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第130章


,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师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周厉王颇为得意,对邵穆公说:“寡人能制止毁谤啦,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穆公答道:“大王您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百姓之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若堵住百姓之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者想法排除堵塞加以疏通,治民者也要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大王处理政事,应该让公、卿、大夫、士等各级官吏敢于进谏,让史官讲史,让内侍听取百姓意见并转达给大王,让内亲外戚为大王您察是非,补过失。如此,国家政令就会畅通。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周厉王不听,百姓依旧不敢公开发表言论。过了三年,愤怒的人们把这个无道天子放逐到彘地。
为什么要毁掉乡校呢
大夫然明听得很认真,子产说道:“为什么要毁掉?人们干完活儿到乡校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好坏,有什么不可?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能防止怨恨。制止这些议论非常容易,但是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会导致河水大决口,那样伤害的人更多,是挽救不了的,还不如开个小口导流。这些议论,我们应该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大夫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我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照您说的这样做,郑国就有了前途!”
公元前525年,鲁、郑等国上空出现彗星,精通象纬之术的郑国大夫裨灶推测宋、卫、陈、郑四国将要同时发生火灾。他请求子产用玉瓘祭神以禳除火灾。子产没理会他。五月,大火星开始在黄昏出现。初七日,刮风。精通阴阳之术的鲁国大夫梓慎说:“这叫做融风,是火灾的开始,七天以后,恐怕要发生火灾吧!”初九日,风刮得很大,十四日,风刮得更大,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火灾。裨灶说:“不采纳我的意见,郑国还要发生火灾。”郑国其他大夫请求子产采纳他的意见,子产还是不同意。大夫然明说:“宝物是用来保护百姓的,如果这小小的玉瓘可以消除火灾,您还爱惜它干什么?”子产说:“天道悠远,人道相近,两不相关。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裨灶哪里懂得天道?这个人的话多了,偶尔就会有说中的时候。”子产依旧不给。然明知道子产心地无私,便不再规劝。后来,郑国确实没有再发生火灾。
时隔不久,郑国发生大水灾,有龙在城门外的深渊争斗,国内的人们请求举行禳灾求福的祭祀。子产不答应,向人们说道:“我们争斗,龙不看。龙争斗,我们为什么偏要去看呢?那深渊本来就是龙居住的地方,如果向它们祭祀祈祷,又怎能使它们离开呢?我们对龙没有要求,龙对我们也不会有要求。”郑国便不为此事祭祀。
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
几年后,郑国改革见了成效,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社会安定了,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熟于街道两侧也没有人乱摘。先前那些对子产恨之入骨的百姓,转而对子产改革极为拥护。批评性的言论听不到了,代之的是热烈的颂扬。在郑国乡校里,又有人唱歌道——
我有子弟,全靠子产谆谆教育;
我有田地,全靠子产鼓励种植。
如果子产去世,还有哪个可以接替?
子产既不畏惧改革困难,也不因改革胜利而骄傲。他对郑国商业依旧坚决维护。晋国中军将韩起托他低价购买郑国商人的一只玉环,但子产严格遵守郑国以前与商人订下的约定,拒绝了韩起请求。宁可得罪强大晋国的当权者,也不让本国商人利益受损害。当年晋国送给子产的铜А⒂耥啵苍绫蛔硬舻簦糜米髦9饪АV9迪至顺ぶ尉冒玻胨牧诤湍老啻Γ⑷弥9裰诎簿永忠怠?br />
公元前522年,郑国上卿子产病危,嘱托家人,他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死后埋葬到陉山之顶。子产病逝后,家人谨遵遗嘱,挖坑垒石埋葬。子产死讯传开,郑国青壮年号啕大哭,老人也都哭得像孩子一般。
在郑国千里之外,一个身高九尺、博学好礼、刚过而立之年的男子同样大哭道:“他的仁爱,是古代先贤的遗风啊!”这个人就是孔子,其祖先是殷商后裔,宋国孔父嘉是孔子六世祖,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孔叔梁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孔叔梁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孔叔梁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十五岁时,孔子志于学。二十岁时,孔子在鲁国做个管理仓库的小吏,第二年成为管理畜牧的小吏。孔子三十岁时,知识渊博的名声大起来,有些人想学做官的本领,便想拜他为老师,于是孔子就开办了一所学校。
在鲁国一棵硕大的银杏树下,孔子坐在石凳上。他面前,是一张石桌,桌上摆放着一捆竹简。
“夫子收门徒了!只要交上一串腊肉,就可以让你成为有学识的人……”一位黑衣小伙双手放在嘴边成喇叭状高喊。
孔子收徒
“夫子,我拜您为师,”一个十六岁左右的青年朗声应道。这少年名叫曾参,穿着干净利索,双眼炯炯有神。“拜师是要磕头的。”黑衣小伙提醒道。这少年突然意识到此事,马上磕了三个响头。孔子将青年扶起,师生关系算是确定了。这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遵照母命,以礼接待客人。
这时,一个头上带着雄鸡羽毛帽子,腰间系着野猪利牙的膀大腰圆的大汉走来。他对孔子说:“办学有什么用?我就瞧不起你这文绉绉的样子。”孔子问:“你叫什么?”这人答:“我叫子路。”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答道:“我喜欢长剑。”孔子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就会赶上许多人,成为贤者。”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要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并把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子路态度马上有了转变,起身后问孔子:“夫子,您教什么?”孔子答:“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子路又问:“我专学政事,可以吗?”孔子说:“当然可以。”于是,子路也成为孔子门徒。
孔子对曾参、子路等门徒讲:“我们今天就探讨礼的问题。如今,礼崩乐坏已经二百多年了,我辈当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只有克己复礼,才能求得国泰民安。”此时,有人说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访问了。孔子说:“晏婴是个大贤人,我们应该去学学他的风范。”便领曾参、子路前去。
等到晏婴拜见鲁昭公的礼仪结束后,曾参问孔子:“怎么说晏婴熟悉礼仪呢?古礼称:‘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今天晏婴所为,却都与此相反,怎么能说晏婴他熟悉礼仪呢?”孔子说:“你提的问题很尖锐,我马上要见晏婴,我当面拿这个问题问他。”晏婴办完了公事后,退而会见孔子。
席间,孔子向晏婴问道:“古礼规定,登阶之时依次而行,不可越级而上;朝堂之上,不可以急趋而行;接受玉璋时,不需下跪。而夫子您所为皆与此相反,如此合礼吗?”晏婴听了回答道:“我听说,在两楹之间,国君与臣子各有固定的位置,君行一步,臣行两步。因为鲁君迅速登上,我惟恐时间来不及,才越级而登,在朝堂上急趋而行,以便能立即就位。再以国君授玉姿势过低,不得已,晏婴才跪下来,如此方能承接。况且,我听说,为人做事,只要能谨守大节,就不要拘泥于小节!”孔子十分感叹。
受了这番刺激后,更加刻苦用功
回来后,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