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第46章


康摹U嬗卸σ部梢砸荒钭ň煌磷诘囊恍牟宦遥茏谧ㄒ昏ょ斓男薹ǎ皇顾枷肽钅钋鳎纬⒉皇怯纱巳胧帧?br /> 真的智慧透了,色身生理的困扰也克服了。佛法重在慧解脱。见地透了,真的修持也到家了。现在让我们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能观的就是自在。坐在这里,灵灵明明。能观内观外,应付一切,以能观的观所观,就是初观自在。向上他就升华,向下他就下堕。成凡夫的,成菩萨的,就是它。向外驰求,好像离开你了。达摩说:“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待人接物时,稍稍管带他一下,他就在这里,这就是“行”。久而久之,就是“行深”。“照”较“观”轻松一些了。“忙中做事要从容”――摆下来,静个两三分钟,这就是“敬”。闭关是要你在静中体会出它来,出关以后还要在动乱之中历炼。一片慈和安祥。“照”字,心境朗然,佛法不在枝末上去下功夫,下乘的方术,便等而下之了,所谓“做人容易炼心难”,气脉归元以后,此身与天地合一,法身无量,如月在中天。《华严经》云:法身清净,遍一切处。”无所在,无所不在。不要起心动念,另外造一个“观”的境界。
色不异空(凡夫境界),万事纷纭。这就是空,何以故?你把握不住啊!
空不异色(声闻境界)不要守空,或抓住清净。
色即是空(缘觉境界)。
空即是色(菩萨境界)。
般若之体――相空,是诸法空相――空一切外相,把空也要空掉。一切相空了以后,般若之体自然现前。这个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相空了,就是不染污,不执着,六根还是六根,六尘还是六尘。一般人误以为见空相就是究竟,见了空相以后,还要入世,随缘度人,得体以后还要起用,所谓出世入世毫无挂碍,生死,涅槃,成佛与否都无挂碍,无修无证,不被生死所缚。自然无挂碍,无挂碍即无恐怖。
空并不是没有东西,明心见性,确有其事,所以经说“真实不虚”。
把般若明白了以后,才能开释《华严》。《华严》为唯识要典,本经讲十方法界只有一位毗卢遮那佛,一切诸佛均系此佛之化身,乃法身本体佛也。一切菩萨罗汉众生都是他的化身,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释迦佛初成道时所说,乃向诸天所说,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得解。一切众生的语言都是此佛的语言,一切声音都是佛说法故。本经与其他各经不同。他经从身心(小我)修起,而后与法界合一。本经从宇宙说起,从法界起修而与身心合一。本经包括印度数千年学术思想。“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场面之伟大,文字之美妙,太壮观了。但是众生心量狭隘,接受不下来,其实众生真的心量确是那么大。一般人以为表法而已,确实真是那样,因心量太窄故不知。杜顺和尚、李长者,均是弘扬本经大德,成立华严宗。学禅的人到达一念清净时,即与毗卢佛法性之光明相触,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过只是此一大身的一小部分。打破空间的错觉,一切声音,都是你的声音,一切色相都是你的色相,不过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被习气妄想所障,不敢认此广大无边的法身为我身乎!上下五千年,只是一弹指耳,纵横十万里,又有什么隔碍呢?
妙焰海天王颂佛偈曰:“佛身普遍诸大会(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充满法界无穷尽(一切众生法身皆如此),寂灭无性不可取(一念清净)(不执著),为救世间而出现(一切圣贤),如来法王出世间,能然照世妙法灯(说法如云如雨),境界无边亦无尽,此自在名之所证(观自在)。佛不思议离分别(坦然而住),了相十方无所有(空间观念破掉),为世广开清净道,如是净眼能观见(非肉眼乃清净眼也)。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心量要尽量扩大,一念清净,就是华严观。
(晚上八点十分坐末枝香)
现在我给你们显一下华严境界看一下,但并不是耍把戏。修行人一般都在身上搞,很难超脱。现在我告诉你们一个超出身体的方法,把心念从顶轮抛出虚空,上升到无边际的高空,同时下降到无边际的下方,旁边前后左右也是无边无际,把身体的观念空掉。就是这样坐下去,身体的痛苦,知是知道,可是不去管他,痛苦自然减轻,久之可以得定。这时虚空即是我身,我身与虚空无二。我们这个身体不过无尽虚空中一个微尘。要离开这个身体去修,可是也要借着这个身体来证。这样修久了,心量自然逐渐扩大,慢慢就可以与诸佛相接了。
第三天………习禅录影
第三天――农历正月初四
全部佛法,就是讲的这个“觉”字,禅宗谓之明心见性。也就是宇宙全体寂然不动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净土,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士。念佛一心不乱,可以在临终时往生西方,在那里听经修行,花开见佛,见你真心自性之佛。末法时代《楞严经》先失传,净土密宗大行。出家以后,欲证菩提,赶紧多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多看古德语录,走禅的路,有所证悟,再弘净土、华严。佛在菩提树下,发大愿说:“不证菩提,不起此坐。”到第七天抬头见到明星(二十几的残月)悟道,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即拟入涅槃,天人跪请住世,曰:“止!止!我法妙难思。”于是先讲《华严》,次讲小乘法,末讲大乘法。
执著恶法固是妄想,执著善法亦是妄想。永嘉云:“不见一法名如来(妄想随他来往,不着空与定),方得名为观自在”。妄念不执著,妄念亦不能留,美妙境界亦不能留,只有灵明之性要找出来。释迦诞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什么我?参!
“ 长伸两脚眠一寤,醒来天地还依旧。”睡眠是一个小生死,要向这一方面参一参。有一问题,不能解决,就要参。参一个话头:“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参出了答案,我们互相研究研究,更要发大愿,度众生,解决众生生老病死之苦。还要多培养功德。
念佛要像我昨天一样,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出声念,力气衰了的时候,就默念,心念。一面念一面参,念到念佛的声音念不出来了,三际托空,豁然一悟,就能有成就。平时不认清这个境界,到临终时,心念也提不起来了,悔之晚矣。如此情形,我生平接触过的学佛人多矣,真可慨叹。
()
上智中根下愚,均可修此法,“修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此李文和偈也。出家人修慧易,修福难。娑婆世界,众生煎熬,修行最易成就。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多培法缘,广结善缘,出家人修福单靠禅定是不够的。
观世音菩萨以观声音而悟道,其实,一切树林鸣鸟流水,音声都在给你说法。如何可以听到呢?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可以听到。不要依身,不要依心,不依亦不依。把心放开,就可以听到,(师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数百声曰:)文殊菩萨大智成就。欲得智慧成就,须多念文殊菩萨,求其加庇,西藏密宗大威德金刚即此菩萨。虚老和尚三步一头,拜文殊菩萨上五台山朝圣,是很有道理的。(师继念“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数十声曰:)祈求文殊菩萨加庇,使你们诸位身心清净,早得大智慧成就。
《金刚经》也是讲大智慧成就,本经的精华即是“善护念”三字。须菩提问:“应云何住?”即如何安此心也。“云何降伏其心?”佛答:“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住是什么?《华严经》说:“初发心,即成正觉。”一般行者就是初发心那一下把握不住,所以禅宗祖师说:“当下即是。”按心理学上说有正常的心理,变态的心理。真正正常的标准是什么?“正常”应是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心理,“睡起浑疑身不觉,一竿晓日半床风。”坦然而住,说不知道都知道,说知道都不清楚,慵慵然,一念不生,清清明明的境界也,心里平静,不思善不思恶的本来面目也。现代心理学突飞猛进,对这点还应该要仔细研究。
(四点整)
我们现在参一个话头,《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个话头可以商量,“法”指法性之法,尽管去想。《法华经》又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