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故事》第6章


气,终于有一天,他鼓足勇气找经理询问原因。
经理并没有回答他的疑问,只是说:“你到市场上去看一下苹果多少钱。”杰克很快回来了:“4元。”“所有的品种都是4元吗?”杰克满头大汗又跑了一趟回来说:“还有5元的。”“都有哪些品种?”杰克只好又回市场再次询问。
经理让他坐到一旁,然后把乔治叫来,同样吩咐他去市场问一下苹果的价钱,不一会儿,乔治回来汇报说:“一共有六个品种,价格从3元到7元不等,我把所有的报价和品种列了张清单,另外每种拿了个样品。还有,我们仓库的西瓜不多了,是不是也考虑进一些货?价格及品种的清单也在这里。”
这时,经理看着杰克开了口:“现在知道答案了吗?”
听完约翰的故事,彼得半天没有开口,但他却再也没有为这个问题苦恼过。此后两年,彼得由于工作认真,才干终于得到彰显,如愿地走到了自己理想的职位上。
一个小小的故事,往往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面对困惑、迷茫时,传递一种价值观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时,我们让听众自己思考,同时进行选择,并走上符合自己深层价值观的方向,而不是单纯地空喊:“努力工作。”只有通过自己思考的价值观,才能最终得到听者的认同。
约翰的故事为彼得传递了一种他没有思考过的观点,促使彼得去思考其中的暗喻,进而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困惑是否有道理,同时开始思考比它更重要的观点。约翰并没有说,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自身的不足,而不是盯着别人的辉煌。可是他的故事却在告诉彼得,我们没有得到理想的职位,确实是因为做得还不够。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宣扬的观点最后都沦为了空洞的口号,被高悬于墙。写着“安全生产”的厂房实则隐患重重;号称关注格子间员工健康的公司实则常常加班……其实,并不是我们不赞同这些观点,而是这些观点如果没有被一针一线地“纺织”到日常生活中来,谁会在乎这些空谈?
怎样才能让空洞的口号成为你触手可及的生活用品?如果你想说服别人,让他们在每天的生活当中贯彻某种理念,那你就需要给他们讲打动人心的故事;如果你想让处于困惑中的朋友厘清头绪,同样也需要讲述让他感同身受的故事。如果没有好的故事作为载体,想要输出一种观念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彼得的烦恼有不少人曾经碰到过:明明这个职位应该属于我的,却无故被抢;明明轮到加薪的,却偏偏不能如愿……而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单纯的劝解是不顶用的,“我们还需要努力”“你可以做得更好”等话语并不能引起当事者的任何想法,最终的结果通常是负气而去,一切归零。
中国有句古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在职场生涯中,很多人都处在当局的位置上,因而看不清自己的缺失或不足。此时,如果一味地苦劝或者讲些干巴巴的道理,对方不仅难以听得进去,而且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这个时候,给他讲故事是最有效果的办法,由于故事是让双方都处在旁观者的角色中,共同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相似道理的输出更能在故事中得到认同并引发反思。
点燃冷漠者的热情
和许多成功的人物一样,关于马云的生平事迹早已有各种版本流传于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分辨就不难发现,其实每一个成功的人物背后,都存在着影响他们一生的故事,马云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1982年的马云经历了第一次高考失败,当时他只有十八岁。为了谋生,马云做过多份工作,包括秘书、搬运工、蹬三轮给杂志社送书等。
正是这些工作,在锻炼了他意志的同时无意中为他打开了一道门。有一次,马云在帮浙江舞蹈家协会主席抄文件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作家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像一盏明灯一样,马云的思想迅速被《人生》中所讲述的故事和道理改变,他突然明白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的含义。于是,马云重拾课本参加高考。
可是上天这次还是没有眷顾他,二度高考的马云以距离录取分数线还有一百四十分的成绩再次失利。《人生》中的故事和道理还在心头,可现实是,他需要新的精神来点燃再度冲刺高考的热情。
日本连续剧《排球女将》应时而至,剧中演绎的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感动了马云,可是他的家人在他经历了两次高考失败之后,已不再支持他继续读下去。马云白天工作,晚上读书,永不放弃的“排球女将”精神如影随形。
第三次的高考成绩依旧不理想,马云过了专科录取分数线,离本科线还差五分。如果不是因招生不满,马云也不会被调配到杭州师范学院。这回马云幸运地上了本科,学了外语专业。
二十四岁大学毕业之后,马云成了一名英语老师。似乎受了“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精神的再度影响,刚担任老师职位的马云似乎不是个安分的人:除了教学本职,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英语,同时帮助别人从事英语翻译。就这样一晃到了1995年,改革开放使得一夜之间几乎人人谈“下海”,马云正是在这种大潮中选择了辞去工作,下海创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对大学教师这样一份工作的割舍显然需要勇气,更何况自此开始,马云接连经历了两次创业的失败。
放弃?坚持?《排球女将》的精神再次占据上风。1999年2月,这注定将会成为被阿里巴巴全体员工铭记的时刻。在杭州湖畔家园家中,马云与伙伴们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团队的十八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
和伙伴们共同筹集了50万元本钱的马云以快速而疯狂的语速发表了类似起义宣言的演讲,总结了以往的经历之后,马云宣布了第三次创业的模式: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设立之初,他们的目标只有三个:要建立一家生存一百零二年的公司;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而从这里开始,一个庞大的网络帝国开始显现出雏形。
一个月后,阿里巴巴正式问世。同年8月,马云在精挑细选之后,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第二年,再度接受软银的200万美元。此后阿里巴巴的发展势不可挡,直到成为全球第一大品牌电子商务网站。
现在我们来看看,从1995年到1999年的时间里,马云从两次失败到最终成功会是什么样的因素使然。
许多人喜欢总结马云成功中的性格因素,并将之流传成种种版本的故事,而忽略了马云本身即是一个受故事影响至深的人。在路遥的《人生》和《排球女将》故事的激励下,马云历经两次失败却仍然能勇往直前,这是偶然因素吗?如果你也能像马云一样对你的事业充满了热情,鼓足了干劲,一切就可能大不相同。事实上,在职业或创业生涯中,沮丧是首当其冲的第一杀手,它可以抹杀你一切的激情,淡化你所有的理想,特别是当你历经多次失败的打击之后,很难保持最初的热情。这时候,我们需要有新鲜的力量来不断打击沮丧,警醒自己。
如果总结成功人士的秘诀,我相信热情必定会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但是,很多时候,热情容易被抹杀于口号之中,保持不断的热情,需要有不断能带给你热情的事物出现来激励你,而听故事则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细节丰富的故事,能达到直指所有听者心灵并让他们感同身受的效果。
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忱。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热情高涨的时候,面对任何问题都不是困难;而当你萎靡不振的时候,任何问题都¨wén rén shū wū¨成了难以跨越的困难。就像马云一样,历经失败却始终保持了创业的热忱。而这个世界每每都为那些真正具有满腔热情的人大开绿灯,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够把心目中的理想变成现实。
或许你要问了,难道他们就永远不会有疲倦的时候吗?他们永远不会出现对眼前事物很灰心的状态么?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大多数情况?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