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唐烟云》第171章


吴百川笑道:“武道大宗师不是路边野草,对方在这里的可能性非常低。你经历生死,如今距离突破,只差一线。”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这已经无关你有多么努力,而是在于心境。”
风不羁抬起头来,正想说话,这时,负责警戒的浩气盟豪侠突然来报:“有人摸过来了。”
吴百川问道:“从何方而来?”
那人拱手道:“长江那边。”
吴百川笑道:“应当是渡口那里得手了,通知下去,准备动手。”
这一带附近共有四个相邻的小渔村,面临长江,背靠青山,彼此之间仅有一条可以供人行走的小径,易守难攻。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在第一时间撤离到长江边上,走水路逃遁,地理位置可谓极其优越。看得出来,隐元会选择在这里建炉铸币,是花了心思的。
隐元会只要在背后的矮山之下,安插暗哨,一般人想要突袭这里,是基本上没有可能的。
但是,做这一切的却是浩气盟,其中更有吴百川与风不羁这样的绝顶高手。早在入夜之后,这些暗哨就已经被众人全部拔掉。
吴百川他们所要攻打的这处渔船,正是铸炉之所在,也是对方人员最集中的一处村落,人数足有近千。
一众豪侠在吴百川和风不羁的带领下,下得矮山,专挑阴影黑暗处行走,如来自九幽的幽灵一般,急速逼近渔村。
离那渔村还有百来步时,箭楼上的守卫突然心生警惕,抄起身边的火把,向着远处照去,但是入眼处,却是黑暗一片。
实际上,光凭这些渔村门口的箭楼,谢轩将宣州大小官吏一网打尽,就不会有一个是冤枉的。
阴影处,风不羁与吴百川对视一眼,两人同时弯弓搭箭。
“噌!”弓弦振荡,四支羽箭如同四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穿透百步的距离。
箭楼上的四名守卫,只看到瞳孔中银光一闪,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便被羽箭穿喉而过。强劲的力道,直接将四人的脊椎射碎,鲜血汩汩自伤口处流出,只一会儿,就浸透衣衫,眼看是不活了。
一击得手,两人将长弓背回身后,吴百川低喝一声:“进村之后,不要忘记自己的位置,尽量留下活口。”
近千人窝在小小的渔村之内,自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房屋供人居住,大部分的人都如同游牧民族一般,睡在厚厚的帐篷之中。
众豪侠进入渔村,在静谧的夜间,哪怕是众人再小心,千余人的脚步声,也已经无法掩藏。
隐元会众人顿时就被惊醒,但是刚出帐篷,迎接他们的便是一阵密集的箭雨。
喊杀声叠起,便如同吹响了进攻的号角,外围的几处村落顿时也爆发出了巨大的冲杀声。
浩气盟选择的突袭时间,乃是深夜丑时,正是人最为困倦的时候,双方的实力又有着不小的差距,有心算无心之下,隐元会众人顿成溃败之势。
吴百川劈翻身前的两人,开口道:“有人逃出去了,给外围的帮众发信号。”
葛危闻言,顿时就急了:“我可是在谢君面前下过军令状了,若有一人逃脱,我便只能拿脑袋去请罪了。”
吴百川哈哈笑道:“放心便是,你的脑袋牢靠得很。”
一朵黄色的烟火在夜空中点燃,但凡浩气盟中人皆是揭下了左臂的黑巾,绿色的荧光在夜色之中显得格外醒目。
战斗一直进行到天明,才逐渐结束。浩气盟这一次的准备极为充分,渔村通往外界的各大小要道,皆有人把控,为免对方借夜色浑水摸鱼,又在每个人的身上以萤石坐下了标记。
天明之后,经过清点讯问,隐元会在四座渔村内的人手无一人逃脱,贼寇并工匠生擒活捉者共计三百一十二人,可谓是完胜。
吴百川看着不远处的俘虏,看向葛危开口道:“将所有人的手筋脚筋挑断,由你亲自押送,交到谢太守手中。”
葛危皱眉道:“吴老,这里面有不少是隐元会绑来的工匠,谢太守会不会怪罪?”
吴百川淡淡道:“如何判断,其中若有武道大宗师呢?”
葛危闻言,顿时一愣。
吴百川又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更不能有妇人之仁,这也是为他考虑,照做便是。”
葛危闻言躬身道:“是!”
这时,负责搜索的秦川回来了,皱眉道:“都搜遍了,没有粮食。”
吴百川闻言,顿时眉头也是皱起:“谢轩的分析应当是没有错,至少江淮地区的粮食,不可能这么快就能运出去。”
秦川道:“是这个理,但是渔村就这么大,如果是藏在这里,不可能发现不了。”
吴百川指了指不远处的矮山:“再派人去那里看看,或许有山洞之类的地方,可以储存粮食!若是还没有的话,便派人六百里加急送信给谢轩,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如果粮食还在江淮,对方必定是要想办法转运出去,动脑子的事,他比咱们在行!”
秦川开口道:“吴老这是要走?”
吴百川点头道:“是,义安这里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重点还是在鄱阳湖那边。这里便交于你了,人手不要轻易撤离,协助禁军稳定住宣州的形势,我与不羁二人即刻动身,前往润州,与高将军汇合,直捣鄱阳湖。”
秦川皱眉道:“要不要多带一些人手?”
吴百川摇头道:“不必了,鄱阳郡那边,我们还有不少的人手,况且我与不羁去,也只是为了应付对方的武道高手,真正动手的还是禁军。昨晚你也看到了,在弓弩齐射之下,所谓的武学不过是一个笑话,我们未必有出手的机会。”
秦川想到昨晚一面倒的局势,不由得也是暗自心惊,心中对于王逸之和卫易为何如此重视大食的那支军队,也是多了一丝感悟。
两人走后,秦川带着一众豪侠将周边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粮食的踪迹,无奈之下,就只得让人六百里加急传信给坐镇在广陵的谢轩。
一日后,广陵太守府中,谢轩对着手中的两封书信,愁眉不展。原本他已经算定,江淮的粮食就应该被藏于宣州。
他有这样的猜测自然是有原因的,江淮地区的粮食聚集在一起,是一个天文数字。
如此数量的粮食无论从运输、看管和储藏来说,都不是一件小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如今的江淮地区来说,也只有宣州可以符合这样的条件。
但是,事实却是,不但浩气盟在渔村周围没有发现粮食,便是禁军在宣州也没有丝毫的发现。
更要命的是,宣州各县,不但各自设立的义仓被搬空了,便是直属于中央的官仓,也没有剩下一粒米。
如今的宣州已经无粮可用,全凭着当地粮商手中仅有的一点粮食在苦苦支撑。
以如今江淮各州府的情况,指望从江淮调集粮食,已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怕用不了多久,宣州便会酿出民变。
谢轩深感到自己凡事太过理想化,很少去做两手的准备,这在很多时候,都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无奈之下,谢轩只能修书一封,令张悦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师,交于王元宝。
在这种时候,也就只有这位大唐第一富商,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的粮食,并且在宣州出现变故之前,将粮食送到宣州了。
送走张悦之后,谢轩回到衙堂之中,闭上眼睛,将整个事情放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宣州的官仓存粮,尽皆被隐元会搬空,这就说明他的判断并没有错,对方的意图确实便是粮食。
既然如此,如此海量的粮食,对方除非是将之直接倒入长江,否则的话必定是会存在运输和储存的问题。
但是浩气盟在江淮地区调查了那么久,又可以百分百确定只有宣州地区才存在异乎寻常的船只调动往来。
一直以来,他按照的便是这种思路,所以才如此笃定粮食被隐藏在宣州地区。
但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却是错误的。这便与浩气盟在江淮地区的调查产生了矛盾。
此事若是其他人主导,谢轩或许还会存有怀疑,但是却是王逸之亲力亲为,这就说明浩气盟的调查结果也不会错。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谢轩不由地感到一阵头晕目眩,睁开眼睛,目光突然落在了大唐版图的最北端。
谢轩双目顿时一凝,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北地那场旷日持久的边境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