的人们,都进了文化补习班。
在文化补习开学的那天晚上,夜校校长,在补习班的动员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