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故事》第165章


由的社会。世界从没见过这样的领袖:他是权力的宠儿,却从不敢玩弄权力;他是驾驭权力的高手,但他手里的缰绳不是暴力与阴谋,而是谨慎和耐心。他的力量来自对权力的畏惧,他放弃权力的时候才是他不可战胜的时候。华盛顿的成功也许不可复制,但他传递的精神,他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低调的智慧,是美国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在没有华盛顿的日子里,美国人将如何走自己的路?亚当斯和杰斐逊这对老朋友能否像过去那样携手并肩,带领美国走进新的篇章?请看下一个故事:伙伴。
第75章 伙伴() 
1797年3月4日,约翰亚当斯宣誓就职,成为第二位总统。人们虽然非常不习惯,但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华盛顿走了,他再也不回来了。对新总统亚当斯,大家有期待,也有怀疑,因为亚当斯没有做行政长官的经验。他既没当过军官,也没当过州长、部长,连参议员或众议员都没当选过。但是,论革命资历,论才华人品,对于总统,他当之无愧。历史学家们特别喜欢亚当斯,不是因为他是个出色的总统,而是因为他是个出色的学者和作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字。作为美国革命的领导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他的笔闪烁着耀眼的智慧、灵动的才情、苦涩的幽默和惊人的诚实。我们在前面的故事中引用过不少他的话,但到此为止,我们似乎还不太了解这位总统先生。那就让我们靠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走到今天的。
从1775年到1777年,亚当斯绝对是美国革命的核心人物(参看033独立宣言和034生于7月4日),那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日子。可以说,没有亚当斯,美国不会在1776年就宣布独立,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当时,“独立”并不是精英阶层的主流思潮,北美和英国都有妥协的愿望和诚意。如果再拖上几年,今天的美国很可能像加拿大、澳大利亚那样留在英联邦。说亚当斯是美国的“独立之父”一点也不过分,也有人把他称作“独立的路线图”。他凭着信念、口才、勤奋和坚持,把一个还没发育成熟的婴儿硬生生地“拽”到这个世界上,并让它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历史从此变得不同。1775年,他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他选中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这两件事成功地把“超级大州”弗吉尼亚推到抗英的最前线,也把13个殖民地连在一起。他的关于政府的设想是当时各州起草宪法的重要指南,为北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过渡奠定了基础。
1777年,他受大陆会议派遣出使法国。1779年,他代表邦联议会再次去法国,又转任驻荷兰特使。1783年,他作为和谈代表之一,与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杰伊一起签署英美巴黎和约,正式结束了独立战争。在邦联议会快破产的时候,他从荷兰银行借了500万荷兰盾,解了燃眉之急。从1784年到1785年,他开拓了美国与普鲁士的贸易关系。1785年,他成为美国第一任驻英公使,在伦敦一直待到1789年。在欧洲的这12年让本来不善交际的亚当斯变成了出色的外交家。
美国在变,世界在变,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新大陆的爱。他在法国时,有些法国贵族笑话他不懂艺术。他说:“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就有了学习数学和哲学的自由。我的儿子们必须学习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史、海军、航海、商业和农业,这样,他们的孩子就有权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挂毯和陶瓷。”这段话被亚当斯家族世代相传,以此提醒后辈不要忘记祖先为他们的幸福付出了什么。
亚当斯就任驻英公使后第一次去觐见英王乔治三世确实称得上是“历史性的时刻”,这是美国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国家站在它过去的祖国面前。一想到就要见到独立宣言中说的那个犯了二十七条大罪的“暴君”“独裁者”,亚当斯百感交集,他几乎无法控制那即将倾泻而出的感情。英王见到他也同样百感交集。当初,亚当斯极力主张独立,气得英王下旨:就算赦免所有的叛乱头子,也不能赦亚当斯,非把他送上绞刑架不可。现在,这个十恶不赦的头号叛贼居然成了公使,乔治三世心里是个啥滋味?英王显然也在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亚当斯的嗓子好几次哽咽难言,英王的眼里也隐隐约约闪烁着泪光。亚当斯说:
“美利坚合众国委任我为全权公使我很光荣地成为第一个站在国王陛下面前的外交官,感到比我所有的同胞都幸运。如果我能为两国的友谊做出贡献,我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尽管我们隔着大洋,但我们有着对彼此天然的认同与好感,因为我们的人民说同样的语言,信奉相似的宗教,共享血脉亲情。”
乔治三世似乎被感动了,他说:“你的语言和情感非常得体。我很荣幸地得到美国的善意,也很高兴他们选择你做他们的公使我必须坦白地说,我是最后一个同意分离的。但既然分离已不可逆转,我愿第一个欢迎美国作为独立的国家向我表达友谊。”
接着,国王好像是想缓和一下气氛,微笑着说:“我听说你不像你的同胞那样热爱法国的礼节。”(暗讽亚当斯与法国宫廷格格不入并经常干点失礼的事)亚当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说:“我承认,陛下,我只热爱我自己的国家。”国王称赞他是个诚实的人,会见就这样结束了。亚当斯在给杰伊的信中说:“我的感受如此强烈,无以言表。”
尽管英国媒体对亚当斯很不友好,尽管他痛恨英国对新大陆造成的伤害,但他确实为修复美英关系、恢复美英贸易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一直称赞英王的高贵和优雅,他也像华盛顿和汉密尔顿一样,从英国的政治体制中领悟了现代民主国家的精髓。1976年,美国建国二百周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美国时还在白宫提起亚当斯。她说:“美国第一位公使约翰亚当斯对我的先祖乔治三世说,他渴望重建我们的人民之间‘对彼此天然的认同和好感’。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之间语言、传统和血缘的纽带一直传承着。”
也就是在欧洲的这些年,亚当斯遇到了最亲密的伙伴,也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这友谊来自托马斯杰斐逊。1784年,杰斐逊接替富兰克林出任驻法公使。此时,亚当斯和妻子阿比盖尔也在巴黎。亚当斯和杰斐逊在起草独立宣言时曾密切合作过,但两人已有很多年没见了。谁都不相信他们俩会有共同语言。论外表,亚当斯又矮又胖(他身高大约1。7米);杰斐逊又高又瘦(他身高1。9米)。从性格上,亚当斯直率、敏感、神经质,不说话就会死,特别喜欢吵架;杰斐逊内向、温和、安静,三锥子都扎不出一句话来,更别说争吵了。从政治观点上,亚当斯看重秩序、法治、权力的平衡;杰斐逊强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亚当斯崇尚精英政治;杰斐逊相信普通人的智慧。总之,这俩应该怎么说都说不到一块儿去,他们却成了好朋友。
那时候,杰斐逊几乎天天到亚当斯家吃晚饭,和亚当斯夫妇亲如一家。亚当斯比杰斐逊大八岁,比阿比盖尔大九岁,所以,杰斐逊把亚当斯看成兄长,尊重他,忍让他,而杰斐逊和阿比盖尔却是同龄人,才子碰上才女,有说不完的话题。亚当斯特喜欢吃醋。以前,阿比盖尔赞美华盛顿伟岸,亚当斯一辈子都嫉妒华盛顿;现在,阿比盖尔赞扬杰斐逊人品无双,亚当斯恨不得追问“是他无双还是我无双”。亚当斯家的孩子超爱杰斐逊,把他当亲叔叔。亚当斯的长子,17岁的约翰昆西亚当斯,在日记中经常有这样的记录:“今天去杰斐逊先生家待了一会儿。”“今天去杰斐逊先生家吃饭。”“今天去跟杰斐逊先生聊了一会儿。”以至于亚当斯对杰斐逊说:“这孩子怎么像是你的儿子?”
1785年,亚当斯调任驻英公使,与杰斐逊依依惜别。此后,他们频繁地通信。1786年,杰斐逊到伦敦住了两个多月,又天天跟亚当斯“腻”在一起。他们还撇开所有的人,坐在同一辆马车里,一起去英国乡下参观花园,欣赏园林艺术。这六天的出游是他们一生中唯一单独相处的机会,他们似乎都忘记了尘世的烦恼,完全沉醉于山水之间那纯洁的友情。他们肯定没想到,整整40年后,他们将在1826年7月4日,也就是美国独立50周年的那一天,同时离开人世。他们没有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