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部金融史》第39章


本来就没有上帝,法庭怎么能如此判决。
是不是有上帝,实在是个很艰深的问题。
是不是有上帝,无论是法庭还是课堂,显然,说了都不算。
法庭判决家长胜诉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能证明上帝并不存在。可以在课堂上传授科学知识,当然也可以再课堂上宣讲福音。
英美乃至香港电视剧里,法庭要求证人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当然,按照我们的理解可以一边宣誓,一边撒谎。对基督信徒来说,面对《圣经》撒谎是不可以的,如同让中国人刨掉自己的祖坟。
靠武功,只能杀人越货,没有技术含量。
没有制度保证的经济武功,会在竞争中败北。
没有文明保证的制度武功,同样会不知所踪。
清末,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慨叹西人求勇。在这位前辈看来,似乎是西人的制度为西人求勇做了保证。然而,即使清末建立了这些制度又能如何,在人人都向往权力的文化体系下,任何制度都会被改造为这种文明的自身适应品。
既如此,纸面上的制度又如何能抵一国?如果国人从心底里就不尊重制度,即使制度再完备,又有什么意义?
第8章 黄金世界(美国崛起)
引言
黄金在非著名金融学家牛顿的手中变为货币,自此,英镑成为第一代世界货币。黄金本应为币,但是,在美国黄金成为货币却颇费周折,就为这事差点把美国财政部搞破产,同时搞了一个美联储出来。美联储,一个商业银行供养的孙子,却成为自己股东的爷爷。这个时代,美国成为托拉斯的世界——城市之羞。
是什么原因使得白银退出西方货币舞台?
美国人民如何能击溃摩根、洛克菲勒这样富可敌国的家族?
货币是金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本位条件下可以靠黄金多寡自动调节国际汇率,永远不会存在汇率失衡。比如,您要是进口过多,国内黄金就会减少,货币含金量下降,汇率就会贬值,外贸趋于均衡。反之,也成立。
以上理论,正确,条件:仅对弱者。
黄金白银曾经都是货币:金银天生非货币,货币天生是金银。
18世纪20年代之后,由于某人不懈努力,白银终于变为非主流,黄金成为货币世界永恒的主题。
某人,叫做艾萨克·牛顿,而且,与你认知的牛顿是同一个人。
牛顿,是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是经典力学、微积分的奠基人。对物理和数学来说,牛顿是奠基人;对牛顿来说,物理和数学只是业余爱好。牛顿的本职工作,只是英国王室造币大臣。在这个职位上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那是相当兢兢业业。
牛顿当政之前“造币大臣”只是一个闲职,没有任何实权。各家银行自己发行银行券,自行铸造铸币,日子过的那是相当滋润,关造币大臣何事。
黄金为币,始于牛顿。
18世纪初,金银同为英国货币,但牛顿发现黄金越来越多,白银越来越少。因为,黄金在欧洲大陆购买力低于英国,白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
也就是说,在英国本土金贱银贵,在海外金贵银贱。
牛顿不但掏空了国库的白银家底,而且收购英国居民银器,就是为了增加白银铸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出约700万英镑白银,依然不能扭转金贱银贵的局面,新铸的银币也在流通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牛顿很伤心,伤心之后就明白了:既然黄金在本土便宜,无论铸多少银币都会被人藏起来,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
明白了之后,牛顿就开始动歪脑筋。
既然白银是良币,那么就只用劣币:黄金。
1717年牛顿规定,只有黄金才是货币,纯度为90%的黄金每金衡盎司加之英镑17先令又10便士。牛顿大概也没有想到,他规定的这个挂钩比例一直持续到1931年,几乎与他的经典力学同时崩溃。
这是馊主意,因为,只有在英国诸岛才金贱银贵,人们可以不断从海外弄来白银兑换黄金。这样,可以赚很多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长此以往,牛顿这个造币大臣干脆不要干了!
为了恐吓“勇夫”,牛顿不知砍了多少人的脑袋,把胆敢以身试法的人送上断头台,有时牛顿甚至亲自监斩。有人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苹果砸到自己头上,在我看来,却是因为观刑台上看到头颅落才有感而发。
英格兰银行、剑刃银行等机构为获取王室债务代理权,严格执行了牛顿的命令,英国实际上已经确立了金本位。
1809年,英国下院通过《锭金报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大卫·李嘉图,《报告》强调英格兰银行要保证黄金兑换,并规定了英格兰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兑换义务。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法案,黄金第一次成为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
19世纪中期,尽管美国已经初露峥嵘,但西方第一经济强国仍旧是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天辟地的大创新,自此人类摆脱了自然生存状态,不再以体力对抗自然。恩格斯对1850~1870年英国经济的评价是“所有过去应用蒸汽机和机器获得的惊人成果和这廿年的巨大产量比起来、和输出输入的巨大数字和积聚的财富来说,都微不足道了”。
恩格斯的话还有一个含义:全世界都要从英国购买制成品,也要向英国输入原材料。
那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作为创新的缔造者,英国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全球的市场都是它的,因为只有它能用机器来创造……
一个国家要称霸武林,产业优势和货币可以比作武侠小说里的招式和内功:产业是内功,货币只是招式。
有了内功,招式旦夕可得。金融必须配合产业,而不是决定产业。
你可以不承认高端产业国优势货币,但不得不承认它缔造的产业链。世界都是人家的,何况货币?
只有服从这个产业链才能创造更多财富,才能享受到世界最先进的文明。接受它的货币、遵守人家的法则,实在是没有法子的事情。
何况,法国发生大革命之后,欧洲大陆从来就没消停过,从大革命到波旁王朝复辟,再到拿破仑,法国一直在折腾。为了避险,大陆富豪习惯于把钱存到英格兰,也就是兑换为代表黄金的英镑。
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获得巨额黄金赔款,于1871年确立金本位;
18世纪中期,欧洲发现大量银矿,银价猛跌;法国、挪威、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先后在18世纪70年代实行金本位(公认的世界金本位体系形成于1880年)。
自此,英镑成为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黄金主宰了货币的世界。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金本位条件下可以靠黄金多寡自动调节国际汇率,永远不会存在汇率失衡。比如,您要是进口过多,国内黄金就会减少,货币含金量下降,汇率就会贬值,外贸趋于均衡。反之,也成立。
以上理论,正确,条件:仅对弱者。对金本位体系缔造者——英国,上述理论纯属虚构。
整个国际金本位体系,确实是一个黄金自动调节机制,而在这个体系的中心人为控制痕迹却颇为明晰,这在国际货币体系堪称奇观。
恩格斯曾经提到,英国是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又是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对国际贸易来说,进口制成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而原材料是可以替代的。落实到汇率上,原材料远比制成品敏感:甲方可以换人,乙方没有选择,必须进口。
这个优势,使英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游刃有余,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中国武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此时的英国,没有管理汇率,汇率随心而动。
18世纪后期,英格兰银行黄金储备仅占银行券的2~3%,最多不超过5万英镑,很多时候甚至不足1万英镑,从绝对数字来看英镑根本就岌岌可危。
但是,英国总是操纵利率,从容应对任何一个个人、集团甚至国家挤兑。
伦敦作为第一代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在票据交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英国可以在银行市场借入巨款,又在贴现方面借出巨款,一入一出足以熨平汇率波动。一旦市面黄金流通收紧,英格兰银行就放手贴现,凭空创造英镑;同时,同信贷市场左右黄金流入伦敦。
当时,报纸这样评价英格兰银行的政策“7%的利息足以吸引北美的黄金”,凭着伦敦信贷市场,英国金本位楞是撑过了进一个世纪。
尽管金本位也是一种强者逻辑,在当时国际贸易体系下,正是这种金本位体系使得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