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论语》第35章


昧耍习傩站突岣拍阕龊谩?br />
孔老师说得对,每一个糟糕的统治者或者当权者只看到了老百姓造反的暴力,却看不到自己压榨百姓的暴力。他们只会在反抗产生之后去镇压,却不懂得如何防患于未然。
【现实解说】政府要治理酒后驾驶,就成功治理了,这说明政府是真的想治理。
8。8(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解析】说来说去,其实还是那两句话:你对老百姓怎样,老百姓就怎样对待你;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孔老师说得对,上梁不正下梁歪。
【现实解说】要大家做什么,自己先做好。如果自己不做,说什么都没有用,命令没用,号召更没用。
8。9(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解析】孔子可以说反反复复劝说季康子以德治国,善待百姓,可是,季康子做不到。说得多了,季康子都有些烦孔子了。
孔老师说得对,身正不怕影子斜,风正不怕草歪歪。
【现实解说】好人当政,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坏人当政,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8。10(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就等于让他们去送死。”
【解析】三桓平时舍不得出钱对百姓能够进行军事训练,打起仗来自然是送死的情况多。
鲁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孔子在世的时候,鲁军与吴军和齐军都有过战斗,结果都是惨败。事实上,三桓本身就已经没有什么军事训练了,打仗的时候往往是三桓先逃跑。
【现实解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教育很重要,投入不能少。
8。11(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待百姓教化百姓,七年之后,百姓也可以用来打仗了。”〖TXT小说下载:。。〗
【解析】善人是什么?有解释为人善之人,有解释为统治者,这里把善解释为动词,善待的意思。七年,历来的解释也不少,马王堆出土《十六经》中注释为“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敬畏,其年而可以正(征)”。
其实这句话应该参照当初狐偃对晋文公的话,要让百姓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为国家打仗,首先要善待他们教化他们,要让他们对国家信任。至于七年,并不是一个确数。
【现实解说】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为国出力。教化百姓,百姓就懂得怎样为国出力。
8。12(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解析】孔子对季康子总是语中带刺,季康子对孔子的态度也逐渐改变。这一次,孔子说到了卫灵公如何荒淫无道,季康子很不客气地提出刁钻问题,孔子有些始料未及。孔子就说卫灵公用人还是比较好,几个关键岗位都用对了人。尽管孔子所说的卫灵公没有亡国的原因有些牵强,不过总算勉强说得过去。
季康子之所以这样问,还和不久前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有关系。
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当今世界上最贤能的国君是谁,孔子说是卫灵公。鲁哀公不同意这个说法,说是卫灵公连自己的家庭事务都管不好,自己的儿子都逃亡国外了,怎么称得上贤能呢?孔子于是解释说卫灵公管理家庭不行,但是管理朝廷一流,孔子说:“卫灵公有个弟弟叫公子渠牟,为人忠诚而且能干,卫灵公对他委以重任。有一个叫做林国的士人,发现有才能的人就必然推荐他做官,因此卫国没有放纵游荡的士人,卫灵公非常尊重林国并且任用他;还有一个叫庆足的士人,一旦国家有大事,就必定会被推荐出来处理国家事务,事情过去之后就又回家归隐,卫灵公也很尊重他;还有一个叫做史鱼的大夫,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而负气出走,卫灵公就住到郊外三天,三天没有歌舞娱乐,直到请回了史鱼,他才回宫。卫灵公对贤能的士人这样尊重,所以我说他是个贤能的君主。”孔子的言下之意:如果你要做个贤能的君主,重用我吧。
在孔子对季康子说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一定在想:“你前几天不是还在说他贤能吗?”
这次谈话,让孔子非常尴尬,也反映出季康子对于孔子已经不是那么尊重。
无道并不等于会立即灭亡,如果关键岗位用人得当,也可以对付得过去。但是无道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一定要灭亡。
【现实解说】一支足球队,主教练很差劲,可是守门员不错,前锋也不错,所以,还能不降级。
8。13(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怎么不参与治理国家,孔子说:“《尚书》中写道: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会影响到政治啊。我用孝来教育弟子们,就是在参与治理国家啊,不一定非要当官啊。”
【解析】这句话不知道是谁问的,这个人要不是缺心眼,要不就是故意来羞辱孔子,因为不是孔子不想当官,而是人家不给机会。可是孔子很好面子,他不会说季康子不给自己机会。
在鲁国,鲁哀公欣赏孔子,可是鲁哀公被架空,不敢任用孔子。就算鲁哀公任用孔子,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而季康子不认同孔子的政见,跟孔子关系也比较糟糕,更加没有可能任用孔子。所以,孔子明白自己只能当个议论国事的草民了。
【现实解说】其实何必非要当官呢?当个老师不是也挺好?
8。14(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用花言巧语谋取官位吗?”孔子说:“我不是花言巧语啊,只是想改变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解析】栖栖,就是四处游荡的意思。这又是一个来挑刺的人了,可见当时对孔子看不上眼的人为数不少呢,也可见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这显然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有人认为孔子到处走无非就是想做官,于是来讽刺他。孔子似乎有些无言以对,回答得相当勉强。
【现实解说】所谓无利不起早,四处奔波,当然是为了前途。至于为了伟大理想而颠沛流离的,不是没有,实在太少。
8。15(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析】仪在今天河南兰考境内,封人就是当地管理官员,仪属于鲁国。木铎就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封人真有远见啊,预见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事情,可惜学生们活不到那时候了。
不管怎样,这证明除了孔黑,还有孔蜜。
【现实解说】被埋没得越久,将来就越是会大放光芒。所以,对眼前的困难不要灰心丧气。
8。16(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对乐加以整理,雅乐和颂乐都放到了适当的位置。”
【解析】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整理诗,于是才有了《诗经》。回到鲁国之后,开始整理乐。为什么不在卫国整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