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40章


10。3(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解析】简言之,就是师古,这是孔子早期的思想。古人敬畏祖先敬畏鬼神,让人们内心有敬畏,行为就会有底线。
【现实解说】没有信仰,内心没有敬畏,因此道德无底线,什么都干得出来。
10。4(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译文】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解析】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
对于这段记载,似乎还是应该推究一下背景。孔子的孝道应该到不了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对曾参说呢?根据孔子的方法,这应该是针对曾参的性格弱点说的。所以,曾参的性格大概不太爱惜自己的身体,总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伤损的状态。孔子为了让他改掉这一点,因此用孝道来说他。
其实,孔子对曾参的孝并非那么赞成。有一次,曾参锄地的时候把瓜的根锄断了,老爹曾皙大怒,一手杖打过去,正打在曾参的脑袋上,当场将曾参打昏在地。过了一阵子曾参醒过来,挣扎着站起来,对父亲说:“敬爱的爹,刚才儿子做了错事,您老人家用力教训我,没把您累坏吧?”之后,曾参又弹琴唱歌,以表示自己已经没事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孔子那里,孔子非常生气,命令守门的保安:“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我没有这样的学生。”曾参听说之后很纳闷,老师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我这不是做得很模范吗?于是,曾参请了个师兄弟去帮自己问问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不懂得道理的混账东西,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孔子的火还没有消,所以先骂了几句,然后解释。“当年舜是个孝子,他父亲瞽叟是个糊涂虫。在他父亲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随时都在;可是当他父亲跟后娘要害他的时候,他跑得比兔子还快。所以,轻轻的打就忍受了,要命的打就一定逃跑。曾参在他父亲暴怒的时候还等着挨打,如果被打死了,不就是陷他父亲于不义?他这叫孝吗?再者说了,曾参是个公民啊,他父亲杀他就是犯罪,害己害父,这不是混账是什么?”
这件事,见于《说苑》。
【现实解说】爱自己就是爱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10。5(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解析】不耻下问的意思,依然是复述孔子的说法。曾参教导学生,自己创新的东西不多。所谓我的朋友,马融认为是指颜回。
【现实解说】明知别人不懂,还要去问。明知别人没钱,还要去借。在感觉上,这好像不是不耻下问,而是炫耀。
10。6(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解析】曾子讲的是国家大事,似乎是在讲历史。从鲁国的历史来看,曾子所讲的这个君子应该是季友,也就是季孙家的始祖。
不过,就算是季友这样的君子,不是也把鲁国整成了三桓的国家了吗?
【现实解说】过去是托孤,现在是托寡。总的来说,君子太少。
10。7(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解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曾子贡献了两个成语。这是曾子在给学生们上课,要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现实解说】理想太远大,往往会落空。明天的日出虽然美好,可是今天的晚饭更加重要。
10。8(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提高自己的情商。”
【解析】还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学生们讲课。
【现实解说】君子以文会友,小人用钱买官。
10。9(14。26)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解析】还是孔子的思想,还是在给学生们讲课。这句话很多版本中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放在一起,意思也完全相同。
【现实解说】曾老师的课很闷呐。
10。10(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解析】又是转述孔子老师说的话,强调人只有父母死的时候才有真性情流露出来。曾子强调孝,所以会说到这些。
【现实解说】有的人家里狗死了,哭得也挺伤心。
10。11(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解析】又是转述老师的话,《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话:“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在说孟庄子。问题是,难道改了就是不孝吗?未必吧。
按照周礼,父亲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国家的事情也好、家族的事情也好,都是交给管家去管的,这个管家,周礼里面叫做“冢宰”。这个冢宰不是管墓地的,周朝初期,冢宰就是宰相。在周朝初期,“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一种普遍现象。后来礼崩乐坏,冢宰的地位也越来越低,三年守孝也成了名存实亡,所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成了扯淡。所以孟庄子“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真是难能啊,要特别拿出来说一说。
【现实解说】春秋之后,“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就彻底成了浮云。比较流行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人都在忙站队。如今没有世袭了,更不用讲什么“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了。新官上任,一定是换自己的人,行自己的政,恨不能把原先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所以,曾子的这段话,只能是个传说了。
10。12(19。19)★★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任命阳肤做士师,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审讯罪犯得到了真相,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解析】司寇是大法官,负责大夫以上的法律事务;士师是小法官,负责士一级的诉讼。所以“其情”指的是犯罪背后的真相,而不是“情况”之类的意思。曾子的意思,老百姓犯罪多是被迫的,因此对他们要有怜悯之心。
很明显,曾子与孔子不同,曾子比孔子要更纯粹,不如老师那么圆滑,老师要世故很多。同样是做官的弟子来请教,孔子的回答都是针对弟子的缺点的,而曾子的回答是针对职务的特点的。孔子的目的是教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