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警花》第60章


柳涵点点头,他们的马车上有开封府的字样,百姓们爱戴包拯,见是包拯府上的东西自然会给送回来。柳涵叹了口气,没想到竟然还是马车救了他们。
想到这,柳涵问:“展昭醒了吗?”
王朝道:“早起醒了,吃了点东西就又睡下了,他流血过多,伤了元气。”
柳涵点点头,喃喃道:“也是,那天我本来就快死了,是他用身体帮我挡的刀。”
王朝道:“他身上大大小小的口子是不少,但是都还不致命,他身子本身就不错所以不用担心。”
随时这样说,柳涵还是忍不住想要看看他,于是对王朝说;“我想去看看他。”
王朝笑了,说:“我都这样说了你还不放心啊!你现下刚醒,身子本来就弱,外面那么凉,怎么受得了!还是等两天好一点再去。再说,现在马汉在帮展昭上药,你一个姑娘家去也不方便。”
见王朝都这样说了,柳涵这才消了念头,重新坐回被窝里。
王朝道:“你知道那天是谁跟我们一起去救你们的吗?”
柳涵想起那天确实有好多人,统一制服,整齐有序,不像是府上的衙役,奇怪的问:“是谁?”
王朝道:“是章庸。”
柳涵心中一惊,讶异的问;“皇上让的?”
王朝点点头,说:“那天大人进宫去求皇上帮忙,皇上二话没说就让章庸带着进军跟我们出城了。汴梁城中驻守着十万多禁军,唯独章庸这些人是保护皇上的安危的。”
王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他这是在提醒自己,皇上对自己不一般。想到这儿,柳涵急火攻心,狠狠的咳嗽起来。
王朝赶紧端杯水递给她,有些自责道;“瞧我,真该一次把话说完,省的你着急。”
柳涵闻言抬头看着王朝,王朝笑道:“大人进宫就是为了这事儿,放心吧!”
柳涵这才放心,不好意思的看了王朝一眼。
王朝站起身,笑着说:“行了,你们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就别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了,养好身上的伤,范大人那边都催了。”
柳涵奇怪道:“催什么?”
王朝说:“当然是催着要你们快点过去了。”
柳涵也很想见见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大词人,毕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广为传颂,知名度太高。
御书房中。
仁宗坐在龙椅上,随手翻了翻奏折,问包拯道:“柳姑娘怎么样了?”
包拯给仁宗行了个礼,回答道:“回皇上,小涵已经好多了。”
仁宗放心的点点头,道:“待她醒后好好问问,是谁这么大胆,竟然敢公然杀人。”
包拯应了一声,踌躇了一会,问道:“皇上可还记得之前跟老臣说过的话?”
仁宗抬眼看了看包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道:“你是说,给展昭和柳姑娘赐婚的事情?”
包拯一愣,原来皇上都记在心里的!他支支吾,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仁宗起身叹了口气,眉头紧紧的锁着。
包拯心里七上八下的打起鼓,他本没想这么急着跟皇上说这件事。可是从那天出事时皇上焦急的神情,又加上这两天总是关问柳涵的病情,这才让包拯觉着,已经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仁宗幽幽道:“你觉得寡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包拯摇摇头,说:“臣不知道。”
仁宗笑容中颇有些苦涩,对包拯说:“爱卿,你什么时候也变得不敢说话了?”
包拯看了看仁宗,如实道:“如果是政事,老臣定是最直言不讳的那一个,可这是皇上的私事,老臣不敢多嘴,也不应该多嘴。”
仁宗看着包拯,目光中有些渴盼,又有些失落,最后都转为淡淡的忧伤。他沉默了好一会,半响,开口道:“我会赐婚的。”
包拯连忙跪下道:“谢主隆恩!”
仁宗苦笑了一声,道:“即使柳姑娘愿意进宫,寡人也不会那么做的。”
包拯颇有些吃惊皇上的话,问道;“皇上这话是什么意思?”
仁宗回头看着包拯,道:“寡人不是瞎子,不会看不出柳姑娘与展护卫两情相悦,君子不夺人所爱。更何况,柳姑娘的性格并不适合生活在宫中。”
听皇上这样说,包拯才把心放下,笑道:“小涵太顽皮,不懂得收敛。”
仁宗摇摇头,道:“她很聪明,却不懂得明哲保身,在这勾心斗角的宫中很容易被人抓住小辫子。”
包拯皱了皱眉头,皇上当真十分疼爱柳涵,因为疼爱,所以决定放她离开。
仁宗皱着眉头,心事重重的问:“她打算什么时候启程去杭州?”
包拯道;“伤好了就动身。”
仁宗道:“多派些人手保护她们。”
包拯点点头,道:“皇上尽管放心吧,老臣心里有数、”
仁宗又问道:“那她们打算什么时候回京?”
包拯叹了口气,道:“本打算让她们去帮忙,秋收之后就回来,现在看来是回不来了。”
仁宗心里也这么认为,摆手道:“让她们在外面待着吧,等寡人清除了朝中那些暗藏的势力之后再回来。”
包拯叩首道;“臣领旨!”
仁宗叹气道;“广西南蛮侬智高起义,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现已打到广东。寡人已命余靖为广南西路安抚使,驻贵州以统筹岭南诸州军事。”
包拯闻言,皱了皱眉头道:“余大人年事已高,皇上何不征调名将狄青?”
仁宗摇了摇头,道;“狄爱卿屡立战功,寡人怕会引来一众官吏的猜忌。”
包拯倒是没有想到这一层,经仁宗这样一说,心里这才明白了,北宋一向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自太祖杯酒释兵权起就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朝廷中文官多过武将,武将官职越大随即引来的猜忌就越多,仁宗这是在想法设法的保护这些军士出身的官吏啊!
想到这,包拯对仁宗行礼道:“皇上真是仁义无双,当世明君!”
仁宗笑了笑,对包拯说:“行了,退下吧,回去之后告诉柳姑娘,出门好好游玩,莫惦记着回京。”
包拯点点头,道;“是!”
转眼又是大半个月过去了,柳涵和展昭身上的伤都好彻底了,在包拯的催促下匆匆上路了。
这天天气不是很好,柳涵披着包拯刚刚为她订做的红色披风,从马车里伸出脑袋跟包拯和安平告别,真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她还真真是舍不得。
包拯心里也是十分不舍,上前对柳涵说:“去了那边要照顾好自己,不要由着性子胡闹,展昭不可能天天跟着你。”
柳涵点点头,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包拯又说:“不要想着回来,我们在家都会好好的。”
柳涵自然明包拯的意思,他之前已经都跟自己说明白了,这次出去,不止是为了帮范仲淹秋收农忙,更是为了避难。
包拯见柳涵这般听话,自然放心了不少,拍拍怀中哭的泪人似的安平,道:“你快跟姐姐说两句话,她等下就要走了。”
安平哭的抽抽噎噎,一句囫囵的话都说不出来。柳涵眼睛也红了,伸手把安平抱在怀里,道;“你要听干爹的话,好好练武,好好读书。”
安平点点头,哭的小脸通红。
柳涵替她拭去泪水,声音哽咽道:“不要哭了,让我走的也不安心。”
安平抬起头,眼睛哭的红肿哑着嗓子问:“姐姐,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柳涵的眼泪落下来,抬眼看了包拯一眼,颤抖着声音道:“什么时候你武功练好了,姐姐就回来了。”
安平点点头下定决心道:“我一定很快就把武功练好!”
柳涵扯出一个笑容,拍拍安平的脑袋,道;“等你练好武功就能保护自己了,到时候就算一个人来杭州找姐姐,姐姐也会放心的。”
包拯心中说不出的难过,转身走向站在一旁的展昭,轻声道;“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展昭向来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从未跟包拯说过,他心里一直都把包拯当做父亲一般。见包拯微微佝偻的身子立在秋风中,衣袂随风飘舞,略觉苍凉,心里十分不忍,开口道:“您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小涵。”
包拯点点头,语重心长的说:“此去杭州路途遥远,天气又凉,不要受了风寒,也不要一味赶路,见天色晚了就找客栈休息。身上的官交子够用吗?”
展昭点点头,嗓子像卡了根鱼刺般,发酸发紧。
一旁的王朝马汉见状,上前道;“大人,您就放心吧。都不是孩子了,还不会照顾自己?”
马汉怕包拯憋着心里难过,坏了身体,安慰道;“去了杭州让他们二人多给您写几封书信,看着像是离开您了,其实都还在您身边。”
王朝点点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