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风云录》第130章


“好,讲得好。我陈毅明白了一个道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广州起义’,还有建立井冈山、开辟赣南苏区等等,都是斗出来的啰。”
“对!没有斗争,历史就要完结,革命就不能发展。”毛泽东讲着突然站了起来,把手一挥:“我们就是在这种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啰。”
7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表了告前线红军战士书,要求“毫不疲倦地乘着这一伟大胜利的开展,继续与敌人决战,继续歼灭敌人,迅速地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来实现江西首先胜利。”指示我红一方面军佯攻赣州,主力在上游强行渡河,到赣江西岸向北发展,进攻蒋军的主力。
毛泽东一跨进总部,就平静豁达地问:“老总,何事这么急,派参谋长专门叫我?”朱德一脸愁容。“你看看。”
毛泽东接过一看。“哦,中共苏区中央局根据临时中央的指示,向红军战士发出的‘告前线红军战士书’,很好嘛。”
“你往下看,往下看啰。”朱德指指他手中的指示。
毛泽东没有再言语,一直看下去。
朱德一直注视着他看完:“如何呀?”
“在上游实施强渡,要冒风险啰。挨我们一顿拳头的余汉谋军,虽已退却,可一直咬着牙盯着我们哩。陈诚部也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这可是个狡猾的对手。多次接触,都未受损。吃亏的事,他一点没干。”毛泽东讲到此停顿了一下,问:“恩来同志不是马上就到了吗?”
“他已经从瑞金出发了。”朱德说。
毛泽东考虑后说:“恩来同志来了,再作具体打算。老总,你看如何呀?”
翌日,也就是7月21日,周恩来风尘仆仆地到了方面军总部。叶剑英忙着为他让座、倒水。警卫员端来了洗脸水。
“周书记您洗脸。”
“我说参谋长同志,以后不要叫我书记。叫我恩来,这不更亲近吗?”
叶剑英笑笑:“你不也……”
“哦。”周恩来醒悟,也笑了:“咱们都改口,不叫职务,如何?”
“好,恩来同志。”叶剑英纠正了一句。
周恩来洗过脸,问道:“怎么不见二位老总?”
叶剑英回答:“他们到部队检查工作去了。已派人去通知,很快就会回来。”
“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你们都看过了?”周恩来坐下,喝了一口茶问叶剑英。
“看过了。”
周恩来望着他:“都有什么意见?”
叶剑英也直接了当地说:“这个指示,有明显的失误之处。”
周恩来洗过脸,把毛巾放到一边:“你把王稼祥同志找来,我们一起谈谈。”
叶剑英刚出去,毛泽东、朱德就进来了。
“恩来,一路辛苦。”毛泽东说着伸出了手。
朱德走过来说着:“辛苦。”便也伸出那双大手,将他俩人的手握在中间,三双巨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并且还有力地摇动了几下。王稼祥从外进来直奔室内。
“周书记。”王稼祥已站在了门口。
“稼祥。”周恩来迎上前,握手后各自坐下。
朱德对周恩来讲:“你来的正好。在赣州上游强渡,我认为赣州上游敌军密集,无论在哪一点渡河出击敌人,都有被断后路的危险。”
周恩来静静地听着,而后转向毛泽东:“润芝,你以为如何?”
毛泽东深思熟虑地说:“我军应在赣江东岸向北推进,在万安寻找战机,待机渡过赣江,求歼蒋军嫡系陈、罗部,以便下一步攻取吉安。”
“如此甚好。”周恩来站起来,说:“我到前线随军指挥,由任弼时同志暂时代理苏区中央局书记。我们再详细研究一下,拟个作战方案,报给他们,以求支持。”
当夜,周恩来在住处同王稼祥单独交换意见。王稼祥深有感受地说:“同毛泽东同志初次见面,是在龙冈,那时正准备第二次反‘围剿’,他就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印象:他是同我在中国和俄国所遇见的领导人不相同的,是有其独特的地方。
虽然,我当时还掌握不住这些独特的地方。只觉得他所说的道理,既是那样简单明了,又是那样的有力并据有说服力。毛泽东同志以政府主席身份仍‘随军行动,不便指挥’。“
“朱德同志,也有同感。”周恩来带征求意见地问:“我们是否恢复他的总政委一职?”
王稼祥不加思索地说:“理应恢复。毛泽东同志指挥打仗,有他的独到之处,往往出其不意。这次不在上游强渡,红军主力向北推进,就足以说明他能洞穿全局,掌握全局。”
周恩来从前线发回瑞金叶坪一封急电,要求改变原作战计划。任弼时、项英、邓发、顾作霖四人正在研究周恩来从前线发来的电报。
顾作霖先表态:“不在赣江上游强渡,在下游的万安也可。
可以同意这个军事作战计划,但不能恢复毛泽东的总政委一职。5月20日临时中央来电指示,至今他也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
项英:“我看,总政委一职应由周恩来同志兼任较为适宜。”
邓发:“长汀会议上,就提出由他兼任,他本人提出了异议。”
顾作霖:“他本人不同意兼任就不兼任了,我们坚持由周恩来同志兼任总政委一职。”
任弼时最后表态:“那就向前线发报……”
周恩来收到了任弼时发来的电报,心情不快地立在门口处,一动不动地望着门外,暗想,如果由我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将会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将无事可做。泽东同志以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实在不便之至。为了整个战局的顺利发展,泽东的经验与长处须尽量使他发展。前线作战,有毛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想到此,他走到桌前,取出纸张铺在面前。他思考了一下,提笔疾书。他要给任弼时写封长信,再次陈述自己的意见。
任弼时、项英、邓发、顾作霖面对周恩来以个人名义发来的信,都沉默着。顾作霖站起来,踱到了一边。邓发看看项英,项英无所表示。任弼时打破僵局地说:“考虑到周恩来同志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我是代书记,他如此三番两次地从前线来电、来信恢复毛泽东同志总政委一职,如果我们硬顶着,将会出现难看的局面。我同意他们的意见。”
任弼时见他三人没有表示反对:“如果不反对,就向前线发报,同意他们的意见。”
项英脸带疑虑地说:“是否再放一放,看看情况如何?”
在没有得到任弼时再次回信的情况下,方面军领导考虑到敌情的变化,在7月27日,红军已从信丰和南雄的交界地区,向北转移。陈诚得悉红军向北转移,他也为捕捉战机,马不停蹄地引军沿赣江西岸北进8月初,一方面军到达兴国和于都地区。陈诚也在赣江西岸到达遂川,几乎是同红军齐头并进。
在南昌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里,何应钦作了如下部署:十四师、五十二师在遂川及以东的南沙地区集结;二十八师在万安集结;四十三师在泰和以南集结;十一师在吉安集结;九十师在吉水、永丰集结;二十七师在乐安、宜黄集结。国民党二十六路军在宁都起义以后,孙连仲虽然受到了蒋介石的严厉责骂,但还是给了他人枪,要他重新组建二十五师、二十七师。
何应钦曾恶狠狠地说:“共军流窜到了于都、兴国境,如果他们敢从万安渡赣江,就将他们歼灭在万安地区。”
不几天,何应钦又要求陈诚再向北驻防。事关全局,他和陈诚直接通了话。他告诉陈诚,他已调任第二路军司令官,统领十一师、十四师、九十师,在他的东面,就是共军的主力,一旦共军西渡赣江,要求他应抓住战机,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全部歼灭。
一方面军到达兴国和于都后,得悉敌人沿赣江西岸密集布防,如果再按原计划渡江作战,势必造成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兴国开了一个小型会议,统一思想,谋略下一步行动方案。
周恩来在会上也认为:“要改变原先的计划。”
毛泽东非常赞同:“我们就是要敌变我变,原先万安守敌一个师,现在我们的正面是四个师。东北的乐安、宜黄仅有敌二十七师,比较好打。”
朱德也认为这样打好:“我军向东北地区行动,即能调动敌人,使其两头首尾难顾。到那时,打下乐安、宜黄,又能西进渡赣江,或乘抚州空虚拿下抚州。”
周恩来转向王稼祥:“稼祥同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