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北灭隋唐》第730章


极多,因此杨玄感负责粮草督促的事情也能完成的很好。
杨广一条条命令传达出去,而西平郡的青海湖与湟水谷地夏军与吐蕃正交战正酣,钦陵日弄大将也在鄯善郡跟夏军多次交手,河西走廊上也不时有上千人的吐蕃骑兵冲下高原,袭击夏国这里防护力较弱的城镇。
哪怕夏国在河西走廊的移民区已经建立了很好地国民卫队体系,但是吐蕃人四面开花的作战方式很是让夏国人头痛,更让夏国民众觉得可怕的是吐蕃人完全不怕自己的性命当一回事。
以战死为荣,全身披挂铁甲,骑马冲锋,甚至死后的尸体都会劈成一块块去喂野兽、鹰鹫,想想都让人觉得恶心。
夏国军队虽然战斗力比较强大,还大量装备了火药武器,但是因为不适应高原气候让他们的战斗力被极大减弱,连火药都因为缺氧燃烧不够充分威力不足,被夏国暂时排除在高原作战武器的行列上。
在原本的历史上隋唐两朝在与吐蕃交战的时候最大的敌人也不是吐蕃人,而是高原气候的损害,吐蕃人一旦战斗不利就撤退到高原上,唐军就只能束手无策。
不过夏国对吐蕃的手段也不少,一方面夏国正在大力训练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的骑兵军队,另一方面则是大力支持高原上跟吐蕃敌对的国家、部落,东羌女国、羊同、象雄等国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在吐蕃大举北上准备从夏国手里夺取西平郡和整个河西走廊的同时,羊同、象雄和东羌女国都对吐蕃的本土发起了进攻,连带着恒河流域山南的夏军都蠢蠢欲动,在这里牵制了大量的吐蕃军队。
不然的话全面动员起来的吐蕃足可以派出三十多万大军,而不是目前的二十二万人,三十多万不惧牺牲的战事,哪怕夏国能够将其击败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为了保住河西走廊数年来的建设成果,王泽足足派遣了五十万骑兵在整个河西、西域与吐蕃人作战。
第596章 难得的陪练() 
推荐锦衣传奇,好友胡家大少爷的书,虽然字数还不多,不过写的比较精,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夏军与吐蕃大军加起来也有七十多万人,相对吐蕃全力开拓土地的决心,夏国很大程度上却打着练兵的主意,当然其中也不乏将吐蕃大军引到低海拔地区决战的意思。
吐蕃跟夏军交战的消息让很多隋帝国民众松了一口气,不过就在这双方大战正酣的时候,隋炀帝杨广终于决定全力北上一举光复长城以南的国土。
杨广早就在准备安排大军北上,不过他对隋军的保密程度还是很好的,不仅大军北上的时候都是晚上行军、白天隐藏,甚至还借口防备夏国细作,在各地设立路卡防止夏国很快得到消息。
就在夏历四十六年秋,于仲文、王仁恭分别率领大军开始越过边界进入夏国境内,在他们的背后还有杨广组织起来的第二拨三十多万大军,这支大军主要是用来支援于仲文的。
这时杨广所在的东都仅仅保留了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将自己手里的力量全部拿了出去,为了不被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谋害,杨广甚至还派自己的亲信大将薛举率精兵两万屯兵弘农郡,牢牢地控制住潼关、函谷关两个关卡。
除此之外,杨广还以薛世雄防守河东郡,以大将魏猛防守荥阳郡,以禁军首领宇文化及防守东都洛阳,其他隋帝国各郡都有隋炀帝信得过的将领守护,可谓将自己保护的安安稳稳。
杨广表面很自信,其实内心很自卑,尤其是在辽东大战战败后更是给他带了无穷的阴影,哪怕如今他再次拥有了一百多万隋军,但是心里依然觉得不安心,毕竟当初隋军光是在辽东战场就有近二百万人依然战败。
如果算上当时整个隋帝国动用的隋军和突厥人动员的所有力量的话,那么隋帝国一方的全部军队几乎达到三百万人,这样一来杨广目前的军队依然差的太远,不安心的杨广在这样的心态下很快又下令继续在全国征募青壮参军。
之前隋帝国战败后以自耕农青壮为主的隋帝国民众就损失惨重,现在隋帝国内部的土地兼并飞速发展,民众们又哪里愿意参军呢?
关中的民众上次是打仗的主力,这时整个关中的青壮都损失太多,关东的自耕农又不愿参军,关陇鲜卑军事贵族不愿支持,而关东士族肯定也不可能拿出来自己的全部仆佣去填隋军这个大窟窿。
因此在之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隋军居然只征募了不到十万青壮,远远达不到杨广要求的百万人的规模。
杨广可是不管下面的人,他只需要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过程,为了完成杨广的任务,各地官吏纷纷带兵强行征调青壮,大量不愿意参军的隋帝国民众不得不被强行带到军队中成为军队的士兵。
不过也有大量不愿意卖命的民众纷纷逃亡山林,这就让之前就已经实力很强大的各路山贼更一步得到发展,在太行山有些地方的山贼甚至已经有了数万之众,虽然里面充斥着老弱妇孺,但也已经很恐怖。
于仲文、王仁恭的捷报不断传来,隋军突然北上居然惊讶的发现北面的博陵郡和娄烦郡居然都是空无一人,不管是乡野还是城池仿佛都已经被夏军放弃,隋军居然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这两地。
隋军士兵当即士气大振,可是于仲文、王仁恭跟杨广都心情不怎么好,因为他们知道夏国必然早就发现了自己的图谋,不然又怎么可能会提前就将所有的民众和军队撤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可能这一次的军事行动又要有不利的局面。
果然!
当王仁恭率领二十万隋军达到雁门郡的时候,突然二十万夏军出现在隋军的对面,更让他们吃惊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还有另外十万夏军从隋军背后出现,截断了自己的退路。
原本已经被隋军光复的娄烦郡居然又一次落在了夏军的手里,可以说哪怕王仁恭这位军事战略极强的大将哪怕牢牢地守卫住自己的大营,也会在一个月内因为粮食短缺再现辽东战败的情况。
王仁恭确实是名将,带着二十万隋军跟夏军打的不分胜负,就是在夏军的拼死阻击下不能冲出包围圈,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军的数量依然在继续更加,更让他们郁闷的是夏军居然还是一拨拨轮着来跟自己打仗。
十几拨信使拼死突围,最后只有两拨成功将信送到洛阳,杨广大吃一惊,当即紧急传令正在关中内长城上郡抵御河南地夏军的史万岁,急令他迅速去东渡黄河,去救援王仁恭那支大军。
然而就在这时史万岁却发来了急报,原本屯兵于朔方的二十万夏军这时忽然南下寇边,居然有一股拿下关中的架势,而杨义臣这时又驻守在金城郡防备夏军和吐蕃的威胁根本走不开。
杨广急的团团转,于仲文这时也已经在上谷郡与夏军交手,吸取了之前教训的于仲文这一次步步为营,在会合了杨广支援的三十万大军后,于仲文手里已经有了六十万大军自保足够,只是救援王仁恭却力不从心。
思想来想去杨广始终不敢信任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毕竟这几年自己与关陇鲜卑军事集团之间闹得很不愉快,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绝佳的人选,那就是自己的表弟李渊。
李渊当初在杨坚全力攻打夏国的同时就上表劝谏不要忽略吐蕃的威胁,为此他还专门请求去陇右任职,先后担任了汉阳郡、天水郡、陇西郡等地的郡守一职,在任内很得当地百姓好评。
虽然李渊目前仅仅是陇西郡太守,但是在失去西平郡等吐谷浑四郡后,临洮郡和金城郡就是隋帝国对外的第一道防线,而富庶的陇西郡则是临洮郡和金城郡两地最有利的后援。
如果金城郡和临洮郡都没有太多的耕地,粮食根本不够供养当地的数十万隋军,如果没有陇西郡的粮食物资,临洮和金城两地也不会成为最稳固的前线,另外陇西也是进攻关中的跳板,因此陇西郡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李渊作为当初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与关陇鲜卑军事贵族集团关系匪浅,而且李渊的母亲是杨广母亲独孤氏的亲妹妹,因此杨坚与杨广都很信任这个能力出众相貌和善亲戚。
杨广任命李渊为河东行军副总管后,从关中之地再次征募府兵、青壮,加上驻守关中长安的一部分隋军,组建起一支十五万人的军队,从风陵渡迅速北上前去支援王仁恭。
夏国似乎早就知道了杨广的每一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