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192章


氲奈拗盟谴丛炝死贰5蹦甑母缏撞季褪窃谘罢矣《鹊某宥蟹⑾至诵麓舐剑笳苈椎拇泳褪窃谖笈兄型瓿闪嘶非蚝叫校缫晃谎д咚担骸叭绻颐悄芸吹轿蠢矗颐蔷筒换岽丛焖恕!?br />
杰斐逊总统满心欢喜地迎接远征队的归来。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国会任命刘易斯为美属北路易斯安那总督,克拉克为美属密苏里总督。但是,三年后,即1809年,刘易斯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是因为他罹患抑郁症且酗酒所致。克拉克成家立业,生了10个孩子,他的长子取名梅里韦瑟刘易斯克拉克。克拉克也一直担任印第安人事务总管,还资助了萨卡加维亚的孩子们。在刘易斯和克拉克的远征后,美国又派出两个探险队,继续探索西部,移民们也跟随探险家的脚步走进那片广袤富饶的土地。
在激动人心的尝试和探索中,杰斐逊的第一个任期接近尾声。就在他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时,一个突发事件似乎戏剧般地改变了他对形势的预期。是什么震撼了每个人的心?它将为美国政治带来怎样的影响?请看下一个故事:决斗。
第85章 决斗() 
1804年7月11日清晨,天刚放亮。一只小船静静地从曼哈顿驶往对岸的新泽西。除了水手,船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时任美国副总统阿伦伯尔,另一个是他的朋友威廉范内斯。他们在新泽西登岸的地方叫威霍肯。下船后,他们来到一块面积不大的空地,范内斯简单地清除了一下地上碍脚的石块和树枝。不久,另一条小船到了,船上下来三个人。一个是前财政部长、联邦党领袖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一个是他的朋友纳森内尔彭德尔顿,还有一位大卫霍塞克医生。大家都没说话,因为他们都知道下面将要上演的是什么。主角是伯尔和汉密尔顿,配角是范内斯和彭德尔顿,这部戏的名字叫“决斗”。
作为双方的副手,范内斯和彭德尔顿简单地交谈了几句,确认了程序。然后,他们量出十步的距离。伯尔和汉密尔顿各自在相距十步的位置上站好。按事先的约定,彭德尔顿下令“开始”。伯尔和汉密尔顿举枪向对方射击。随着两声枪响,汉密尔顿倒在血泊中。第二天,汉密尔顿去世,终年49岁。
用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的话说,这场决斗是“合众国早期政治中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因为两位主角都太重要了。要知道,新大陆的政治斗争从来都是不流血的。不管敌对双方多么想把对方掐死,没有一位“国父”死在政敌的枪口下。汉密尔顿是唯一的例外。问题是,他们俩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威霍肯的?他们真的那么不共戴天吗?也许,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这样做值得吗?
你可能很难相信两位重量级的政治家会用这种方式解决他们的纠纷,但在18和19世纪,决斗不是新鲜事。大伙不怕死吗?当然怕。但真正死于决斗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大家用的都是滑膛枪,没准头。一般情况下,双方都毫发无损,或顶多受伤,然后和解。尽管如此,大部分“国父”,比如,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都明确反对这种方式,富兰克林说:决斗等同于“蓄意谋杀”。他们相信法制的力量,有什么不满法庭上说去,动不动就拔枪相向太野蛮了。但是,决斗在军人出身的绅士们中间很流行,这是他们表现勇气、维护名誉的最后手段,也是他们显示高贵和荣耀的时刻。当你受到挑战却不敢迎战,你在朋友圈就没法混了,政治上的攀升更甭指望,谁也不会支持一个胆小鬼。偏偏伯尔和汉密尔顿都是优秀的军人,决斗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出格。
事实上,他们俩像其他大陆军将领一样,见证过多次决斗或“准决斗”。1777年的“康威阴谋”中,凯德沃拉德将军为了保护华盛顿而与康威决斗,打穿了康威的腮帮子。1778年的“蒙莫斯之战”后,查尔斯李将军诋毁华盛顿和汉密尔顿,约翰劳伦斯为维护他们的名誉去跟李决斗,汉密尔顿当他的副手。劳伦斯打断了李的一根肋骨。此前,因有人侮辱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拉法耶特侯爵要跟人家决斗,被华盛顿严令禁止。华盛顿对这些年轻人的鲁莽行为又生气又心疼,但他圈得住一个圈不住一群。1797年,“雷诺兹丑闻”曝光,汉密尔顿找詹姆斯门罗算账。门罗拒不认错,两人大吵一架。汉密尔顿要决斗,门罗说:“你明天带枪来,我等着!”当时,汉密尔顿的副手是他姐夫约翰彻奇,门罗的副手正是伯尔。彻奇和伯尔竭力周旋,总算没让这俩真的打起来。你能想象他们的决斗会是什么后果吗?1799年,彻奇自己也因名誉问题与伯尔决斗,幸好他们都没击中对方。1801年,汉密尔顿的长子菲利普汉密尔顿跟侮辱他父亲名声的乔治埃克决斗,结果被打死。菲利普的死是对汉密尔顿最沉重的打击,他再也没从悲伤中走出来。
到1804年,随着膛线枪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决斗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各州都规定决斗为非法,但对这些法律的执行因州而异。纽约州还算比较严,新泽西基本上有法不依,从来没人因决斗而受到惩罚。这是伯尔和汉密尔顿选择新泽西威霍肯的原因。那片河边空地被树木环绕,与世隔绝又跟曼哈顿近在咫尺,是绝好的地点,很多纽约人跑到这来玩儿命。这块地是威廉迪斯上尉的私人产业,可是,迪斯根本挡不住那些活够了的纽约人,经常听到自家地盘上的枪声(包括这次),向州政府诉苦又没人理他,颇为郁闷。
不管怎么说,汉密尔顿和伯尔毕竟不是普通的纽约人,他们本来是不应该站在那片空地上的,他们的性格、能力都很相似,他们的相识相知本应收获友谊。1775年,革命战争爆发时,汉密尔顿20岁,伯尔19岁。他们都是热血青年,都参加了大陆军。1776年的“纽约之战”中,汉密尔顿是炮兵军官,伯尔是前线总指挥普特南将军的助理。正是伯尔的建议使包括汉密尔顿在内的4000名大陆军免于全军覆没(参看036痛失纽约)。1777年,汉密尔顿成为华盛顿的帐前助理,伯尔重返前线。他们都很羡慕对方。汉密尔顿羡慕伯尔有机会在炮火的硝烟中赢得光荣,伯尔羡慕汉密尔顿赢得了华盛顿的爱和信任。退役后,他们都是纽约最出色的律师,经常一起办案子,有时合作,有时分别代表诉讼双方在法庭上辩论。两人年龄相仿,脾气相投,阅历相近,关系很融洽,经常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1789年,两人同时进入政坛。汉密尔顿被华盛顿总统任命为首届联邦政府的财政部长,伯尔被乔治克林顿州长任命为纽约州总检察长。一切都没问题,直到1791年。
1791年,伯尔出人意料地击败斯凯勒将军,当选为联邦参议员。斯凯勒若是一般人也就罢了,他偏偏是汉密尔顿的岳父。汉密尔顿生伯尔的气倒不完全是因为岳父,而是因为伯尔忽然改变政治立场。伯尔一直是温和的联邦党人,所以,斯凯勒根本没想到伯尔会在竞选中突然反水,把联邦党和共和党的选票都收入囊中。伯尔才不管这一套呢,只要能上位,管他什么党。这就是他与汉密尔顿的根本不同:汉密尔顿是有政治理想的,伯尔只在乎现实利益。
1794年,驻法公使古弗纳莫里斯回国,这个位置立刻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参议员伯尔是呼声最高的。当国务卿伦道夫告诉门罗,华盛顿总统有意请他出任公使,连门罗自己都不信。他说,你确定没搞错?伦道夫说,总统根本不会考虑伯尔。从政治上说,伯尔显然是更合适的选择。他是温和的共和党人,门罗则非常激进(他在巴黎的表现我们已经讲过了)。华盛顿不要伯尔的理由是:他私生活过于放浪,道德实在成问题,不值得信任。这个没错。伯尔确实是花心大萝卜,跟无数的女人传过绯闻,生活又极其奢侈,搞得债台高筑。汉密尔顿只出过一次轨就被整得死去活来,伯尔这个折腾法能不招风吗?但是,这好像不是关键。若论风流,谁比得上莫里斯?他玩女人从美国玩到法国,丝毫不知收敛,但华盛顿对他无比信任。所以,总统的决定立刻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大家似乎认准了一个理儿:那只“拦路虎”是汉密尔顿。此时的汉密尔顿是华盛顿政府中说一不二的人物。他是否参与了这件事谁也不知道,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华盛顿一定会征求汉密尔顿的意见,他也绝不会任用汉密尔顿反对的人。不管汉密尔顿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反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