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第48章


战时贸易委员会制定对外贸易计划,接受订单分配给国内企业,出口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完成;
铁路委员会操控国家铁路体系,制定运输计划,客运为货运让路,货运优先满足军工品运输;
国家战争劳工局接管了自由工会,呼吁工人组织战争期间不罢工、不抗议、不游行,全心全意搞好资本主义建设;
联邦和州政府直接接管通讯体系,包括电话和电报,联邦机构经议会授权监控可疑电话和电报;
粮食管理委员会,……
食糖管理局,……
……
这些委员会压根不是国家机构,也不公开招考公务员,工作人员清一色是工业巨头,每年只在联邦政府拿1美元工资,号称“一年拿一美元的人物”。实际上,委员会更类似于一个大佬委员会,几乎垄断了美国所有的重要物资供应,如果企业违反规定,基本上就等于断绝了原材料和市场。
鉴于此,全国企业只能对委员会俯首听命;
鉴于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才是计划经济肇始。
美国政坛历来是各种势力的角斗场,任何涉及利益的法令都要经过各方博弈,一个金本位还要辩论几十年。但是,面对外敌,美利坚民族没有在国会进行过多的争吵,而是把集中资源的权力让渡给联邦政府,美国工会甚至表态,战争期间不组织罢工、支持战争。
正是一战期间联邦对经济的管理才激发了后来的罗斯福新政,人们才开始对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感兴趣。
没有当权者认可,就是凯恩斯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他的理论也永远不可能在美国刚建国的时候被采纳。
所以,我们很久以前把经济学称为“政治经济学”,很有道理;所以,只有符合强者利益的经济理论才是所谓“主流经济学”;所以,经济学将永远是强势权力的语言。
金融三国志
镑、美元甚至法郎都想作为世界货币,那是绝对会出事情的。
有人信任美元、有人信任英镑,无论信任什么,本质都是想捞一把(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
从此,世界变得一团糟。
战争结束,悲剧未谢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并不是欧洲损失了多财富,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性质,战后这个世界再也不能建立一种可以长期维持的国际关系体系。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
Was!
1919年英国批发物价指数是1913年的242。4%,1920年达到295。3%,英镑购买力不足战前三分之一;战争结束时,英国黄金储备仅剩余1。17亿英镑(约为6亿美元)。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
ing!
一战期间,美国物价增幅始终控制在5%左右,国民收入较之战前增加一倍,黄金储备占全球44%;出口产品也从英国工业原材料扩大到钢铁、汽车、造船、冶金等与竣工相关的产业,1916年美国出口额达到43亿美元,贸易顺差20亿美元,增加了接近4倍。
曾经,英镑是世界上最硬的硬通货,伦敦银行系统也是全球资金运转中心;现在,美国是全世界的债主。
世界货币体系,美元已不再仅仅是问鼎之势。
不过,英国还没有匍匐在新秀脚下:英国仍旧掌控着国际贸易,支付惯性的作用,30%以上的国际贸易结算仍旧用英镑。
黑社会,老大只能有一个。平时,不是老大的人,连想当老大都不行;否则,就是“窥探神器、勘图大位、图谋不轨”!
不让想,不代表不能想,更不代表不能当。
1919年3月,英镑汇率下跌78。2%,正式放弃金本位;法国、意大利相继表示正式脱离金本位,法郎、里拉调低汇率;整个世界,只有美国能维持金本位。
孰胜孰败,早就一目了然。
问题是,英法不能放弃金本位,否则各国汇率将无从谈起。
1922年,国际联盟在热那亚召开国际金融会议,要求与会国实行以金本位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只有大额支票才能提取黄金。为支持这个体系,英国、美国向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贷款,使这些国家有能力改组货币体系。
1925、1928年英、法先后宣布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度(只有到达一定数量才可以实用英镑兑换黄金)。
这仍旧是一个有着严重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个问题:英镑作为最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却只有9%的世界黄金储备,世界黄金储备的一半被美国控制,根本无力维持金本位。
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纽约成为第二个世界级金融中心,各国之间也必须清算往来资金,而伦敦和纽约之间的利息往往不一致,资金清算很难执行。
第三个问题是:协约国偿还美国战债的前提是德国赔款,而德国赔款又来自于美国贷款,美国无疑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欧洲经济,而英镑却是世界货币。
一个黑帮,如果有一个超强的猛人,猛人必定可以统袖群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受气也好,颐指气使也罢,大家都会比较听话,因为,还要靠他混饭吃。
一个黑帮,如果有两个超级猛人,事情就比较麻烦了。小弟们靠谁都行,没必要听一个的,反正就是冒犯了老大还有另一个老大收留,怕你作甚?
英镑、美元甚至法郎都想作为世界货币,那是绝对会出事情的。
有人信任美元、有人信任英镑,无论信任什么,本质都是想捞一把(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
从此,世界变得一团糟。
1925~1929这4年间,26个西方国家汇率变动了106次,只有26次方向相同,却有73次方向相反(另外,微小变动7次)。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在一年内要重新定价十几次。大家一旦开始乱来,就完全变为一种以邻为壑的汇率制度,怎么对我有利,我就怎么来。
1928年,欧洲各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英国批发物价指数140、法国126、德国140、西班牙144、瑞典148、荷兰149,……。
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是不靠谱的、国际贸易是以邻为壑的、世界经济是混乱和萎缩的,这样下去乱子会更大的。
全世界人民都在想,咱这生意还做不做了?
英国不想这样,美国不想这样,法国不想这样,全世界人民都不想这样……
第一届G10金融峰会
呼吁=忽悠。
罗斯福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为解决这个问题,1931年德国总理布鲁宁、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法国总理赖伐尔、美国总统胡佛等世界巨头通过各种渠道会晤或者磋商,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必须稳定世界货币,否则谁也甭想好受。
1932年,巨头们达成协议,希望国际联盟主持召开一次国际经济会议。
根据协议,会议地点在伦敦。
请注意会议地点,这点很重要。
当时,罗斯福刚刚就任,然后,就立即邀请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中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加拿大和墨西哥1O国首脑赴华盛顿,希望就经济问题达成“某种根本性的谅解”。
请注意,罗斯福的建议会晤地点设在美国本土,这点也很重要。
在哪里开会本来不是问题,但会议主场却折射出国家力量此消彼长,这一点如同足球:邀请你去异国旅游当然是好事,到别的国家踢球就不必了。
无论是英、法访美还是美国在伦敦参加会议,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到伦敦,美国客场作战,美国不想去;到美国,英国当然也不想去。
战后,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约有欧洲债券130多亿美元;德国则变为债务国;英、法均无力重整国际金融体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美国身上。
所以,就算英国再不想去,还是得去。
会晤期间罗斯福呼吁:取消战债利息,并重新核定本金,对即将到期的战债提出一些通融办法。最终,罗斯福与麦克唐纳、赫里欧一起呼吁“最终要重新建立国际汇兑中的平衡”、“恢复金融货币的稳定”、“我们想做的事之一,就是要使世界恢复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呼吁=忽悠。
罗斯福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缓解国内经济危机,“我们的国际贸易关系虽然非常重要,但在迫切性和必要性上必须从属于健全国民经济的任务。我一定要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但是国内的紧急状况是等不得贸易上的成就”。
美国意思很直白:大家得先让我强大。
英国:让您强大起来,别做梦了。
麦克唐纳率先在开幕词中提出:“必须在清除普遍经济恢复的任何障碍之前,首先刻不容缓地解决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