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55章


李时珍分析天、地、人三火的阴阳之别,目的正是引导人们”善反于身”,
从中理会人体内部君火、相火之别及其施冶过程中孰当正治,孰当从治的妙
理。李时珍强调火的重要性,还因为火与人的身体健康、疾病治疗密切相关。
他详细阐述了古代“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的具体涵义。写道:
周官司爟氏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民咸从之。盖人之资于火食者,
疾病夭寿生焉。四时钻燧,取新火以为饮食之用。依岁气而使无过不及,所以救民之时疾也。
顺天道而百工之作息皆因之,以免水旱灾祥之流行也。
——《燧火·集解》枝点本第一册,第418 页
这里讲古人重视”火政”,设专职官员”四时变国火”,具有西方面科
学意义。一是顺“岁气”,使无亢,不及,这是属于气象学的问题;一是顺
“天道”,观大火星之见伏。以定百工之作息,这是属于天文学的问题。二
者都与火政有关,直接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涉及人们的疾病健康,所以“五
行尊火”是有道理的。以上从医学立场阐述了“火为生命之本”的思想。
其次,李时珍又特别重视水,肯定水也是“万化之源”,一切药物的性
味都直接与水有关。水土结合对人们的美恶寿夭,有决定性影响,是任何医
家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水部前言》中写道:
水者,坎之象也。其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
寒温,气之所钟既异;甘淡苦咸,味之所入不同。是以昔人分别九州水土,以辨人之美恶寿夭。
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故
曰:水去则营竭,谷去则卫亡。然则水之性味,尤慎疾卫生者之所当潜心也。
——校点本第一册,第387 页
以上都是从实体上分析了五行中水火二行对人们的疾病寿夭的密切联
系。
李时珍更推崇祖国医学中的易水学派,重视脾土,成为“补土”学派的
发扬者。
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是张元素,他创立“脏腑寒热虚实标本用药式”。其
后继者为李东垣,创立脾胃论。李时珍接受这一学派的思想影响,重视脾胃
命门在医理中的地位。《本草纲目》中充分阐发了脾胃(土)的生理功能,
认为它是人体内水火交媾的枢纽,是”血气生化之源”,“元气之母”。善
于培养脾胃,则可期望“百病不生”。李时珍写道:”土者,万物之母。母
得其养,则水人既济,木金交合,而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黄精·发
明》校点本第一册,第720 页)今天看来,李时珍发扬东垣之学,重视“补
土”,是有深刻科学道理的。
土即脾胃,属于中州,它的生理功能在于消化食物,吸收养分,是人体
新陈代谢的主要部位。脾胃虚弱,饮食无力消化,气血就会受到阻碍。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补土”的重要性。
(1)营血不能不靠土。他说:”人之水谷人于胃,受中焦湿热熏蒸,游
溢精气,日化为红,散脏腑经络,是为营血,此造化自然之微妙也。”(《红
曲·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547 页)
(2)元气不能不靠土。他说:“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久视耐老,此其权舆也。”(《莲藕·发明》,校点本第三册,
第1894 页)
(3)五行之运转,以土为中心。五脏的机制,以脾胃为枢纽。李时珍说:
“脾者,黄宫。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同上)
脾属土,居五脏之中,上通心肺,下达肝肾,口服方剂要通过脾胃,调
节水人之偏胜,而使之得平,因此,脾胃升降枢机之正常与否,关乎全身。
他说:“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泽泻·发明》校点本第二
册,第1350 页)“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倾,九窍为之不利。”
(《辛夷·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936 页)
辛温之药,有温中之功,“能取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治九窍之病。
李时珍认为,能理解而阐发脾胃温和则百病不生的医理的医家为数不多,”
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李杲一人而已”。(同上)
李时珍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评定了许多药物的性味及功效。
木瓜,能治转筋。寇宗姡衔骸蹦咀Φ媚局崮苋烁危室娼钣?br /> 血。”李时珍从五行生克原理出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他认为木瓜治
转筋,实是”土中泻木以助金”的关系。
说木酸人肝以治转筋,那是从表面看问题。本质的联系是木瓜理脾而伐
肝,助土以伐木,平木而使上得令。这才抓住了木瓜治转筋的关键。
李时珍还讲了一个“以土胜水,木得其平”的故事。宋神宗元丰年间,
皇子仪国公病瘛疭(即”抽风”),国医不能治。长公主推荐名医钱乙人治。
钱乙仅投以一剂黄土汤就把病治好了。神宗召见钱乙,问这是什么道理。钱
乙回答说:“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退尔。”神宗大悦,擢为太医院
丞。(《黄土·发明》校点本第一册,第427 页)患瘛疭,于是抽搐。一 味
单方就能治病,的确神奇。用五行关系予以解释,其基本原理就是调节生理
机能,使阴阳平和。语言异常简单,但“木平风退”的道理,实为深刻。五
行范畴对于论述医理、病理的妙用,由此可见一斑。把五行学说看作神秘主
义,是一种偏见。
(二)以五行生克原则论述方药妙理
李时珍不止用五行、八卦思想解释生理、病理及医疗法则,在《本草纲
目》中,更用五行生克的原则阐述药物性味及医方妙理。
在医药史上,同一味药属金、属木往往有争论。李时珍结合临证经验,
予以考订。如小麦,属木、属金、属人,说法不一。《素问》说:”麦属火,
心之谷也。”郑玄说:麦有孚甲,属木。许慎则认为,麦是金王而生,火旺
而死,属金。三种说法莫衷一是。《名医别录》认为麦养肝气,同郑玄的说
法相台;孙思邈认为麦养心气,与《素问》一致。李时珍考订的结果,认为
麦“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皆心之病也。当以《素问》为准”。
他进而分析了三种不同说法产生的根源,“盖许以时,郑以形,而《素问》
以功性,故立沦不同耳”。(《小麦·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451 页)
甘草的性味最特殊,它有“协和群品”的特征。李时珍用五行、八卦概
念分析其属性。写道:
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 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
百邪,得王化之道。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甘草·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693 页
李时珍把甘草的特性,高度抽象概括为“土德”二字。在这里“土”是
一个属性范畴,其特点是生长万物,容纳万物。有调和百物的特性,用以代
表甘草具有协和群品、治疗百邪的功效,生动具体,雅俗共赏。
意苡,有治疗泄痢、水肿的功效。李时珍用五行关系阐明其特征说:“薏
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上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
之。”(《薏苡·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491 页)火具红色,牡丹皮也是
红色,李时珍阐发了牡丹皮可治“相火”的千载秘奥。他说:”牡丹皮治手
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盖伏火即阴火也,阴火即相人也。古方惟以此
治相火,故仲景肾气丸用之。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牡丹之功更胜也。
此乃千古秘奥,人所不知。今为拈出。”(《牡丹·发明》校点本第二册,
第854 页)《仙传方》载有一种成药名“冲和膏”,它的特点是一方之中,
五行均备。此膏由紫荆皮、独活、赤芍、白芷、木蜡五药制成,治一切痈疽
发背流注诸肿毒。李时珍分析说:紫荆皮乃木之精,破血消肿;独活乃土之
精,上风动血:芍药乃火之精,生血止痛;木蜡乃水之精,散肿散血;白芷
乃金之精,去风生律止痛。最后总结道:“盖血生则不死,血动则流通,肌
生则不烂,痛止则不煟缛ピ蜓陨ⅲ黄圃蛴部上⒍咀猿N逭呓恢危?br /> 病安有不愈者乎?”(《紫荆·发明》校点木第三册,第2127 页)
以上是李时珍借用五行概念概括植物性药物的特性。至于动物性药物,
他同样利用五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