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78章


李旦的人动作很快,有廉价的优质武器,李家这种在幕府将军那说不上话的小角色,也得到了幕府的接见,他们花了一笔不多的银子,就从幕府船奉行那搞到了20名造过夹板船的工匠。
顺带着,造过夹板大船,具有一定手艺水平的西方造船工匠,在金钱开路下,也很快被李旦花钱买来了三个。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机构庞大,官僚主义十分严重,待遇和升职空间都不怎么样,很自然地就滋生了比较严重的腐败,有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向现在的湾湾总督买的。
东印度公司招募人的时候,忽悠那些西欧穷鬼时说得很漂亮,画了一个升迁空间很大的大饼,但事实上,那些侥幸经历从欧洲到亚洲的死亡远洋航行没挂的,依旧绝大多数都是混了二三十年都没能升职。这样的环境下,下面的人不独走,动用公司的权力为自己谋利才怪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这点就比他们做得好得多,员工可以得到分红,腐败较少,公司凝聚力甩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条街。
新的船匠到达之后,第一条西式夹板船就正式开建。
朱皇帝要他们造的是一种分类属于斯鲁普单桅纵帆的巡逻艇,满载排水量100吨左右,能搭载14门8磅以及以下的火炮,以及差不多100名多点的乘员。
这种船只,在17、18世纪大量用于欧洲国家及其殖民地的近海贸易与巡逻作战,从艏到艉都是为速度与灵活而设计的,属于完美的巡逻艇和海盗船。
现在就造战列舰,就这一批工匠,肯定是办不到的,只能从小船开始练手。再说了,朱皇帝也没有现在就去和欧洲人抢地盘的想法,目前的战舰,主要是针对东亚地区的敌人,这种小型巡逻艇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当然,这种船也只是西方人概念里的小型巡逻艇,在大明近海,都能算得上是大船。
目前要造大船的厂房和船坞是没有建起来,不过小一点的船只还是没有压力的,100吨排水量的船,本来也不怎么需要干船坞。
第200章 61。捕鲸() 
大连造船厂,要成长为大明的军工核心企业,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这时代的工匠都是靠经验造船,而大连造船厂则要走上另一条路,识字和懂的数学等多门学科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个培养周期就不能短了,朱皇帝也只能耐心等待。
风暴季节结束,渔业公司也开始忙碌起来。
赶在北风季节之前,他们要完成最后一波的捕鱼活动。
在一艘渔船上,一名青年问道:“大壮,朝廷已经打跑了东虏,要灭了这股鞑子也不远。你想回去种地不?”
名为大壮的青年摇了摇头说道:“回去啊,只有交不完的苛捐杂税,干不完的苦役。在这海上打渔,虽说辛苦,也说不准啥时候就喂了鱼。但跟着刘公公在这公司里头干,这日子终归有个盼头。俺爹娘都死在鞑子手里了,还回去干嘛。”
“可就怕,朝廷派的官,又要咱们交渔税,强收渔捐。”
“管他那么远做甚,反正在这什么渔业公司里,当下这日子总过得去。好,前头看到了鱼群,准备干活。俺们今日要捞到他一笔大的,这几日俺们捞到鱼不少了,再加把劲,好叫管事的给评个上等。”
中式帆船上手容易,一年多的学习,让许多人现在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也在逐渐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渔民和水手。
这些渔民,现在主要还是在海洋岛渔场和鸭绿江口渔场附近活动,所以中式帆船也能凑合着用。
真正的远洋捕捞,以现在的技术,也不容易保存渔获,目前渔业公司只是在试着学习捕杀鲸鱼,把重点也放在这一块。
渔业公司,目前也只能说还只是搭起了一个架子,完整的近现代公司管理体制,要落到实处,还有不少的路要走。
最起码的,严密的会计制度,到现在都没有完全建立,审查公司财务,全靠皇帝本人。
朱皇帝也不准备把这种无关紧要的产业抓在手里太长时间,这种实质上的国有企业要搞好太难,他现在也是分身乏术,实在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同时去管理那么多的产业。他只是准备搞出一个示范企业来,解决了国内的问题之后,就扶持一批私有企业大力发展近海渔业和远洋捕鲸业。
渤海湾水浅,陆上的淡水和营养物汇入,黑潮分支黄海沿岸暖乱和中国近岸寒流在此交汇,这让渤海湾成为中国最好的渔场之一。后世由于过度捕捞,渤海湾的渔场功能差不多都完全消失,不过禁海使得大明的渔业非常不发达,此时的渤海依然是无数沿海渔民谋生的来源。
此时,这里富集的鱼虾必然会引来更高级的掠食者,比如鲸类,这儿的鲸鱼不多,但胜在属于近海,补给容易。
从雷州调来的专业捕鲸人士,以及那只荷兰部队里本来就有的参与过捕鲸的欧洲水手,从年初开始就在这片海域里试着捕鲸,不过由于生手们技艺不怎么样,那些有技术的欧洲人又语言不通,一直都没有什么好的成效。
两艘超过500吨的大号福船,挑了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拔锚离开了港口,一直都在皇帝划定的海域游弋。上半年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有所发现,但是由于技术和配合问题,一直都没有建功,此时,大伙们都憋着一口气,要在北风季节前,完成今年的首杀。
鲸鱼虽大,但在茫茫大海中却依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不点,因此找寻鲸的工作一直进行得很艰难、很枯燥。
在大海上了飘了五六天后,船队很快时来运转,一号船上的瞭望哨发出了兴奋的嘶喊声:“海龙公的水柱!看到了它喷出的水柱!左前方!”
负责瞭望和观察海情的老艄公是广东徐闻一带过来的,今年四十多岁,常年出海与渔、与海为伴,渔猎和海洋经历的经验非常丰富,经常是一看海面是清流还是浊流,就能分辨出下面是什么鱼;从波纹看风向,从云彩观气候。
船队里所有人都对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头十分敬重。
老艄公的喊声立刻传到了甲板上所有人的耳中,原本刚吃过午饭有些昏昏欲睡的船长陈大雷立刻一个激灵,只见他快步走到船头甲板上,举起单筒望远镜朝瞭望手指出的方向仔细观察了一番。
“是灰鲸!”陈大雷放下了望远镜,回忆了一下不知是哪位高人制作的鲸鱼图鉴之后说道:“体长大约7丈还差点,大半个身子都露在海面上,是个大家伙!调整方向,追过去!二狗子,捕鲸炮准备好了没有?”
3头灰鲸组成的一个小鲸群正游向渤海湾。除了那头幼鲸,两头成年鲸中的随便一只,都能轻易掀翻福船放下的四艘捕鲸小艇。随着距离继续拉近,灰鲸庞大的躯体带来的视觉冲击更为强劲。
呼吸之间,鲸鱼喷出的水柱,就震撼到了所有的人们。
与此同时,甲板上的水手王二狗子也开始大声招呼,让操作捕鲸炮的炮手们开始做好发射准备。捕鲸炮说是炮,但其实是只大口径的火枪,一柄金属制造的捕鲸叉尾端塞在炮筒内,捕鲸叉上还固定了一根很粗的鱼线,鱼线从船只侧舷的穿绳孔内穿出,另一端则团团缠绕在船上的一个木头滚筒上。
一号福船很快靠近到了距一头成年灰鲸约十余米外的海面上,操作捕鲸炮的炮手瞄了又瞄,然后用期待的眼神看向王二狗子。
王二狗子,擦了擦手心里的汗水,咬了咬牙后说道:“打他娘的。”
随着一声巨响,锋利的带倒刺的捕鲸叉在炮筒内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推送下,直直刺入了不远处的成年灰鲸体内。
而二号福船那边,此时却是不幸失利,没有打中。
“我打中了!”炮手兴奋地大声喊道。
不过这时候没人理他,大家的注意力都在那条正因为痛苦而剧烈晃动着的鲸鱼身上。灰鲸的尾鳍剧烈摆动着,周围大片的海水也被搅动得猛烈翻腾起来。
“放鱼线!”
上一次,他就是打中了之后,阴沟里翻船,这一次陈大雷可不敢马虎,一脸紧张地大声下令。
几名水手听到命令后,便快速冲到缠绕着鱼线的木头滚筒旁,此时滚筒已经在鲸的动作下快速滚动了起来,水手们一边转动手柄往海里放鱼线,一边提起一桶海水浇在鱼线上,以防鱼线因快速摩擦而生热起火。
这艘船一直没敢动那些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大家伙,这次盯上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