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27章


拿埽捕ㄎ鞑卣帧G逭汕沧げ卮蟪际加诖恕?br />
乾隆十五年(1750年)平定珠尔墨特叛乱之后,乾隆曾命令四川总督策楞拟定西藏善后章程,对西藏行政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大大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但也有一定缺陷、不够完善。最主要的就是清朝自乾隆十五年改革以来,派去的驻藏大臣品质和能力都很低,他们很少努力去和摄政抗衡。在廓尔喀战争爆发之前,清政府已经收复了台湾,驱逐了沙俄在东北的骚扰势力,绥服了内、外蒙古,平定了准噶尔。这样,其注意力必然要集中到西藏地区的长治久安。通过驱逐廓尔喀入侵的战争,清朝政府在西藏的威信更加提高。同时,这次反侵略战争也使清政府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乾隆帝决定对西藏事务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整顿,把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以法律形式巩固下来。乾隆帝颁布谕旨说:“此系极好机会,皆赖上天所赐,福康安等当趁此将藏中积习湔除,一切事权,俱归驻藏大臣管理,俾经久无弊,永靖边隅,方为妥善”。这样,乾隆帝在廓尔喀战争结束后便立即利用战胜廓尔喀的军威和得到西藏人民感激的有利条件,命令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班禅等共同筹议西藏善后章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在福康安等人所上报的一百零二款善后章程的基础上加以归纳、简化,正式颁行了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有汉文本、藏文本两种,藏文本比汉文本略微详细,内容大体相同,个别之处稍有出入。从藏文本的语气、语体等方面来看,藏文本是西藏地方政府根据汉文本翻译后向各地人民宣布执行的文件(藏文中称为“雄译”)。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政治方面。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务。所有噶伦以下的官员以及活佛隶属于驻藏大臣,无论官职大小都须服从驻藏大臣的命令。除噶伦、代本必须呈请皇帝任命之外,其他官职遇有缺额时,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拣选,颁发满、汉、藏文执照。噶伦、代本以下人员和各个宗本须按规定逐级升迁,不得躐等越进,并且必须呈报驻藏大臣批准方可实施。
二、宗教方面。格鲁派创立初期,为了解决宗教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领袖继承问题,正式采用噶玛噶举派在13世纪中叶开始实行的活佛转世制度。活佛,藏语称作“朱比古”,蒙语称作“呼毕勒窠”,都是“转世者”或“化身”的意思。活佛即是佛祖在人世间的化身,基使命在于继承、传播和弘扬佛法,消除人间的不平和苦难,帮助众生脱离轮回之苦,从而达到美满幸福的理想境界。因此,每当达赖、班禅和其他活佛圆寂后,藏族人民都认为他们将“不迷本性,俱有呼比勒罕出,以衍其教”。在寻找新的呼比勒罕时,一般都由吹忠作法指定。然而,这种制度行之既久,不免产生一些流弊。一些封建农奴主贵族往往收买、拉笼吹忠,谋求指定其后代子孙为呼比勒罕,以图夺取政教大权,操纵整个政局。这样,活佛转世便几乎变成了一种变相的血缘世袭,加剧了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为了消除这一弊端、确保西藏社会的安定,清政府参酌吏、兵二部选官时抽签决定的办法,创立了金奔巴制度,又称金瓶掣鉴制度。规定:凡达赖、班禅以及前后藏、西宁等处大小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一经呈报出世,就应该将所寻找到的各灵童的姓名、出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签牌之上,先选派真正有学问的喇嘛在大召寺内诵经祈祷七日,届期再由驻藏大臣亲自监视掣鉴以定。即使寻到的灵童仅有一名,亦须将一个没有名字的签牌添放到瓶内共同掣签,假如抽出没有名字的签牌,那么已寻得的灵童便不能被认定,而须另外寻找。
三、边界防御方面。驻防西藏的绿营设有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职,兵额共计646名,分别驻守定日、江孜等处。驻藏大臣衙门及其他文武官员不得滥用兵丁供自己使用。藏军兵额为3000名,其中前后藏各驻藏军1000名,江孜、定日各驻藏军五百名。藏军设代本6名,每名代本统领500人;代本之下设如本、甲本、和定本,分别统领藏军250名、125名、25名。驻藏大臣每年按期巡视边界,检阅兵丁。
四、对外交涉方面。廓尔喀、布鲁巴克、哲孟雄等邻国写给达赖、班禅的通问布施书信,须报驻藏大臣译出查验,代为决定回书。噶伦以下官员不得对外私自发信。邻国商旅和朝圣者入藏,必须由边界营官查明人数,禀明驻藏大臣验放进口,事毕后查点人数,发给照票,再行遣回。
五、财政方面。西藏商上一切出纳,统归驻藏大臣核查,以防商卓特巴侵渔舞弊。
钦定西藏章程二十九条用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了驻藏大臣的职权以及西藏的军事、财政、对外交涉等制度,严密周详,有利地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稳定、发展,标志着清朝在西藏的统治达到了最高阶段。在钦定西藏章程颁布后,驻藏大臣和琳、松筠等精明强干的官员积极将章程付诸实施,西藏地方上层也恭谨从命。达赖喇嘛就曾表示:“嗣后惟有钦遵圣训,指认呼毕勒罕时,虔诚诵经,于大众前秉公拈定,庶使化身真确,宣扬正法,远近信心。”后来,驻藏大臣琦善妄加改动钦定西藏章程规定的军事、财政等制度,使驻藏大臣的权力遭到削弱,但是,直到清末,西藏地方许多政务仍然是按照钦定西藏章程的规定办事。
马戛尔尼来华
第272章 清朝(26)()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随着蒸汽机普遍应用于生产领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在海外寻求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政府积极推行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因此,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自然成为英国注意的目标。但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外贸港口只有广州一处,远远不能满足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地位,英国每年都要用大量金银来弥补对华贸易的逆差。为改变这一状况,扩大对华贸易,英国政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曾派使臣喀塞卡特前来中国,但未能到达即病死途中。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政府决定再派更高级别的使团前来中国,命富有外交经验的英国驻孟加拉总督马戛尔尼勋爵为全权特使,以向中国皇帝祝寿为名,率使团于是年八月初十从英国朴利茅斯起程,经大西洋、印度洋至中国南海,然后由浙江、山东沿海北上,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抵达天津大沽口。随行人员包括马戛尔尼好友、副使司当东,以及军事、技术人员等七百余人,并带有英王致乾隆帝信件和各种礼品,包括:天文望远镜、地理测绘仪、乐器、钟表、图册、车辆、武器,船只模型及各种丝织品,共价值13000余镑。
清廷对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十分重视,乾隆帝为此多次颁布谕旨,规定要以“丰俭适中,不卑不亢”为原则进行接待,并命令沿海各省,如遇英国使船过境、泊船,应派官员迎接犒劳。马戛尔尼一行到达大沽时,长芦盐政徵瑞专程前往大沽迎接,直隶总督梁肯堂也从保定来到天津负责接待。英国使团在天津稍事休息后即前往北京。到京后,留下部分技术人员在圆明园和大内安装所带仪器,其余人员随马戛尔尼到热河避暑山庄拜见乾隆帝。此时,双方在使团拜见乾隆帝时的礼节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执。已往,西方国家派使团到北京,也常就拜见皇帝的礼节与中国政府发生争执,甚至因此而陷入僵局,使访问失败。此次英国使团来访,清廷仍然妄自尊大,将其视为文明低下的“蛮夷之邦”,理应匍匐于自己脚下,坚持要求使团成员见乾隆时要行磕头礼。而当时已成为西方“海上霸主”的英国也极为骄横傲慢,目空四海,当然不肯在清朝皇帝面前磕头俯首,故拒绝了清政府的这一要求。使团到达热河,争论仍未结束。乾隆帝对此很不满意,甚至以“全减其供给”相威胁。最后,双方总算达成妥协:马戛尔尼等以觐见英王之礼谒见乾隆帝,以单膝下跪,但免去吻手动作。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