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新说<水浒>(一)》第29章


碌娜耍厝焕闯銎Α!倍徘ǖ溃骸吧秸心钦桓觯「绺缛舨皇樟簦翊蠊偃酥朗奔郑缘奈颐峭鞅骋濉!彼瓮蛞踩暗溃骸安翊蠊偃嗣嫔希扇菟谡饫镒龈鐾妨煲埠茫徊蝗唬梦颐俏抟迤菇虾煤杭Α!?br />
这三个人,讲的都是为人处事的起码道理,都是一些为人处事的常识。
第一,山寨再小,也不至于短少一个人的衣食住。何况这个人不是白吃饭。
第二,柴进的面子总得要给,为人不能忘恩负义。
第三,林冲有本事,必然为山寨出力。
第四,无义气,会让江湖上好汉笑话。
有常识,未必能做大事,成大业,但是,至少可以做个过得去的人。
什么叫过得去的人呢?
能让别人过得去,自己也就能过得去。
像这三个人:此时他们让林冲过得去,不把他往绝路上逼。日后林冲梁山火并,也就让他们过得去。
而王伦,自以为聪明,自以为算计得到,这样的人,往往忘记了起码的为人处事的常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呢?就是误在忘了常识。
做人简单一些。什么叫简单一些呢?
该做到,就做,不要想得太复杂。
不该做的,就不做,也不要想得太复杂。
一段时间过后,检点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发现,该做的,我们都做了;不该做的,我们都没做。
这就是成功。
反过来,那些把事情做得复杂的人,是怎么样的呢?
该做的,想了想,不做了。
不该做的,想了想,做了。
看起来,他比别人考虑得多,似乎聪明,但是,一段时间过后,检点一下自己的人生,该做的,很多没做;不该做的,倒做了不少。
到底谁是真正的聪明?
王伦道:“兄弟们不知,他在沧州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知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典型的心口不一。他真正担心的是什么,我们读者都知道。作者告诉我们了。但是林冲不知道。不过,林冲一句话就驳倒了他。
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是的,没有任何怀疑人家的道理。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什么是投名状?
就是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以证明自己确是死心塌地。
为了在梁山安身,林冲会违背他自己一贯的做人准则,去杀一个无辜的人吗?
第十五卷 笑傲江湖
第一章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
人生大抵如此:往往是莽撞之人最终获得圆满,精细之人往往留下遗憾。
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
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
王伦哪里是要考察林冲的忠诚呢?他是要给林冲制造困难,阻止他留在山上。
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宿歇,闷闷不已。文人小说下载
为什么闷啊?做官,不行。做强盗,竟然也不行。
做官,要缺德;做贼,竟然也要缺德。
昨天在朱贵店里,他切齿骂高俅,说他弄得他有国难投,有家难奔。
现在,不光家与国难奔难投,就是强盗窝也难投。
问题还在于,为了留在梁山,他必须去杀一个无辜的人。
林冲到晚,取了刀仗行李,小喽罗引去客房内歇了一夜。
注意,是小喽啰引去的,可怜。
次日早起来,吃些茶饭,带了腰刀,提了朴刀,叫一个小喽罗领路下山,把船渡过去,僻静小路上等候客人过往。从朝至暮,等了一日,并无一个孤单客人经过。
回到山寨中。王伦问道:“投名状何在?”
你听这小人的言语。
林冲答道:“今日并无一个过往,以此不曾取得。”
王伦道:“你明日若无投名状时,也难在这里了。”
说好三天的,就这样又少了一天了。
林冲再不敢答应,心内自己不乐,来到房中,讨些饭吃了,又歇了一夜。
注意,是讨些饭吃了。就是讨饭啊。
次日清早起来,和小喽罗又下山来,依然一无所获,当晚依旧上山。
王伦说道:“今日投名状如何?”
林冲不敢答应,只叹了一口气。
还是不敢!
我前面说过,林冲一生,总是“不敢”。我做了一个粗略统计:从第七回到第十二回,这写林冲的六回里,写到林冲“不敢”的,就有6次,其他:怎敢,1次;如何敢,3次;哪里敢,2次;岂敢,1次;敢道怎地,1次。加起来,有14次之多。
王伦笑道:“想是今日又没了。我说与你三日限,今已两日了。若明日再无,不必相见了,便请挪步下山,投别处去。”
王伦笑了。这是小人得计的笑,是一个毫无心肝的笑,是一个该死的笑!
能对一个如此不幸的人这样笑的人,他确实该死了,就快要死了。
王伦也是一个不得志的,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当初也是无处安身的,一旦他有了一个地盘,他同样毫不怜悯走投无路的人!
这王伦,如果他真的及了第,做了官,还不是又一个高俅!
次日天明起来,林冲讨些饭食吃了,很自觉的自己打拴了包裹,撇在房中,做好了走人的准备。然后跨了腰刀,提了朴刀,又和小喽罗下山过渡,投东山路上来。
没想到,这天,他还真的碰到了一个人了。而且此人还有一大担的金珠宝贝。林冲夺了他的一担财物,叫小喽啰挑上山去。此人踊跃前来拼命。
这可不是一个善角。林冲和他斗了三四十合,不分胜败。
原来,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宋徽宗要盖万岁山,差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他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今赦了罪犯,他收了一担儿钱物,准备去东京枢密院送礼,谋求恢复以前的身份职位。这一担宝贝关系到他的前程性命,他哪里肯舍?
两人正斗,王伦出现,叫住了他们。
这时,王伦又有了新的想法了:“若留林冲,实形容得我们不济,不如我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与他作敌。”
你看这个小秀才的胸中“谋略”:有林冲,有杨志,二人旗鼓相当,让他们互相斗,然后小秀才控制他们。非常可笑。
可是杨志拒绝留下,终于离去。而林冲终于在屈辱重重中被收留了。
林冲原先在高俅那里受气,现在在王伦这里受气。改变的只是场合。
要改变林冲的命运,还得等机会。
而机会终会来。
第二章 宵小可忍,孰不可忍
机会终于来了。
晁盖、吴用等人,劫了生辰纲,杀了官兵,投奔梁山泊来。
王伦见来者一个个都是惊天动地的好汉,又刚刚做下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从才干还是魄力上,都远远超过了原来他所挂帅的梁山,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宴。
他又要故伎重演了。
而这一切心理活动,被两个人看得明明白白。
一个是吴用,他是何等人物?王伦的一举一动当然瞒不过他的犀利眼神。
一个就是林冲。他能看出王伦的心思,不是因为他犀利,而是因为他已经经历过了,对王伦太熟悉了,对他的言谈举止太敏感了。这是他心灵的创伤所在。
也许第一次伤害,人能忍了,认了,但是,当你再去揭他的伤疤时,让他重新面对他曾经的伤痛时,他的反应比当初在他身上留下创伤时还要激烈——揭疤之痛胜过初创之痛。
更何况,林冲忍受到现在,他也忍够了。他发现,这种秩序只要不打破,他就永远没有改变自己现状的机会。
而他一直忍到现在,除了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的逆来顺受型以外,他有三个担心。
一、杀了王伦,谁做老大?王伦一直是武大郎开店,手下的杜迁、宋万、朱贵比他还不济。若林冲自己做老大,就违背了江湖规矩,林冲也很难在江湖立足。
二、就算他想做,也做不了。他势单力薄。他在梁山,武功固然最高,但是,在梁山,他资历最浅,位次靠后,势力最单。
本来,他未尝不可以利用自己的武功,逐渐拉拢他人,形成自己的势力,但是,林冲的个性,显然不屑于这样做。他也不是一个很会搞关系的人。
三、就算他杀了王伦篡了位,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