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思想史》第73章


鎏宓谋硐钟肫淠谛淖刺墓叵担欢谏婕敖馐脱保⑾值氖且恢直硐值娜范ㄐ问接攵韵蠡锏淖芴逯涞墓叵怠T谏婕案丛拥木裣窒笫保叶┣笾畹牟皇切睦淼睦斫猓歉拍畹墓乖旒捌浣峁构嬖颉5蘼墼诤沃智榭鱿拢斫庵饕欠抢硇缘墓獭?br />
在一种情况下人们进入人的体验的心灵;在另一种情况下,人们进入的是诸如一个时代,一件艺术作品这样的给定的整体的心灵。
许多作者认为狄尔泰的著作标志着人文科学的一种革命。
他的哲学乃是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早的独立宣言。
其独立的根据是人文科学有其迥异于自然科学的主题,因此必须求诸性质根本不同的方法。狄尔泰的思想在人文科学方法论中产生了一种新潮流,任何时候,只要自然科学模式的普遍有效性与直接适用性受到怀疑,这股思潮就会趋于活跃。
它已对欧洲社会学产生重要影响。但他的学说缺少内在的一致与严密,并且受到生命哲学非理性主义的过多感染,必须大大修改完善方能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发挥作用。新康德主义的弗赖堡学派推进了狄尔泰的工作,并力图超克他的哲学。
狄尔泰曾被人们称为“历史认识上的康德”
,就他清算社会学半个多世纪的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教条,另辟社会科学发展之路径的工作言,确可与康德对旧形而上学哲学的成功批判相媲美。
…… 355
843西方社会思想史
133李凯尔特:历史科学的方法论A与价值论
新康德主义与狄尔泰一样坚持反对实证主义自然主义方法论的立场,强调历史活动的主体性质与个体化特点,同样认为历史学比社会学更重要,或确切地说,要将历史学作为文化科学建立起来。但新康德主义力图摆脱狄尔泰生命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并且把人文科学的逻辑—方法论问题摆到了其兴趣的首位。
文德尔班1894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题为《历史与自然科学》的著名演讲中,提出了代表新康德主义科学概念的基本原理。他反对按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分类,因为各对象的对立并不与认识方法的对立相一致。他主张按照科学认识方法及其认识目的的形式的性质来划分科学的大门类。
他说,“经验科学在现实的事物的认识中寻找的,要么是自然规律形式下的共相,要么是历史规定形式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的内容。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件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语,那就可以说是科学思想在前一种场合是制定法则的,在后一种场合是描述特征的。如果我们要仍旧使用通行的用语,那就必须要本着这种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对
…… 356
第十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学943
立的意义来说话。“

文德尔班提出的方法问题,在李凯尔特的《自然科学概念构成的界限》(1902)
一书中得到了更加细致和系统的探讨。
(1)个体化方法
李凯尔特认为其导师文德尔班所作的方法论区分是不言而喻的。他赞同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方法及其目的区别是一般化与个体化思想之间的区别。但他认为这种区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对立并不涉及两类不同的实在和领域,而只是一个方法论与科学的目的问题,是从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同一个现实形成的区别。
当我们从一般性看它时,经验现实成为自然;而当我们从其个别性看它时,经验现实则又成为历史。个别化的方法原则上可以适用于自然界(半历史性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学,进化生物学)
;而一般化的方法原则上也可适用于社会现象(半科学性的历史科学,如社会学、经济学、理论法理学等)。纯粹自然科学与严格的历史科学是一般化方法与个别化方法的两极,两极之间,为一般化或个别化程度不等的各种研究的空间。李凯尔特没有追随狄尔泰用历史学取代社会学,而是为它在两极间的过渡带上留了一席之地。但他仍坚持认为个别化方法提供了研究人类历史—社会现实的最好方案,用自然科学方法处理历史现实是把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强制地同僵化的一般性捆绑在一起”

①文德尔班:《历史与自然科学》,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55—56页。
…… 357
053西方社会思想史
因而不能胜任历史—社会认识的任务。
李凯尔特最关心的是个别化概念及方法的逻辑问题。他是这样提出他的问题的:“所以历史概念的构成问题就在于:能不能对直观的现实作出一种科学的处理和简化,而又不至于象在自然科学的概念中那样,在处理和简化中同时失掉了个别性;而且经过处理和简化所得到的并不是一个还不能视为科学表述的单纯事实‘描述’。”
①这段话很重要,但也不大好理解,我们须先对李凯尔特的个体概念的确切意思有一了解。李凯尔特认为属于经验范围的实际事物都是个别的,这种直观意义上的个别性不是任何科学所致力的目的。自然科学的目的自然是从大量个别的事物中分离出一般性来,而把表征其个体性的事物弃置一边;历史科学也不能把所有的个别性事物都当作自己的对象,因为事实上没有什么历史—社会领域的事件不是一次性的和个别性的。而根据我们马上要谈到的李凯尔特确定的个别化概念构成的标准,任何对象均可成为“历史”的个体,譬如,一颗纯为自然物的钻石。因此,在李凯尔特看来,重要的是从单纯的有差异的个体中,区分出对历史学有意义的个体,并且,必须是科学表述上有意义的个体,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对一次性的个别事物进行普遍有效的表述”
②,才是历史学追求的个体概念。
认为个体化概念排斥普遍意义概念,这是对李凯尔特的
①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概念构成的界限》,引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6页。
②引自《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第27页。
…… 358
第十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学153
误解,客观有效性与普遍意义的概括与表述,是任何科学所应满足的条件。
李凯尔特说得好,“谁要是认为只有一般事物而永远不会是个别事物才具有一般意义,谁就忽视了这样的事实:那些最具一般意义的价值恰恰能够寓于绝对个别和绝对独特的事物之中”。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这样的个体概念如何可能?是根据什么考虑构成的?
李凯尔特指出,历史学上有意义的个体概念不仅具有一次性的、特殊的和独特的事物的意义,而且同时还具有不可分事物的意义。这两种意义紧密相联寓于个体一词中,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不可分意义,或不可替代的意义。但不可分或不可替代均不是工艺上的或自然意义上说的性质,而是由人的态度上,或确切地说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关系所得到的性质。李凯尔特举了一个煤块与科伊诺大钻石②相比较的例子。同科伊诺大钻石一样,放在我们面前的这块煤也不会在世界上存在两次;因为凭其个别性,不仅有别于其它种类的东西,而且也有别于其它所有的煤块。当考虑到不可分性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它们二者虽然均可被分割,只需用锤子一击便可将这两个个体统统砸得粉碎。煤块的分割怕是世界上最为令人漠不关心的事了。与此相反,人们将小心翼翼地保护钻石使其免遭此祸。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随时都可以用另一块煤来代替这块煤,但第二块科伊诺大钻石也
①同上,第26页。
②科伊诺大钻石为英国王室珍宝,重109克拉。
…… 359
253西方社会思想史
许是永远也找不到的。李凯尔特由这一例子引出了从社会学观点看他的最重要发现:即价值关联(Value-relevance)
;钻石所以不可分割,不是真的不能分割,而是人们不想让它被分割,因为它宝贵无比。
“不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