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王妃》第136章


和吴启辉联系,商量好具体的时间地点之后,再安排见面。
只是这些常规做法,若是一方上门来见,立时便输了一筹,显出急迫来,事情还没谈,已经处于下风了。
若是双方约见自然会好些,却也难免冷淡,毕竟是第一次相见不是?你信任我不?看重我不?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辨出来。几乎就是纯粹的在商言商了。
而陈老先生这种做法,表面上类似孔子拜阳货之举,明知你不在家,我却上门来。其实大不相同。
孔子拜阳货的意思是:我这个时候来,是不想见你,只是表示一下礼节罢了。
陈老先生的意思则是:我这个时候来,是不想真的“拜”访你,因为我的资历比你老,但是我来了,表示的是对你的重视,所以你要回访。
既不掉价儿,又表达了意思,达到了目的。
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儿。
梅清让旺财去陈府送上自己的名帖约见。果然陈老先生痛快地定下了午后申时。
梅清特意选了一身十分简素的衣裳,头发也只是利索地挽紧,插了一把插梳固定。
陈老先生自称无奇居士,当然不会欣赏浓妆艳抹的女子。
按照对方的可能喜好选择衣饰,在梅清看来,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做人固然要保持自我,同时也要兼顾他人。
何况她本来就喜欢简简单单。
陈老先生的宅子很偏,几乎到了北城的边儿上。
大昌的京城分为南城和北城。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发展轨迹。
大昌的京城就称作昌京。当然,从前未必是这个名字。
原本的昌京城只是如今的北城,就是以皇宫为中心的一座四方城。
只是后来人越来越多,便将原来的城郊好大一块地划了进来,成了南城。
打从一开始,南城和北城便泾渭分明。迁移进京的富贵人家,大都挤进了北城;相应的,北城地方有限,好些人便迁去了南城,加上外来的人,南城便成了低等人和穷人的地盘。
若是那一家从北城搬进了南城,周围的人大抵都会摇头叹息,知道这家子应该是败落了。
和所有的城市一样,越是接近中心的地点,地价和房价越贵。就好像梅清买的两进的小院儿,因为地点好,价钱和陈老先生这间五进的大宅子其实差不多。
陈老先生家里似乎人口不少,梅清带着阿平,跟着出来迎接的妇人,一进一进的走进宅子里,很是见到了些出入的丫鬟小厮人等,看来应该没有分家,儿孙媳妇们都在一起住着。
带路的妇人并不多言,只稳稳当当在前面不急不速地行进。
虽然陈老生先年纪大了,但是毕竟男女有别。一般来说,最好由他的夫人或是长媳先接待一下梅清比较合适。
不过出来迎接的妇人已经简单说了一下陈老先生的意思,大概就是:不用啰啰嗦嗦做这些繁文缛节了,反正也没人看。
这态度梅清很喜欢。
陈老先生住在最后一进。照例这是家中最尊贵的长辈居住的地方。比较特别的是竟然还有院墙。
真正的院墙,高墙。
大宅子里头自然分成好些小院子,院子照例是有隔断的,大都是一人高左右的粉墙,常常装饰着各色的隔窗,又透气又好看。也有依着主人的性子用花篱或是竹子做墙的,但无论如何,这些墙大都主要是装饰性的,难不成自己家里还防贼不成?
但是陈老先生的院子用的是和整座宅子的外院儿一样高的院墙,足有差不多两人高,中间开了两扇朱红大门。细看的话,远角还有个下人们出入的小门。
守门的是两个十岁左右的童子。远远见了引路的妇人,便将们打开了。
那妇人却不进去,只说老爷子的院子不得允许是不能进去的。
领路的换成了童子。
进门一抬眼,梅清很是感慨了一下。难怪陈老先生的宅子要这么偏了,若是在城中心,这样的大宅子得多少银子啊?!
这院子又是一座宅中之宅。
从门口到正房还有大约一射之地。左侧乃是一大片水池,大半被荷花占了,开得且是欢畅。剩下的小半儿还能看见水面,里头养了好些锦鲤,仔细看看,原来下头不是淤泥,而是铺了青石的底子,又放了好些五彩鹅卵石,难怪荷花的领地蔓延不过来呢。
看着水底的鹅卵石,梅清的心绪也跟着水波荡漾了一下。
☆、第一百七十一章 超忆
带路的童子将梅清引去了荷花池后方的一间敞厅。
这是陈老先生的工作间。
屋子相当的大,摆了两列六张厚重的工作台,桌面都是整块的原木做成,上头摆放着或完工或未完工的作品。除了有窗子的地方,墙边全部是木架,上头都是各色工具、画笔、颜料、原材等物件。
只是所有的地方都无一例外杂乱不堪,说是不堪入目都不算过份。
童子穿过桌子中间,小心地不触碰任何物体。
梅清索性让阿平留在了外头,自己一个人跟着童子进了最里头。
里头的角落反而整洁得很,不知是本来如此,还是因为有客人要来收拾过的缘故。
整张原木制成的矮桌刷着暗红的清漆,青瓷茶盅里头已经斟满了茶。
陈老先生仍然穿着上午见到时的白色长袍。他显然不介意被发现。
梅清正要蹲身施礼,对于长辈还是要给予应有的尊重的,不过陈老先生很随便地挥了挥手,示意她不用行礼,笑道:“丁老头儿跟我说听说正主儿是个小姑娘,我还不信呢。”
“其实也不算小了。”梅清笑着答道,在陈老先生对面一个树墩子上坐了下来。
可不是不算小么,两世为人加起来,也快赶上你陈老先生啦。
“你看我这些东西怎么样?”陈老先生冲着乱七八糟的屋子比划了一下。
一件遮着另一件,杂物也太多,根本看不见好不?
梅清伸手捧起茶盅,老老实实说道:“东西太多了,看不过来。”
“哈哈……”陈老先生边笑边站了起来,在屋里走动了一下。回来双手各自拎了一件东西,左手是已经烧好的梅子青牡丹纹三足罐,右手是还没上釉的花觚。
陈老先生将左手的罐递给梅清。
没想到梅清却没伸手。而是指了指桌子。意思是摆在桌上。
行家啊。
陈老先生稍微震惊了一下。
细微之处见真章。
这个小姑娘的举动非常流畅,显然是下意识的行为。认为不能直接接过来,而是先摆在桌上才是应该的。
按理说陈老先生不该犯这样的错误。
越是珍贵的东西,越是要小心。像瓷器这样的易碎品,或是古玩这样的娇贵东西,易手之时最容易出错,而且还不容易分辨是谁的错儿,肯定都是责怪对方。所谓“碰瓷儿”的说法,大抵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在古玩陶瓷行当里。规矩就是双方要易手,必定是一方先找个平整地方,安放稳当了,另一方才上手。
只是陈老先生见到了梅清本人,心里的想法和丁老掌柜类似,都认为梅清本人未必有什么真本事,秘方等等应该都是另有机缘得来的。
本事这东西是需要时间的,小姑娘家家的,就算一出娘胎就开始上手,统共也没多少年那。
陈老先生甚至比丁老掌柜还要肯定。因为丁老掌柜只是根据陈姑娘的年纪猜测的,而陈姑娘本人如今就坐在陈老先生面前,印象更为直观。再明白不过了。就是个十来岁的少女。
所以陈老先生才马马虎虎很随意地将东西递了过去。反正他很随性,东西多得是,自己也经常不小心碰坏,用不着特别珍惜。
梅清先拿起了花觚,未经烧制的东西更容易看出作者的功底和风格。
这花觚的纹饰极其繁复,下部的广底是满纹的芭蕉叶,上部的长颈则是穗状的芭蕉花序,中间隆起的球型腹部则是工笔的隐士图。
将这花觚团团转了一圈,梅清已是看得分明。最大的感觉便是:精致。
精巧到了极点,细致无可比拟。
花瓣的起伏、叶片的脉络、人物的衣褶。都绘制的极其精确。连风向都是考虑过的,花序的摇摆。衣衫的变化,都是顺风,绝无凌乱之感。
是细腻来讲,梅清是自愧不如的。
梅清又拿起了牡丹纹三足罐。
瑰丽的醉颜红。
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艳故谓“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梅清赞叹了一声,抬头看着陈老先生,认真说道:“陈老先生的作品以精细见长,以梅清所见,有古至今,堪称细致第一。”
这是大实话,梅清见识也算广博,陈谦奇的作品从精致写实的角度来说,确实没见过更强的了。
陈老先生脸上浮现了一丝笑容,忍不住追问道:“还有呢?”
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