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565章


邸?br />
此时的世界,石油开采基本上就掌握在中华民国以及美国两个国家手上,其他国家如同波斯、阿富汗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是中华民国的殖民地。
欧洲缺乏石油,苏联在丢了高加索之后,巴库油田已经没了。
所以这是一个垄断世界石油的好机会,而掌控美国石油开采的则是洛克菲勒财团,洛克菲勒财团又是由罗斯柴尔德财团大量控股的。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于这个亚洲崛起的中国民族财团很有警惕性,但是却把警惕方向放在了金融掠夺以及军事霸权方面。
在工业方面,罗斯柴尔德财团真心没什么建树。而中国民族财团提出的控制石油价格的建议,让罗斯柴尔德财团很是心动。
只要掌控了石油价格,就能攫取大量的回报。
而当前的世界石油市场,实际上已经处于恶性竞争的局面,中国民族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互相杀价,导致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下降,而美国则因为在油轮运输效率方面落后于中华民国,导致其石油出口已经大大减少了。
这个时候提出建立托拉斯垄断联盟的建议,洛克菲勒财团和很心动。
于是心动不如行动,双方在只商谈了一个星期,就确定了欧洲、澳大利亚、南美石油出口份额,中华民国占60%,而美国占40%。
北美为美国垄断,亚洲为中华民国垄断。
世界石油出口份额就这样被瓜分了,而在价格上,双方在非各自垄断范围内的价格必须保持一致。
托拉斯垄断模式是最不靠谱的,很可能会因为某一方为了扩大市场而撕毁约定。不过美国显然不太可能撕毁这个约定,因为美国没那个底气,毕竟美国如今在石油市场中占据的是弱势地位,而中华民国则在世界石油出口方面占据主导地位。
很快世界石油价格就开始暴涨,从原先非常便宜的价格线上直接上涨了将近五倍。而在中华民国内部,燃油价格却是雷打不动,低的惊人,好似不靠石油赚钱。
而在中华民国的各个经济殖民地,燃油价格也上涨了,不过只上涨了三倍。
罗斯柴尔德财团显然还没有太意识到,石油价格的上涨是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因为石油价格一上涨,生产成本就会上升。
但是在罗斯柴尔德财团和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看来,石油本身就应该是那个价格,否则就失去较高的利润了,失去了较高的利润,那么垄断起来还有什么意思呢?干脆不垄断算了。而当前这样的石油价格,相比后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
在达成了市场划分和价格统一的协议后,中华民国的石油出口利润也持续上涨,欧洲的石油消费正在持续的增长,非洲之类的则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市场。澳大利亚和南美,市场也不是太大。世界商场主要还是集中在欧洲。
而石油消费最大的市场还是在亚洲,中华民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都在增长,而那些经济殖民地也因为中华民国的资本涌入得以发展,石油消耗也在迅速上涨。
等于说此时的亚洲大部分地区,中国民族财团决定这几乎大部分商品的出厂价、零售价、以及产量。
财团可以靠控制原材料、进出口、税率、运输费用来调节大部分商品,其中的利润就可想而知了。
第405章 国际定价权之争() 
亚洲的制造业商品、农业产品、矿产定价权被中国民族财团抓在手里,而国际上的商品定价权的争夺则是愈演愈烈。
中国民族财团和罗斯柴尔德财团就是争斗的主要力量,双方争夺定价权的背后,则又是在争夺货币的国际化。
过去英镑一直牢牢的占据着国际化货币的霸主地位,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国的英镑已经贬值了不少。
过去,英镑的坚挺,一直是世界各国,以及英国人民及自治领、殖民地民众所为之骄傲的东西。
随着英镑的贬值,以及中华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出口商品的不断增长,让中华民国的炎黄币开始走向国际化路线。
如此一来,就和英镑产生了竞争。
罗斯柴尔德财团对英镑非常看重,因为罗斯柴尔德财团就是靠英镑垄断国际贷款以及保险业务。
而当前因为英镑的贬值,以及炎黄币开始走向国际化,国际贷款和保险业务已经被中国民族财团给蚕食了一部分市场。
进而双方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一方面罗斯柴尔德财团操控下的英国政府,开始致力于恢复英镑面值,一方面罗斯柴尔德财团开始与中国民族财团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
然而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显然罗斯柴尔德财团不是中华民国的对手。
因为中华民国在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已经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结算开始使用炎黄币。而英镑因为贬值的原因,所以很多国家都不爱收取英镑。反而对坚挺的炎黄币很感兴趣。
炎黄币尽管此时大量发行,在中国内部产生了良性通膨,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在升值,因为汇率还是非常稳定的。
中华民国有这个底气让炎黄币升值,也和这个时代的货币体系是有关系的。这个时代的货币体系是金圆券制度,即各国的货币可以用来兑换黄金,但是是对外兑换,本国内部则不兑换。
中华民国采取的是信用货币制,并不进行黄金兑换。本身这样的制度,在国际市场上是没什么竞争力的,但是因为中华民国有大量的商品出口,让世界各国拿到钱之后,可以用来购买中华民国的商品,进而也就有人接受炎黄币。
而且炎黄币还在升值,意味着币值的坚挺。尽管在商品出口方面有些不利,但是中华民国出口的商品都是高端商品。而那些低级的商品,则是那些经济殖民地出口的,那些经济殖民地出口的商品价格比较低,所以也有竞争力。
再有,就是中华民国以及那些经济殖民地,用的都是炎黄币。而且基本上也只收取炎黄币,其他国家要想购买中华民国和那些经济殖民地出口的商品,则必须要先去换炎黄币然后再进行购买。
进而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商品交易都开始用上炎黄币,炎黄币因为有了能够花出去的功能,进而也就被各国政府所接受。
在大宗商品定价权方面,植物油的定价权此时被中华民国牢牢掌握,而棉花的定价权,也被中华民国所夺取。
棉花是中华民国产出很高的一个农产品,西域殖民地和新疆省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增长,而在江苏、河南、山东交界的三角地带的商品棉的生产也得以持续,如今这些棉花基本上都是用机械化设备生产的,投入成本尽管高一些,但是生产成本却是降低了。再有就是育种方面花了大力气,所以产量有所提高。
中华民国的棉花已经对全球各国的棉花种植业造成了冲击,因为中华民国的棉花出口到那些经济殖民地,然后那些经济殖民地又生产出各种纺织品出口到世界各国,这样的出口是中国民族财团掌控的,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劳动成本比较低,加上棉花价格的竞争优势,所以在全球的纺织品市场上,那些经济殖民地的纺织品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中华民国又在向欧洲出口棉花,价格比各国的棉花都要低。而美国的棉花种植业则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因为出口市场的减少,美国的棉花种植业缩水了将近三分之一,出口变得非常少。
橡胶的定价权,自然也变成了中华民国的囊中之物,此时整个东南亚都被中华民国所掌控,欧美在东南亚地区还是有一些橡胶掌控着,但是没有定价权也是白搭,那些橡胶园生产出的橡胶,被中华民国掌控的东南亚各国立法统一出口价格,而且也是所谓的‘对内优惠、对外垄断’的政策,那些欧美商人所掌控的橡胶园出产的橡胶要先以优惠价格卖给出口公司,然后再由出口公司以高价进行出口。
自从1922年年初这种制度的出台后,国际橡胶价格短短半个月内就被拉升了五倍,绝对的疯狂。
而在中华民国,橡胶价格却是一如既往的便宜,价格没有丝毫的上涨。
欧美各国又没有人造橡胶工业,同时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橡胶种植业面积又不大,实际上主要的橡胶产地还是在东南亚。
就算是中南美洲现在开始种植橡胶,也已经晚了。橡胶种下去要能割胶,起码要十年,而且一开始的产量还不怎么样。
所以欧美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