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77章


便可看出。
好吧,这货给自己封的后面那个尊号,让朱皇帝看了之后,只觉得这个货战斗力不行,果然是因为他太中二。这么羞耻的尊号,朱皇帝都不敢想象这货是怎么让别人叫出口的。
这位一度借着劫掠广宁获得巨大的声望,使得右翼蒙古也恢复朝见的蒙古大汗,一度自认为自己很牛,甚至都敢在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改尊红教,可他很快发现,别人朝见是朝见,但其实还是不怎么不鸟他,改宗之后更是让他在蒙古各部中威望一落千丈。
他的货物被喀喇沁部控制的朵颜三十六家多次劫夺,喀喇沁还侵占了喜峰口插赏贸易的份额,就使人去讲说,但直接碰了一鼻子的灰。从此,这位蒙古大汗就悟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他当时就说:“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我当先处里,后处外。”
这位自我感觉很好的蒙古大汗,现在无疑是借着大明申斥科尔沁部,想要搞事。
这让熊廷弼感觉很不好,建奴大败之后,大明和林丹汗的盟友关系,现在差不多已经是走到了尽头,这位蒙古大汗想统一蒙古各部的野心,当然是大明不能容忍的。
而且,大明朝堂上的诸公也不是完全不要脸的,对抚赏这种没有岁币之名的岁币,当然也是极为不满,叫嚷着停了抚赏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
对于抚赏这个事,熊廷弼心内当然也是不喜欢的,不过现在建奴还没有平定,就要停了抚赏,在看他来只能说是蠢到家的行为。
大明给林丹汗的抚赏,不过是四万两银子,四万两就能买到林丹汗不劫掠辽西,实际上大明只是丢了面子,在辽西的屯田有了安全的环境,这收益就不止四万两了。岁币这玩意,从隆庆年间俺答封贡就一直没停过,停了给林丹汗的,也挽回不了多少面子。
这一次林丹汗配合大明的军事行动,派了五千人来辽河套放牧,大大地保证了大军的后方,大明也只出了五千两银子。
不过,熊廷弼可不敢站出来反对停抚赏,那些御史一顶畏敌的大帽子扣下来,他也受不了。
而朱皇帝,当然是痛恨岁币的,但是实力不足,他也不会为了面子就停了给林丹汗的抚赏。所以,提这个事的奏折,基本上都被他留中,态度其实十分明显。
林丹汗要站出来搞事,让熊廷弼感觉很愁,朱皇帝也是有点头疼。这林丹汗是个战五渣,但是科尔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当然也不可能容忍在自己解决内部问题前,这个林丹汗就先把蒙古统一了。
林丹汗统一蒙古也不会有多高的战斗力,但能以更小的代价解决问题,正常人都不会选难度更高的选项。
所以,朱皇帝很快授意,让熊廷弼直接去威胁林丹汗。
“南朝的皇帝说,已经赦免科尔沁的罪过,要本汗不要领兵去打科尔沁?”
在汗城白城,林丹汗很快得到了熊廷弼的警告。
此时,左右两翼蒙古都有人住在城市里,不过许多蒙古贵族都对此不以为然,他们都认为,这样有悖于蒙古的习俗,十分反对这么干,好像彻底地把游牧贯彻到底,他们就能寻回蒙古帝国的荣光一样。
对于熊廷弼的警告,林丹汗当然是不满的。
“本汗若是不听呢?”
“南朝皇帝说,那便要停了抚赏,还要兴兵来与大汗讲一讲道理。”
林丹汗闻言,久久没有说话,半天后只是斥退了手下。
最近手头阔一点后,林丹汗已经离不开银子。再则,他也清楚,若是大明把那只打败了建奴的军队派来,他未必打得过,所以很快他就认怂。
第199章 60。造船() 
八月初,老奴的亲信博尔晋远征归来,带回了3000多鱼皮鞑子。
路上,这位就听闻,老汗归西和辽沈被明军夺回两个坏消息。
回到老寨的路上,这位悍将就发现,最要命的不是少了许多人,而是八旗的精神劲都被打没了,很多人眼神里都透着迷茫,那个朝气蓬勃的大金国已经被打断了脊梁。
刚进入辽东没多久,又干了两年去抓捕鱼皮鞑子的苦差事,博尔晋倒是对回山沟里没有多大的怨言,来到老寨后,也没有感慨这里的破败,直接便去向新汗复命。
博尔晋是镶红旗的人,此时岳托已经掌管了镶红旗,算是黄台吉的盟友,对此人这位后金新汗还算是热情。
“博尔晋侍卫辛苦了。”
“回主子,这都是奴才应当做的。”
在黄台吉面前,博尔晋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说什么,八旗这样的现状,他也没办法改变。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正月他出征一趟,这大金国就看起来药丸。但面前的终归是新汗,问出来怕是太不给面子。
博尔晋的归来,带来了一批可堪调教的野人,多少让老寨的气氛变得欢快了一些。
这一次,黄台吉倒是没有像老奴那样偏心,将这近1600鞑子男丁分配到各旗,青壮作为诸申阶层的替补,老弱贬为阿哈。
当然,这不是因为这位后金大汗公正,而是他没有老奴那样的威望。老奴一句话就可以剥夺杜度从他爹褚英那继承的旗主地位,黄台吉现在可没有那个实力,各旗和私有牛录传承,都是搞血缘继承制,汗王和旗主都没有办法干涉。
另一时空,满清的记载,似乎他们常年征战,伤亡都是微乎其微,没有死几个人一样,然而事实上。翻一翻他们入关时的满洲八旗丁口数量,再对比下萨尔浒之前,估算下差额,再对比下他们常年捕捉奴儿干都司各处的原始部落补充的人口数,会发现八旗无敌不过是吹出来的,对付大明的农奴军,他们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分配这些野人的时候,阿敏就皱起眉头说道:“这些野人,勇猛是勇猛,就是太蠢了。”
建奴毕竟还有些耕种能力,也会使用铁制农具,文明发展水平其实不算太低,当然还是有资格说这帮鱼皮鞑子是野人的。
代善也是无奈地摇头,“要调教成合用的奴才,总得花上几年功夫才好,语言都有些不通。”
八月中旬,建奴发兵三千,攻打乌拉部都城。乌拉部首领洪匡和诸兄弟兵败,上千人被屠杀。
同时,黄台吉也在不断追捕逃亡的旗丁,其中许多人都被抓回,从诸申阶层被贬为完全是奴隶的阿哈。
败退后一时出现的逃亡浪潮,自此开始被黄台吉遏止。
其间,洪匡倒是派人向大明求援来着,不过没等使者返回,熊廷弼就听到了乌拉部再次被建奴攻灭的消息。
对此,朱皇帝也不怎么失望,他可没指望过洪匡和他那几个废物兄弟。乌拉部被老奴攻灭之后人口都被掳走,连打造武器的工匠都没有,逃回去那些人也有很多没有带上武器,根本不可能是黄台吉的对手。
发现东江军没有杀出抚顺关,而是在整修城池之后,建奴也算是松了口气。
至此,辽东战事也是告一段落。
再来一场大规模战役,大明这边不止粮草跟不上,光是发赏钱都会掏空太仓和内帑。暂时休战,也能让朝廷和内廷都缓口气,不至于又要拖欠九边其他军镇的军饷。尽管军饷营兵们到手的不会有多少,但能发下去,卖儿卖女的士兵们,总会少一些。
而建奴方面,也没什么攻打辽东的兴趣,现在的辽东,都没有什么可抢的,由于存粮有限,人口他们现在不大需要,他们打得过的明军都缩在大中城市里,不缩在城市里的东江军,他们也打不过。
秋收季节,建奴那边倒是还有得忙,他们转移的南四卫的人口,以及朝鲜人,很多都被强行迁移到了萨尔浒前的地盘。
而处于战区的辽中腹地,此时却是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收割,沈有容和熊廷弼也只得以工代赈,让百姓们协助修建城池,赚点口粮。
随着海上风浪平息,又一批来自倭国的船只逼近了辽南海域。
本来,他们的目的地是长山岛,不过现在,已经改为了金州卫地界的大连。
恩,这名字是皇帝取的。从南关岭一战后,长山岛上的造船厂就搬迁到了这里。
负责船厂的管事,很快就见到了他的新员工,三个泰西夷人以及二十个倭国人。
李旦的人动作很快,有廉价的优质武器,李家这种在幕府将军那说不上话的小角色,也得到了幕府的接见,他们花了一笔不多的银子,就从幕府船奉行那搞到了20名造过夹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