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第47章


细细判断,接着的反应是法国不只是亏了,而是亏大了。
第一次世界的大战持续4年,战场有3年摆在法国,德国本土却保留了工业体系;法国不可能毁灭整个德意志民族,义务教育催生的人力资源也就得以延续。
1923年,战后谈判重开,此一谈判非彼一谈判。
最重要的区别是美国重返谈判,委员会主席由法国人换为美国人(摩根财团芝加哥银行总经理道威斯)。
谈判主导权,到了美国手中。
1924年8月,协约国正式批准“道威斯计划”——一份非常离谱的“赔款”计划。
表面上,“道威斯计划”仍旧督促德国尽力归还战争赔款;实际上,“道威斯计划”在扶住德国走出危机,对抗欧洲大陆骄横的法国。
“道威斯计划”的理论很充分,为保证德国有能力赔款,必须振兴德国国内经济。“道威斯计划”规定,英、美每年为德国提供8亿金马克贷款,暂时不再讨论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设立德国中央银行,在40年内发行纸钞,专职管理赔款;德国可以在欧洲、美国市场同时发债融资,法国必须带头购买这笔债券。
我第一次读这段历史时,觉得啼笑皆非:法国亏了,打赢了还得借钱给对手,目的是赔自己钱(才怪)。
法国,冤大头。
细细判断,接着的反应是法国不只是亏了,而是亏大了。
第一次世界的大战持续4年,战场有3年摆在法国,德国本土却保留了工业体系;法国不可能毁灭整个德意志民族,义务教育催生的人力资源也就得以延续。
这样一个资源、生产格局,法国银行业却在8亿贷款引领下纷纷向德国贷款,因为,这可比国内工商业信贷省事多了。
1924~1929年,德国从英美获得326亿金马克,其中108亿属于长期贷款。同一时期,德国却仅支付了110亿金马克赔款。
正反一算,流入德国的资金不但没因贷款减少,还赚了。
1925年,德国工业产值重新超过英国,高出法国一倍以上;
1926年,德国对外贸易额超过战前水平;
1928年,签署《非约公约》,开始重新参与欧洲军事事务。
……
事情还没有完结,法国依然在吵着它的赔款,德国依旧是赖账不还。
1928年,按“道威斯计划”德国应该偿付25亿金马克,德国却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支付,同时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核定赔款总额和年限,力图一揽子解决赔款问题。
还是老样子,英、美表示支持,法国表示反对。
反对无效。
国际政治舞台,只是强者的舞台,你看到的、历史记录的、我们这个时代将被记录的,永远只有强者。
在这卷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不但很想,而且也确实非常、非常努力地寻找过北非诸国金融史资料。
可惜……,肯尼亚和刚果金的故事,我可能永远不知道。
历史,唯强者居之。
新任赔款委员会主席、美国金融专家(是不是专家无所谓,是美国人就行)杨格主导下,赔款委员会提出了更加离谱的“杨格计划”,并于1930年在海牙国际会议通过。
杨格计划进一步削弱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制约,最主要有两条:第一,核定了债务总额和期限,债务总额从1320亿减少为1139亿元,分59年还清,在任何条件下德国都需要每年支付定额的三分之一(言下之意,德国债务总额可以赖到400亿金马克);第二,取消对德国财政的国际监督;撤销赔款委员会。
接下来,天助德意志!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暴跌引发了全球第一次大危机,杨格计划被完全打乱。当时,全球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无暇分身,德国也确实无力付款。况且,美国总统胡佛认为,欧洲需要一个强盛的德国制约新兴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战债直接关系欧洲政治稳定,赔款必须重新核定。
1931年5月5日,胡佛总统发表《延债宣言》,宣布当年7月起,延迟支付一切政府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本息;7月23日,伦敦国际会议一致通过各国债务延期一年的决定。
这些事件,导致一个非常恶劣的结果:1932年1月,德国公开宣布今后将无力也不会再支付赔款。此时,距离希特勒登上政治舞台已经不足一年。
既然大笔赔款拿不到了,那就有多少算多少吧。
1932年6月7日,协约国各方批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支付30亿金马克了解所有赔偿事宜。
一战债务,最终成了一笔糊涂账。
德国战争赔款,英法、英美、美法、美德之间连横合纵,几乎汇合了20世纪20年代西欧强国所有的恩怨。最终,德国虽败犹胜,摆脱了《凡尔赛和约》。但是,名义战债压迫下民族复仇情绪在水下疯长,给世界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自此,世界不再安宁。
英美才是计划经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并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计划经济。看清楚,我是说“计划经济”出现在以自由经济著称的英美,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第一次世界大战共卷入了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时间更是长达4年3个月;各国累计支出军费2080亿美元,是战前英、德、法三个国家国民财富的总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并不是谁战胜了谁,而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计划经济。看清楚,我是说“计划经济”出现在以自由经济著称的英美,不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1914年开战前夕,英国每天军费已高达200万英镑;1916年,居然高达每天600万英镑。
自由经济体,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如此巨大的战争经费。为获得资源、维持战争,行政管理开始渗入英国各个经济领域,英国政府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控制。
“国家掌握了重要的原料分配,并且大量收购食糖、小麦、肉类及羊毛,国家征用了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直接经营250家军工企业;限定物价、冻结租金、固定工资、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停止金本位,全体国民和财产都在国家掌握中”。
但是,英国没能依靠计划治愈战争沉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75万士兵阵亡,200万士兵终身残疾,工资也较之1900年下降30%以上。
恶劣的劳动环境、微薄的工资、战争的阴影……,英国工人就像堕入地狱。这些事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代表工人利益(名义上)的工党彻底与自由党决裂。1918年,参加罢工的人数已达600万人次,罢工者提出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工人接管工业部门。
自由党的对策是,对抗。
一群工人还能翻天?
1917年8月1日,英国联合政府将工党领导人汉德森拒之门外,让他在会议室门口站了一个多小时。工党开始意识到,仅有罢工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政治纲领,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才能保证所谓“代表”工人利益。
1918年大选,工党提出360名候选人,赢得142个下院席位,自此,工党取代自由党成为至今左右政坛的两大政党之一。
自由党提倡的自由经济不再熠熠生辉,“战争破坏了维多利亚时代自由主义准则,个人自由、贸易自由和世界道德观念开始被赢得战争所需要的‘组织、权力、欺诈和沙文主义’”。
内阁被战时委员会替代,委员会甚至不考虑职位高低和党派平衡,完全以委员办事能力做标准,要求委员“必须有远见性,有想象力和主动性,必须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委员会不是内阁,却以内阁的名义协调各部门、发布命令,而且不经议会辩论,政策直接渗入国民经济运行。
以上种种,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谁能弄来钱,谁就当官。
英国人认为“自从克伦威尔以来,不列颠的领导者第一次享有这样大的权力”。尽管英国人也不情愿,但是,这是应对战时危机的唯一有效方式。
好歹英国战时委员会还以内阁名义发出命令,师出还有名;更离谱的,是美国。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
1917年8月,国会通过《利弗法》,授予总统广泛的管制权力,威尔逊总统立刻成立战时工业管理局,直接对总统负责,而且没经过立法。这在美国历史不仅空前,迄今为止仍然绝后。
燃料委员会管理全国煤炭、石油供应生产,严格控制能源流向(确保能源流向军工企业),著名的美国夏令时就是这个委员会为节约能源发明的;
战时贸易委员会制定对外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