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明朝》第239章


当年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长期居于长门殿,相传她的母后馆陶长公主重金聘司马相如为陈皇后做了长门赋》,凄婉动人,自从唐朝以后,常以《长门怨》为题材抒发失宠宫妃的哀怨之情。可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早就已经失传,现在人们大多都是以李白的那首乐府诗为词,自己做谱而弹奏。会弹的人不少,可要真切地把陈皇后的哀怨给表现出来,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现在自己耳边的这首长门怨,却仿佛是发自心扉的痛楚,把那种哀怨之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于新武又怎么能不惊讶?
耳边似乎也传来了那悠远幽怨的声音:“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宫门里人,独照长宫门里人……”
孙晋也在他身边站住了,斜望了他一眼,心里就有了数,轻轻地喊道:“大人?”
于新武蓦然惊醒,连忙道:“这是什么地方?绸样就在这里看么?”
“是。”孙晋微笑着点了点头,“以往西洋的客人看丝绸都是在这里看的。”
“是吗?”于新武冷笑了一声,深深地看着他道,“养个高人在这里弹《长门怨》,然后让西洋人看丝绸?”
“于大人也能听出来这是《长门怨》?”孙晋故作吃惊道。
于新武并没有回话,而是继续看着他。
孙晋呵呵地笑了起来:“琴声绸色,都是天朝风采。跟西洋人做生意,不仅是为了绸缎生意,将口碑传到外邦也能保证长期的买卖,这也是织造局的职责。于大人竟也深通音律,鄙人就更好向大人回话了。大人请。”
这个时候于新武就仿佛是着了魔一般,恍惚地跟着孙晋走进了琴房。
衣架上,一排排的蝉翼丝绸如梦如幻,为了防止引起火灾,杨金山下令严禁在绸房点蜡烛,而是借用铜镜从屋顶上反**阳光,十几面巨大的铜镜在屋顶上放着,把阳光给反**进来后,屋子里反而比燃蜡更加的亮堂。可这也是丝绸看起来更加地光鲜照人,栩栩如生。
“于大人请看,”孙晋小心地捧起一件绣着蝴蝶的丝绸,“这种丝绸在西洋就很好卖,因为上面的蝴蝶在早上的阳光中看起来是翩翩起舞的,用西洋的时辰来说,就点钟的太阳;当夜幕低垂的时候看,就仿佛是又回到了巢**中,还是用西洋的时辰来说,是下午六七点钟的时候。西洋人不懂丝绸,就觉得很神奇,偏偏喜欢。”
于新武不得不装出认真的样子去看丝绸,一看,也真就被吸引住了——这会儿也就是西洋时辰**点的时候,上面绣的蝴蝶又何止千百只?在阳光的照映下,纷纷翩翩起舞,而且每只蝴蝶翅膀的花纹又不一样,颜色搭配也浓淡参差恰到好处。
孙晋放下了丝绸,有意无意地往琴声的方向走去,于新武不知琴声在哪里,茫然四顾着。
“再来看看这一匹,”孙晋说着又挑起了一匹,正准备说话,却看见于新武猛地抬起了头,闭起了眼睛。这是怎么了?
孙晋有些惊讶地看着他,过了一小会儿,于新武才睁开眼睛,轻轻摇了摇头,道:“可惜,可惜啊……”
“什么可惜?这匹丝绸销路也是很好的啊!”孙晋故意打岔道。
“《长门怨》错就错在这个地方。武答非所问地道,眼神也显得迷离起来,“陈皇后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被汉武帝打入冷宫后尽管心灰意冷,哀怨无比,却依然是对他心怀恩爱的。就算是哀怨也不过是对自己命运的哀怨,而并非是对汉武帝的哀怨。她也是没有资格对汉武帝哀怨的。李白此诗借用长门殿的情景来描述,也正是为了突出她命运的坎坷。因此这一段应该弹的是角调,后人不知,音转高亢,翻作宫调,以为其要对汉武帝诉苦,其实大错。”
孙晋的眼中闪出了光来。这种光不是此人已经上套的高兴,而却是有几分知音恨晚的感觉。杨金山买来了宁娘,她原本在杭州的青楼里就极为擅长七弦琴,孙晋感觉有些可惜,便时不时地教她些新奇的曲谱。她却对这首长门怨极感兴趣,每当弹奏这首《长门怨》的时候都会倾入全部的情感。孙晋自己也极为擅长七弦琴,因为在琴声中他才能暂时地逃离世间纷繁,享受到一丝难得的宁静,可对于这首《长门怨》,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今天于新武一针见血的指出弹奏《长门怨》的要点,他也是兴奋不已。行家,这才是行家!
“鄙人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大人可否赏脸?”孙晋恭敬地冲于新武一拱道。
于新武自然也猜到了这不情之请,便是指点那弹琴之人,心中的雅气不由自主地散发出来,道:“请说。”
“请大人指点指点鄙人的这位琴师,既为了朝廷跟西洋人的生意,也为了弥补《长门怨》的错漏之处,不使其谬种流传。”孙晋肃容道。
一股天下间舍我其谁的豪情从于新武的**中迸发出来。若是由自己指出了《长门怨》的错处,能够流芳千古,不也是一件雅事?他轻轻地点了点头:“好吧,切磋切磋也无妨。”
“那我先谢过了。”孙晋再度一拱手,然后疾步走到一边,拉下了架子上搭着的蝉翼丝绸,蝉翼风一般轻轻地飘了下来,在袅袅的蝉翼中,一个端坐在琴前的美人如冰山般显露了出来。且见她半眯着眼睛,神情似怨似愁,专注地弹奏着手下的琴弦,如泣如诉的琴声便传遍了整个琴房。
于新武的眼睛直了。脑海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场景:在那高耸入云的山端,他站在峭壁前,身后坐着一个美人,弹奏着《长门怨》,如神仙一般,似幻似真!
第246章
。于新武的眼神凝固在这一瞬间里。
只见那女子一身素白底子点染着浅浅藕荷色的薄绸大衫,风雅绝俗却又似乎被一片风尘笼罩,竟如仙子一般,那专注的神情让人觉得她似乎已经不再食人间之烟火,令人陶醉。
惊鸿一瞥,于新武便显得慌乱不已,可还是忍不住看到她那低垂的眉目间,和轻闭的嘴角处。竟然有如此美人,若是能得,就算忘了天下又如何?这个念头突然在他的心底出现,继而如野草般疯狂地生长着。
“你有福。”身边一个极为冰冷的声音响起,蓦地打断了于新武的思绪,他有些恼怒地回望过去,只见孙晋用一种冷淡的声音道:“得遇高人,好好请教吧!”
那女子慢慢地直起了身子,两袖交叉在身前一福,轻启朱唇道:“宁娘从头弹,请大人指点。”
孙晋这时轻步向门边走去,稍微拉开门,侧身走了出去,顺手又把门给带上了。
偌大的琴房,只剩下如云如雾的丝绸,怔站在那里的于新武,和十指流动渐入佳境的宁娘。
大明朝到了这个时候,特别是在太湖流域一带,手工业作坊和商业经济空前发达,市井文化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托万历和朝臣的福,大家都在忙着骂来骂去,无暇他顾,于是就给民间留下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无数的**雅士,徘徊于仕途与市井之间,进则理学,退则风月,使得青楼的发展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出了一大批色艺超俗的女子,集结在南京杭州苏州这些繁华之地,高烛吟唱。勾栏瓦肆纷起效仿,昆区评弹,唱,销金烁银,烹铀燃火,竟一时之胜!以至于官场有这么一句俗语:宁做长江县令,不为**河太守。可见这方乐土成了多少人魂牵梦绕的向往之处!
于新武的眼睛闭上了。心神却随着宁娘的琴声从这封闭的小屋里,飞到了高山处,流水间。
乐曲恰好弹到了于新武进屋时听到的那段,宁娘的手停住了,当她抬起头看见儒雅**的他面目时,却又像是被雷击了一般慌忙躲开,瞅着眼前的七弦琴:“刚才大人说这一段应该是角音,宁娘明白了大人的意思,可所有的琴谱上却都没有记载,还望大人指点。”
听见这清脆的声音,于新武心中的小鹿在森林里飞速地奔驰着,一时间却忘了答话,而是睁开眼望了过去。
两人正好四目相对,他却突然觉得头皮有些发麻,立刻望向了一边。待半天回复了情绪后,才底气不足地答道:“……无妨,你只需把角音转成宫调即可。”
于是琴声再度响起,于新武这才敢大起胆子望向那一琴一人。他在心中努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却怎么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眼睛,再也没办法从那一琴一人处挪开半分。又到了那个地方,宁娘再次弹错,他才又回转过神来。
“我来弹,你来听。”他深吸了一口气,走到了琴边,又把气慢慢地吐出,缓缓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