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85章


帕郑桓牡涫榉晃掖悍唬剖檀印⑾啄伞⑵糇啵栌沂印⒅猩崛恕⑻由崛恕⑼ㄊ律崛恕⒂亿偷隆⒂以奚拼蠓虻裙佟K巍⒘伞⒚鳌⑶逖厣瑁罢啤⑾绞羯砸臁A赡厦婀俣偈鹜猓泵婀倭碛谢侍犹枰荆鞴芑侍庸适拢厦娓鞴偻酱婵彰K问印②偷隆⑸崛说裙俣乐茫皇舸悍弧V鞴芤曰鹿俣思嫒危绞艋菇霞颉C鳌⑶宕悍唬咏浦啤C髯笥掖悍桓饔写笱俊⑹印②偷隆⒅性省⒃奚啤⑺局崩伞⑶寮屠伞⑺沮桑案骷幼笥摇G逶奚埔韵麓勇裕∈庇质≮偷隆A匠悍痪薷绞艋埂C鳌⑶宕悍还偈导式鑫擦止偾ㄗ祝肭安煌?br />
春官
《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为长官,掌理礼制、祭祀、历法等事。所属有肆师、大司乐、大祝、大史等官。北周依《周礼》置六官,设春官府,以大宗伯卿为主官,正七命。所属有司宗、守为、典祀、太史、乐部五中大夫,内史上大夫及礼部等下大夫,及诸大夫的属官。又唐光宅元年(684),曾改礼部为春官,改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复原名。后世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
春官尚书
唐官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礼部为春官,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春官正
官名。掌司四时之官。唐至清皆置,隶司天台(监)、太史字或钦天监。详见“五官正”。
春卿
《周礼》以春官宗伯掌典礼,后世因以春卿为礼部尚书习称。又梁武帝时以太常卿、宗正卿、司农卿为春卿。参见“十二卿”。
春衣
北魏女官官名。一作“青衣”。地位相当于外廷五品官。
带御器械
官名。宋初,选三班以上班幹亲信官员佩囊鞬,带剑,侍卫皇帝,或以宦官充任,称御带,。咸平元年(998),改称带御器械,为武臣荣衔。
待制
唐永徽时,命弘文馆学士轮番值土,文明元年(684),又命京官五品以上轮番值日,备皇帝顾问,称为待制。后人数渐多,设立官署,渐成官名。宋诸殿阁皆置待制,低于学士与直学士,为侍从官。金翰林学士院,元翰林兼国史馆、蒙古翰林院及集贤院,明初翰林院皆有待制,其地位则低于宋制。
待诏
官名。汉凡吏民上书或应朝廷征求者皆待诏公车,听候处置,其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唐置翰林院,凡文词经学之士与具有医卜书画等技能者,均各自置院,给以粮米,使待诏命,有画待诏、医待诏等,宋辽依旧。宋、元时期尊称手艺工人为待诏,即由于此。唐玄宗时置翰林待诏,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又改为翰林供奉,再改翰林学士,另置学士院。宋有翰林待诏,堂写书诏。明、清翰林院属官有待诏,掌缮写校对章疏文史,秩从九品。

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秦、汉亦有赤帝、白帝等。均指天帝。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帝姬
宋公主封号。政和三年(1113),仿周朝王姬称谓例,改称皇帝女公主为帝姬,皇帝姊姊长公主为长帝姬,皇帝姑母大长公主为大长帝姬,另加美名二字为封号,皇帝姑祖母亦称大长帝姬,另加四字美名为封号。建炎元年(1127)复旧制。
度支部
官署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户部改设。有尚书、左右侍郎等官。分承政、参议二厅,田赋、漕仓、税课、埂丁⑼ǜ贰⒖獠亍⒘骸⒕谩⒅朴谩⒒峒剖荆饔欣芍小⒃蓖饫芍魇碌裙伲砩杞鹨狻⑹辗⒒齑ΑP橙辏?911)改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所属有宝泉局、崇文门税关、大清银行、造币总厂及仓场总督衙门等。
度支监
元官署名。掌供给官马、骆驼刍粟。元朝建立前,曾置孛可孙,世祖至元八年(1271),以重臣管领。十三年,废孛可孙,以宣徽院兼行其职。武宗至大二年(1309)改立度支院。四年,改为监,有监卿、太监、少监等官。
度支尚书
官名。三国魏置,掌财政收支。南北朝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等曹,其中北齐度支尚书兼辖左民、右民等曹,于度支之外,包括民政事务。隋定六部制度,即沿北齐旧制,设度支尚书。开皇三年(583)改称民部。唐高宗即位,避世民讳,改称户部,其长官亦改为户部尚书,《隋书》以避讳之故,均写成“户部”。
度支使
官名。唐制,户部度支案掌国家财政收支,郎中掌收入,员外郎掌支出,侍郎总管检查。开元二十二年(734),始以他官判度支。安史之乱后,多以户部尚书、侍郎专管度支,或称度支使,或称判度支使、知度支事、勾当度支使,权任极重,与盐铁使、判户部或户部使合称三司。五代后唐长兴元年(930),并三司为一职,称三司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置于东三省,每省一人,掌管财政。宣统三年(1911),裁黑龙江度支使,改由民政使兼管财政。
度牒库
宋官署名。掌印造并收藏度牒。
俄罗斯学
清学校名。不常置。从十七世纪末起,俄国每十年派学生数人来中国学习。雍正五年(1727),中俄订立《布连斯奇界约》与《恰克国条约》。次年,俄国学生数人到北京,请求肄业。雍正帝命于原会同馆设学,由汉、满族教师教授汉、满语文及经史典籍。理藩院亦建立俄罗斯学堂,请在京俄人教授汉、满子弟学习俄文。
封驳
封还皇帝失宣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两汉常有大臣封还皇帝诏书事,但无专官掌管。唐门下省给事中专掌封驳,五代废驰,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恢复。明废门下省长官而保留六科给事中掌封驳,清雍正(1723-1735)以后,六科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而为一,旧制遂废。
封典
皇帝给予官员及父母、祖先、妻室以爵位名号的荣典。参见“封赠”。
封疆大吏
明、清称总督、巡抚为封疆大吏,亦作疆臣、疆吏。督、抚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所以把他们与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相比拟。
封人
官名。《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封人,掌管修筑王畿、封国、都邑四周疆界上的封土堆和树木。春秋时各诸侯国都设有封人,典守封疆。同时掌管筑城之官亦称封人。《左传·宣公十一年》:“(楚)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战国韩国尚设有封人主筑城。见《吕氏春秋·开春论》。
封赠
皇帝赐予官员父母、神先与妻室以爵位名号,存者称封,已死称赠。封赠先世,起自晋、宋,大抵封赠一代,极少延及祖父,亦未尝至作品,唐末以后,宰相贵臣方追赠三代。明、清文武官员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本峰,亦按不同品级封赠其妻以不同名号,一般在有庆典时封赠。
封桩库
宋库名。宋初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金帛至京师,另置库储存,称封桩库,每年节余亦存入此库。传宋太祖曾拟以此库存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先改名右藏库,太平兴国三年(978)又改内藏库。南宋孝宗时再置封桩库,分上下二库,收存各种杂税收入,以备急用。
封奏
密封奏章。清初沿明制,大臣奏事用本章,由通政司转内阁呈送皇帝。雍正年间设奏事处,命大臣奏事皆用奏折,各赐黄绫糊木匣,外加小锁,有二钥,一存内廷,一赐本官,凡有奏折,皆装入匣内,封锁呈进,由皇帝亲自开锁。如御史等有密奏,即以奏折装入封简封固,外加奏匣,称封奏。
阁老
唐两省官中书舍人与给事中相呼为阁老。明、清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
阁校
宋馆阁校勘的简称。
阁学
官名别称。北宋宣和末年,陈亨伯进官龙图阁直学士,科称龙学。显谟、徽猷二阁直学士欲仿效之,但难称谟学、猷学,乃以阁学泛称诸阁学士。明沿此称,并泛称诸殿学士为殿学,翰林学士为翰学。清惟内阁学士称阁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