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54章


道,尽管千方百药,不外乎以阳治阴,或以阴治阳,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
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总之在创造一定条件,促成阴阳转化,达到阴阳
协调平衡的目的。
李时珍的阴阳调摄思想,是对《内》、《难》以来祖国医药学的发展,
也是古代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创造性运用。由于他能结合医药实践对阴阳学
说进行具体阐发,使人们对这一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更易于理解
接受,从而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和原始系统论思想领会更为深刻。
三、造化之机显示五行生克
李时珍在进行医学、药学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国传统哲学中的五
行学说。他继承《内》、《难》以来的医学理论体系,把五行学说同元气学
说、阴阳学说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一自然观不
言而喻,是同古代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的。
李时珍运用五行学说阐述人同自然的关系,人体内部脏腑机能的关系,
以及医疗准则、方药性能特征等。五行学说成为他总结自己的医药实践知识
的理论武器;同时,他在医药实践中,对传统哲学中的五行思想又作了重要
发展。《本草纲目》成为我们研究16 世纪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珍贵文
献。尽管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受到种种歪曲,蒙上
了厚厚的一层唯心主义的尘雾,李时珍却独具慧眼,透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的迷雾,而剥取其朴素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这一思想理论,成
为他在医学领域同神学唯心论作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
五行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很早。起初五行是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实
体。五行范畴是一种实体范畴。《尚书·大禹谟》强调的“水、火、木、金、
土、谷,维修;正德、利用、厚生、维和”是如此,《尚书·洪范》中箕子
所谈的五行,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也是如此。正如
明代哲学家王廷相指出的,在古代五行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五者流行
于天地之中,切于民用,不可一日而缺;治天下国家,其政所宜先者”。(《五
行辨》,《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
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原理,
把五行看成构成百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尽管这仍是把五行看作一种实
体,但已带有哲学概念的性质,比以前的五行观念前进了一步。
李时珍所继承并发展的,当然不是指作为简单实体的这种五行范畴。
战国时期,子思、孟轲、邹衍等唯心主义思想家,赋予五行范畴以伦理
道德属性,对原始五行思想的这一改造,使五行观念得到新的发展,由实体
范畴演变为属性范畴。有了不同的属性,从而也就演化出种种不同的关系。
五行,由属性范畴进一步发展,乃成为关系范畴。从《黄帝内经》以来,医
学理论所借用的五行范畴,已经不再是实体范畴,而是发展了的属性范畴和
关系范畴。
当《内经》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代表五脏肝心脾肺肾时,五行只是一个代
名词,它所代表的对象是五种实体。不过,这里的实体同生物解剖学上的肝
心脾肺肾等实体,已不可等同。
当《内经》以五行代表青赤黄白黑五色,酸苦甘辛咸五味,生长化收藏
五化时,它已不是指的一种实体。而是描述某些实体所具有的属性。这里的
五行概念已是属性范畴。
《内经》进而用五行概念概括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关系,提出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等关系时,五行范畴已发展为关系范畴。
李时珍在医学、药物学中使用的五行范畴,主要是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
应当指出,五行范畴除了在医学、药物学中作属性范畴或关系范畴加以
使用外,在中国哲学史上,再没有别的思想家作这样的运用。因此,结合医
学、药物学研究五行范畴,对于认识五行范畴性质的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李时珍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五行概念,作了广泛的运用。首先,结合
医学研究,利用五行推演阐扬了造化之机,即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机转化问
题;其次,结合药物学、方剂学的研究,利用五行生克关系,发明了药物性
味功能及药物配伍的妙理。李时珍在其医学、药学实践中,对五行学说作了
重要发展,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所不及的。
(一)五行推行阐扬造化之机
李时珍发展医学理论中的“比类取象”方法,以五行代表人体的五脏、
六腑的生理机能。用五行推衍的方法,阐明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脏腑
与人体各器官之间的内在有机制约关系,对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在《本草纲目》中,五行学说不只处处同元气学说、阴阳学说紧密结合,
同时更同医学中的脏象理论紧密联系。李时珍不仅运用五行推衍的方法阐述
脏腑功能相互制约的规律性,同时还用以说明疾病过程中生理机制变化的必
然趋势,对于指导诊断、治疗都很有价值。
在应用五行概念的同时,李时珍还经常同时运用八卦思想。他认为八卦
思想是五行思想的衍生,乾、离为火,兑、坎为水,坤、艮为土,巽、震为
木,八卦无金。在医药学中,把八卦思想同五行思想结合使用,鲜明地表明
李时珍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为了医学、药学理论研究之需要,他总
是先从传统哲学中寻找理论思想工具,同时又赋予传统哲学概念和哲学范畴
以新的内容。
李时珍从生理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在五行中,特别看重水、火二行。从
《周易参同契》所阐述的道家内丹思想看来,也就是重视八卦的坎离二卦。
李时珍认为坎离、水火,人生不可须臾或缺;水火二气,是维持生命的最宝
贵的东西。医学研究的基础,就在于调合人体的水火。水火不相济,百病乃
由生。研究医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归结为研究水火相济以维持人体生
理机能平衡之理。
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丹溪)是“五行尊火”论的创导者。
他提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自生”。方以智后来发展了这一思想,建立了火一气一元的唯
物主义宇宙观。李时珍对朱震亨的“五行尊火”思想加以全面介绍,特别推
崇朱氏发展《内经》而建立的“君火、相火”论。李时珍引述朱氏观点说: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
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年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
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者,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自生。
——校点本第一册,第416 页
李时珍之所以推崇朱丹溪的这些观点,着眼于它发展了医学、哲学上的
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天人恒动观。把生命看作是一个永恒运动过程。“天主生物,故
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宇宙万物永恒运动的观点,是科学的真理。
把医学研究建立在恒动观的基础上,排除了形而上学对医学的影响。
第二,君火主静,相火主动的对立统一观。“凡动皆属火”,“动者,
皆相火之为”。说明动必以静为基础。动与静的统一,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对
立统一属性。事物的运动无须外界力量的推动,靠的是内部动力。这对生理、
医理的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观点,同形而上学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李时珍坚持这一正确思想研究医药,作出了独到的贡献。李时珍用君火
相火对立统一的基本原则,阐述了正治、从治的原理。写道:
火者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显仁藏用,神妙无穷,火之用其至矣哉。愚尝绎
而思之,五行皆一,惟火有二。二者,阴火、阳火也,其纲凡三,其目凡十有二。所谓三者,
天火也,地火也,人火也。所谓十有二者,天之火四,地之火五,人之火三也。合而言之,
阳火六,阴火亦六,共十二焉。
——校点本第一册,第415 页
李时珍分析天、地、人三火的阴阳之别,目的正是引导人们”善反于身”,
从中理会人体内部君火、相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