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宫烟云》第139章


语言仍是低沉而平冷,但足以震人心魄。杨广心头泛起钦佩之意,面上却不为所动,反问一句:“杨俊,心中有佛在何处不能修行呢?为什么一定要出家?你应该知道陛下最近正在为你物色王妃。”
杨俊黯然地低下头,昔日里他脸上的阳光与明媚,此刻再不见半分。他觉得有些冷,不禁合了合外衣,低沉地说:“我知道……我跟父亲说过自己想出家的事,他不同意,还训斥了我。二哥,我对成亲没有兴趣,我真的是一心向佛,不是看破红尘才要遁入空门,我打心里觉得出家受戒才是我向往的生活。”他又抬起眼深深凝视着杨广,咬着颜色浅淡的薄唇,几番隐忍,终是满怀愁绪地质问道:“陛下若真心向佛,该为我高兴才对,为什么要逼我成亲?”
“三弟,我看你这裘衣里子有些单薄啊,我新得了一件红狐皮做里衬、白狐尾做领的披风,比你这个暖和,这离我宫里近,你去我那换了再回去。”杨广依然温润,发自真心地关怀道。心里纵然不悦却也不露咄咄之态,他沉如静水般透彻,一边引不再说话的杨俊往他的住处去,一边向弟弟缓缓道来:“杨俊啊,方才你怎么可以那样说陛下,不要任性了,你不是普通人,你是陛下的儿子,你是秦王!”
“秦王——”杨俊心里一痛,骤然停下脚步,环视了下这层层叠叠的宫墙深院,再轻仰起头望向苍远辽阔的蓝天,只道是天涯路远,不禁感慨道:“佛祖释迦牟尼还曾是太子呢,终也是出家成佛了!”
“你连作为皇子的这点不如意都忍受不了,还说要受什么具足戒?”杨广神色端肃,一时间,二人陷入了无声的沉默。杨俊长嘘一声,默然半晌后转过身托词离去,他整个人颤颤巍巍的,厚厚的裘衣裹住了他孤独的身影,只见茫茫一片苍白。
杨广疾走两步,蹙眉凝视着前人,幽幽地高声道:“释迦牟尼当年放弃太子的身份去苦行,也是多年未果,只有当他意识到那些刻意的受戒没有意义的时候,他才涅槃成佛的。三弟,我还是那句话,若真心向佛那些形式都不重要,贪、嗔、痴乃佛家三毒、恶之根源,你如此执念于出家,未尝不是贪嗔痴的一种。”
杨俊停下脚步听完哥哥的话,失落地摇着头,清淡的面上带着抹不去的哀意:“你不懂我,你们都不懂我……”而后他便愤然离去,杨广的耳中一直回荡着他最后的话。
第五十二章 除服() 
远在南方的梁主萧岿得知自家女儿顺利诞下男婴,心情激动不已,亲率数百人奔赴大兴,看望自己的外孙。萧岿此次出行声势浩大,杨坚一方也做足礼数,率领百官为其举行了庄重热烈的迎接仪式,双方见面后十分欣喜投契,萧岿逗留了一个多月才启程归国。
梁主走后,天气逐渐见暖,转眼又到了万物复苏的时节。开皇四年的春天,东西突厥的内战已处于白热化阶段,东、突厥沙钵略可汗一方明显处于劣势。面对如此情况,契丹、高句丽、吐谷浑以及突厥部分部众纷纷遣使来向大隋皇帝乞降求和,杨坚喜悦不已,于大兴殿大摆筵席招待各国使者。与此同时,在讨伐突厥中表现突出的虞庆则由内史监、吏部尚书升迁为尚书右仆射,定策有功的杨素也被加封为御史大夫,更受杨坚重用。
大隋王朝暂时摆脱了战争的牵制,在这样的太平年间,帝国的天子杨坚决定将他治国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六月已至,关中的酷夏闷热无风,炎炎烈日当头,勤勉的皇帝杨坚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午膳后也不休息,召来高颎、苏威、杨素三人于顺阳阁讨论近期朝政。

如今这阁中没有一丝繁饰,朴素却也不失典雅,君臣四人私下议事倒也随性,大家围着桌案跻坐在地,毫无拘束之意。皇帝的面上带着一丝凝重,在臣子面前他素来就是这般不苟言笑的模样,只是今日他看起来更显疲惫,此刻正左手抱胸右手拖颐,幽幽道:“这关中地区去年春夏就一直大旱,今年也久未降雨,看样子又得旱灾了,等到秋天粮食歉收,可是个大问题,得尽早想好应对之策啊!”
高颎看着神色严肃的杨坚,态度恭敬而又语调平平地说道:“回禀陛下,先前已令山东地区做好部署,朝廷准备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十三州募丁运粮至关中,只不过眼下在运输问题上还有一些困难。”他见杨坚仍是沉着脸色、紧皱眉头,便也不拖沓,忙加快语速继续道:“运送粮食的全路线是由洛阳至京城,此段漕运中有两个路段比较艰险。首先是洛阳至陕州路段,黄河穿行于山脉之间,两大石岛耸立河中,将黄河分为三股,水流激荡于千仞峭壁之中,暗礁遍布、水声如雷,漕船难以通过,只得改为陆运。其次是潼关至京城路段,这段漕运所利用的渭水属地堑式构造,山高坡陡、支流湍急,大量泥沙常年被雨水冲刷而淤积在渭水河床,已造成流浅沙深,舟楫难通,目前还在疏浚。”
杨坚略带着几丝皱纹的眼角耷拉着垂了下去,思索了片刻后,才反问一句:“疏浚?能解决问题吗?”
高颎不禁沉默了,想启唇再言却欲言又止,把想要说的话生生忍了下去,只是默默地摇着头,表现出对眼下情况很不乐观的样子。杨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又环视了下其余二人,他左手的食指有意无意地在案几上点着节奏,呆了半晌后突然抖擞起精神,振奋道:“朕觉得不如开凿一条人工水渠如何?”
此话一出,在场三位国之重臣皆是小感惊讶,始终紧绷着神经的苏威第一反应是瞪大了眼睛,但他又很快恢复了常态,与身边的高颎对视一眼,二人微笑着点了点头。冷傲的杨素则一直将注意力投在杨坚身上,倒也没有理会那二人的小动作。
此时,苏威见眼下无人说话,便打破沉默首先开口道:“我觉得陛下的提议完全可行,京城以北有足够宽阔的平原,臣认为此水渠可由咸阳作为端点,引渭水之水,于大兴城北、渭河南岸平原处与渭河平行开凿,至潼关不过三百余里,不出三月即可完工。”
杨坚虽是疲累,但大喜之下,连续拍了两下桌案,点头笑道:“如此甚好,那么这水渠的具体设计还是交给宇文恺吧,朕对他规划的大兴城可是十分满意,至于监工嘛,卿等有什么好的人选?”
被苏威占了上风,杨素不甘示弱,急于抢着出头,他想也不想,不假思索地高声应道:“臣推荐安平郡公苏孝慈和武山郡公郭衍。”
杨坚先是“嗯”了一声,微微琢磨一下,才点头许可:“可以,就这两个人吧!此事解决了,朕便轻松多了!”话音刚落,突然又想起一事,于是正色道:“对了,这突厥忙于内战无暇侵扰我们,但我看还是得有个防备,以防万一。先前英国公宇文忻曾主动向朕请缨,朕觉得他也算有勇有谋,想当初与尉迟迥决战之时还多亏了他的计谋,就让他去防备突厥吧,卿等可有意见?”
听了这番话,高颎不禁有些顾虑,踌躇二三后,小心翼翼道:“臣觉得不妥,想当初这英国公可是被尉迟迥招降的三人之一,陛下派臣去做监军才令其不敢有异动。臣觉得此人心怀异志,不可委以重兵。”
杨坚点点头,轻描淡写地摆了摆手,道:“昭玄所言有理,那就作罢吧!”话音刚落,一名内侍前来通报:“郢国公王谊请求面圣。”杨坚揉着太阳穴,似乎有些不耐烦的样子,深深吸了口气,才令其进来。
这王谊身体一向不好,年纪未算老迈,但如今头发早已半白,容颜也更显苍老。只见那人缓缓走进屋子,面上始终挂着一种趾高气昂的姿态,同样是我行我素、心高气傲的杨素对此很是不屑一顾。
王谊与杨素早有隔阂,察觉到杨素在看自己,嗤之以鼻地低哼了一声,他一路走着又瞟了一下左右的高颎和苏威,更是一脸鄙夷,完全不将他们放在眼中,只顾大步向前,直接向杨坚行了大礼:“臣给陛下请安。”
杨坚实在是累了,有些不耐烦地道:“郢公太客气了,你我好歹是亲家一场,不必行此大礼,快起来吧,有什么事过来坐下再说。”
王谊略有些吃力地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衫,昂首挺胸站在原地,语气低沉地道:“臣蒙圣恩得以与陛下结为亲家,可惜犬子无福,还连累公主守寡。兰陵公主毕竟年幼,臣此次前来是希望陛下令公主除服,不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