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213章


又形奚尴⒌赝巳ィг诎投哪θ说氖右爸小?br />
就在陆上的进攻受阻时,皇家海军的舰队来到距离麦克亨利堡5公里的地方。麦克亨利堡在巴尔的摩内港外边,守护着通往内港的重要河道。若想从水路进巴尔的摩,必须先拿下麦克亨利堡。但是,麦克亨利堡周围有一片浅水区,巴尔的摩人又凿沉了几艘商船挡在那儿,军舰没法靠得太近。英军只能先用大炮轰麦克亨利堡,把它打残,然后派人坐小船从旁边登陆,攻上堡垒。
麦克亨利堡上的美军主将是34岁的乔治阿米斯代德,他来自军人世家。守住堡垒不仅是他对巴尔的摩的责任,也是他对妻子的承诺。他妻子路易莎产期将近,这几天就要临盆,他不能让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火海中诞生。阿米斯代德带着他的1000名战士,在炮台上严密监视着英军的动静。
一年前,阿米斯代德(或他的前任)从巴尔的摩的制旗人玛丽杨皮克斯吉尔太太那里订制了一面特大号星条旗,12。8米长、9。1米宽(一般的标准旗最大3米长、1。8米宽)。这面旗是皮克斯吉尔太太和她13岁的女儿卡罗琳一起完成的。1776年,国会在宣布独立的时候规定星条旗为美利坚联盟的国旗,上面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杠和13颗环形排列的六角星,代表北美13个独立州。后来,联邦每增加一个州就多一条横杠,多一颗星星,那星星也从六角星变成了五角星。皮克斯吉尔太太做的这面旗上有15条横杠和15颗横竖排列的星星,因为联邦增加了两个新成员:佛蒙特和肯塔基。另外3个最新加入联邦的州——田纳西、俄亥俄、路易斯安那——还没来得及荣登国旗。这面特大号国旗每天在麦克亨利堡上空飞舞(有人说它晚上降下来,早晨升上去),要多张扬有多张扬,你绝对不会错过它。英国军舰也不会。打的就是它!
9月13日,英国舰队19条船向麦克亨利堡开炮。从白天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整整27个小时,轰炸片刻不停,共打出1500~1800发炮弹。炮火把夜空照得如白昼一般,周围所有的村庄和城镇的人都出来围观,他们从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面。麦克亨利堡就像哑巴一样,一声不出。原因很简单,麦克亨利堡上的大炮射程不够。人家英军大炮的射程大约是3700米,美军大炮的射程只有1800米左右。人家打得到咱,咱打不着人家。别费劲了,先躲起来再说。美军全都藏进犄角旮旯,那1000多发炮弹也没打死几个人。9月14日凌晨,当英军的炮声停息,麦克亨利堡上的美军大炮忽然开火了,因为英军已开始登陆。麦克亨利堡和周围的两个辅助炮台同时开炮,一时间,硝烟再次弥漫,谁也看不见打成了什么样子。所有的围观群众都在问同一个问题:麦克亨利堡还在咱手上吗?
在观战的美国人中,有一个人的角度独一无二:他在英国舰队群中目睹了整个过程。这个人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35岁,是乔治敦的律师。他跑到英军舰队那边是去救人的,他要救的是65岁的威廉宾尼斯医生。
宾尼斯医生家住马里兰的乔治王子县,离华府很近。他是那个县最大的地主和最受尊敬的公民。8月22日,科伯恩和罗斯将军带人去烧华府时路过他家。当时,大部分居民都跑了,宾尼斯和几个朋友却稳如泰山。他们彬彬有礼地招待了两位将军,英军酒足饭饱后继续向华府进军。科伯恩和罗斯还以为宾尼斯是大大的良民,谁知他包藏祸心。他和朋友们趁人不注意,把落在后面的6个英军士兵抓起来,打算拿他们去换被俘的美军战士。可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把人藏好,英军大部队已经烧完华府回来了,发现了被抓的士兵。这下,宾尼斯可倒霉了。他被抓起来,押到英军军舰上,要被送到加拿大坐牢。
宾尼斯毕竟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一被抓,马上惊动了各路神仙。大家凑一块儿想了个所有的英国人都能想到的办法:找个律师。宾尼斯有一位特别有钱的病人叫理查德韦斯特,韦斯特的妻子恰是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姐姐。大家都知道基是个成功的律师,能言善辩,胆略过人,而且人脉极广。韦斯特亲自去找他,他慨然应允,立刻启程去巴尔的摩,找另一个跟英军颇有渊源的律师朋友约翰斯金纳帮忙。在去巴尔的摩的路上,基专门去了趟华盛顿和布莱登斯堡,那里有一些被美军俘虏的英军伤员。他请几个级别高的伤员给罗斯将军写信,说他们如何受优待,请将军善待美国人等等。然后,他拿着信,约着斯金纳,乘着一艘叫“敏登号”的小船,船上挂着白旗(停战旗),向英军舰队驶去。
“敏登号”来到英军旗舰身边时,基和斯金纳受到英军舰长的热情接待,科伯恩和罗斯将军也在船上(那时他们还没去巴尔的摩)。大家还以为这俩律师是来投诚的,等他们说明来意,科伯恩和罗斯的脸色立刻变了。什么?让我们放了宾尼斯?门儿都没有!你问问他做了什么!竟敢抓国王陛下的战士,卑鄙!无耻!基耐心地听完两位将军的牢骚,一面好言相劝,一面拿出英军伤员的信交给罗斯。这封信是关键道具。罗斯对部下很有感情,他被信中的陈述感动了,怒火渐息。科伯恩不吃这一套,但罗斯说:宾尼斯是陆军的俘虏,我同意放人(这可能是罗斯生前做的最后一件善事)。但有个条件,你们现在不能走,必须等到巴尔的摩这一仗打完后才可离开,省得你们把我军的虚实告诉美军。于是,基和斯金纳把宾尼斯接到“敏登号”上,驾船随英军舰队来到麦克亨利堡,在“敏登号”的甲板上见证了那漫天炮火。
在无休无止的硝烟中,三个美国人紧张得搓着手来回溜达,宾尼斯和斯金纳一个劲儿地问基:怎么样啦?看见那面旗了吗?麦克亨利堡没丢吧?基拿着个望远镜拼命看。开始的时候,还能看到那面迎风招展的特大国旗。可是,随着夜幕降临,什么都看不见了。9月14日,第一缕晨曦划破夜空时,岸上依然烟雾缭绕。麦克亨利堡还在吗?
基拿着望远镜,执着地看着,焦急地等待着。忽然,他看到了!那一颗颗闪闪的星星冲破迷雾,迎着阳光,高高地飞扬在天空。我们的旗还在!麦克亨利堡还在!我们胜利了!是的,美国人胜利了。英军的狂轰滥炸没有动摇麦克亨利堡守军的意志,他们击退企图登陆的敌人,保住了巴尔的摩的大门。英军的水陆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切萨皮克湾之战”结束了。麦克亨利堡的美军死4人,伤24人——他们用最小的代价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不久,阿米斯代德的妻子给丈夫捎来信:她为他生了个美丽的女儿。
那面星光闪闪的旗帜让岸上的人们欢声雷动,“敏登号”上的宾尼斯和斯金纳也像孩子一样连喊带叫。基激动万分,诗情洋溢,当场在一封信的背面写下那著名的诗篇保卫麦克亨利堡。两天后,他们来到巴尔的摩,那首诗出现在报纸上,很快就风靡全国。后来,诗的名字变成星光闪烁的旗帜,又称星条旗,有人把它填进一首英国歌致天堂中的阿克那里翁,唱遍大街小巷。1931年,国会通过法案,正式把星条旗定为美国国歌。
歌词一共四段,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第一、二、四段,一般只唱第一段,有时也唱第四段。美国人在唱国歌时总爱自由发挥,加入各种各样的“变调”,听众也爱在倒数第二句结束时加上起哄的声音,自豪与欢乐溢于言表。不管曲调怎么变,基的歌词总能带给人们最原始的震撼。
歌词是以宾尼斯医生的问话开始的,讲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哦,你看到了吗,在那一线曙光中,
我们对着什么欢呼?
谁的星条闪烁,穿越熊熊战火,
在我们的阵地上迎风飞舞?
炮火耀眼,炮声隆隆,
它们都是我们旗帜的见证。
哦,那星光闪闪的旗帜依然飘扬,
在自由的土地,勇士的家乡!
“麦克亨利堡之战”后,星条旗似乎有了更鲜艳的色彩,那是一个新国家、新民族的色彩,是自由的色彩。1818年,国会决定,以后每增加一个州就多一颗星星,但横杠保持13条不变,代表最初独立的13个州。渐渐地,星条旗长成了今天的模样:13条杠,50颗星。有人觉得它花里胡哨,有人觉得它热情奔放。在外国人眼中,它是美国;在美国人眼中,它是自由。每一个小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都要回答一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