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武神智圣》第68章


“对了,那份父亲的陈情信,向伯伯您交给丞相了么?”
向朗点了点头。
马瞬急道:“那您还记不记得父亲在里头写了什么?”
端起茶碗,向朗犹豫了片刻,还是将那盏已经完全冰冷的茶水饮入喉中,答道:“那得从你父亲初到街亭时说起了……”
第84章 街亭() 
一只苍鹰啼鸣着振翅飞过,马谡微微抬头,耀眼的阳光刺得他几乎睁不开眼,对于习惯了蜀中和荆州气候的他来说,陇西一带陌生的气候的确难以迅速适应。
天朗气清,视野也分外开阔,向东平望过去,陇山的逶迤的山脊绵延起伏,似要从北向南将雍凉当中截断。
马谡的身后,是足足一万名汉军士兵,他们排成一纵长队,在崎岖坎坷的山道上有条不紊地行军,足以证明这支部队的良好素质。
队伍的前头随风飘扬着两面大纛,一面上书大大的“汉”字,一面上书大大的“马”字。两面旗帜就象它们所代表的主帅一样气势如虹,迎风招展,金线绣成的穗尖在阳光照耀之下闪闪发光。
此时,马谡早前派出的斥侯回报:“禀参军,已入略阳地界,照地图所示,五十里外便是街亭。”
马谡点了点头,满意道:“很好,继续前进,争取日落之前进驻街亭。另外,传我将令,陇山西侧的斥候分一半往东部山口巡逻,一旦发现敌军踪影,速来报我。”
那斥候道了一声得令,再次拍马往前奔去……
不出马谡所料,黄昏的晚霞还未散去,汉军就抵达了街亭。那座年久失修的街亭小城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抵抗,守城的百来个魏军士卒看到汉军的大纛和军势之后就立刻弃城往东逃去。马谡兵不血刃地就控制了整个街亭。
“传令全军,在城外就地休整,披甲待命。”
“披甲待命?”副将王平诧异道:“马参军,难道不该扎营造饭么?”
马谡摇了摇头:“对。披甲待命,不是扎营造饭,要等陇山以东的斥候回报,这段时间,我要先巡视一下地形。”
说罢,马谡也不理会王平,自带着几员亲信在街亭周边勘察起来。
陇山山脉历来被视作兵家天险,仅有在街亭之地有一处隘口可供兵马粮草通行,诸葛丞相早前便嘱咐马谡在此地当道下寨,以抵挡魏军。不出半月,待到汉军主力攻破祁山,占据陇右,丞相大军自会挥师东进,接应马谡,和魏军隔着陇山形成东西对峙之局。
马谡的任务,就是在丞相大军到来之前力保街亭不失,将关中派来的魏军挡在陇山以东。
而这也是马谡第一次独领一军执行任务,虽然此举受到了很多武将的非议,但马谡依然固请不让,甚至搬出了军令状,诸葛丞相斟酌再三,最终还是力排众议,让他带兵前去街亭阻击魏军。
“幼常,不要让亮失望。”
言犹在耳,马谡自然不能辜负丞相的厚望,更重要的是,他要借此机会将自己长期以来的“幕僚”身份,转化为文武双全的“智将”之名。
他要让所有在背后质疑他的人通通闭嘴,还要让先帝那个“不可大用”的评语再不流传于人口,在街亭,马谡赌上自己的前途和性命,打算向世人彻底地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丞相的左膀右臂,甚至是丞相后继的接班人。
“驭!”马谡勒住缰绳,在街亭小城以南的一座小山前停住,抬手指道:“此山拔地而起,上宽下窄,气势非凡,下马,随我上去看看。”
于是众人跟着马谡顺着山坡缓处慢慢爬上山去,大约爬了二十余丈才来到了孤山顶部。只见山顶宽阔平整,树木稀疏,有好几处天然泉眼,足够让万人大队在此屯留。
“就是这了!”马谡眼神一凛,心中已有了计较。
下山后,马谡正好遇见回来的斥候,回报魏将张郃已领兵五万接近陇山,预计明日即将开抵街亭。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谡当机立断,展开军议。
“诸位,我探查过周围地势,街亭城年久失修,城墙残破,不足以固守;官道太过开阔,若按照原定计划当道扎寨,只是徒劳分散兵力,反而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因此,我意,全军上城南山顶扎营,此地地势开阔,遍布清泉,足以支持万人屯兵。届时魏军来此,攻又不得,走又不得,我军只消以逸待劳,等到丞相大军来到,即可上下夹攻,大败敌军!届时陇西已定,退可径取凉州,进可威逼关中,中原大地光复在即!””
马谡的声音慷慨激昂,一众将领纷纷表示支持。
但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参军!我军屯兵上山,若是被人切断水源,岂不是自绝于死地!万万不可啊!”
马谡看都不必看,也听得出发话的正是副将王平,不过这个板楯蛮会出言驳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马谡好整以暇地答道:“临行前,我研究过陇西一带的山脉特点,此处地下多有暗河,以供应山上清泉取用。我已派人顺着泉水源头查探,发现有三条暗河流经山下。此事只有我亲信之人知晓,那张郃不知暗河位置,又何来截断水源一说呢?”
马谡笑着,嘴角噙着一丝嘲讽的意味,丝毫不掩饰对王平这个白丁降将的轻蔑。
“参军英明!”众将官对马谡周密的准备再次称赞道。
“哼!王平大字不识几个,辩不过你这书虫。我自率本部两千兵马在山下下寨。”说罢,王平也不搭理马谡,径自离去。
马谡耸了耸肩,表示无所谓,反正他有之崇山之险,少一两千人也无伤大局,反倒落得耳根清净,何乐而不为?
定计已毕,马谡连夜便将剩下八千士卒引上山去,构建工事,做好了完全的御敌准备。
果不其然,第二天晌午时分,街亭以东的官道上忽然扬起大片烟尘,远远地看到黑压压的一片人马,队伍前头扬着“魏”和“张”字的大纛。
第二天傍晚,魏军就将这座小山团团围住,发起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不难预料,魏军只不过是爬上了五十多尺就遭到了汉军居高临下的迎头痛击。
首战告捷,马谡轻蔑地望着山下的魏军,仿佛是俯瞰着一群轻易就能够踩死的蝼蚁。
此后的三日,魏军几度抢山,但除了丢下一地的尸体之外,别无所获。
但在第四日,一名斥候忽然慌慌张张地跑入山顶大帐,大叫道:“参军!大事不好了!”
彼时马谡正和参军陈达谈论军计,被人打断,心情不悦道:“大惊小怪的,什么事?”
那斥候吞了口唾沫,颤声道:“水……水断了!”
第85章 张裔() 
“接下来的事,你都知道了,被截断水源后,你父亲在山上困守了几日,士气跌到了低谷,这时候突围,反而中了张郃的埋伏,被杀得大败,只身逃回了西城。”
向朗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捏了捏鼻梁,每当想起这些令人伤感的故事总令他倍加遗憾起了故人。
马瞬一字一句地认真听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向朗的口述中,他大概了解了马谡在街亭之战前全部部署,但心中却是五味杂陈。
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马谡选择放弃丞相当道扎寨的原定计划,选择上山据守可以说是因地制宜的一次冒险。据马谡所说,他勘测地形后,发现谷口开阔,如果勉强在官道扎寨以抵抗曹魏的骑兵,那么孰胜孰负着实难料。但可以预见的是,届时街亭的谷口将会成为一架巨大的绞肉机,不断地卷入双方士卒的生命,便是侥幸守住,也一定是无比惨烈。
相比起来,一般人都会选择上山据守的计划,毕竟张郃不可能放着后方的这颗钉子不顾,长驱直入陇西,一样能起到阻碍敌军攻势的效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马谡本就考虑到了水源问题,并非后世一般认知里的“纸上谈兵”,他勘察了街亭周围的地势地貌,亲自登山确认泉水,甚至找到了地下水的来源,可以说是做足了十分的准备。
如果不是因为有人出卖!
马瞬一时间精神有些恍惚,他虽然是穿越而来,对这个素未谋面的亲生父亲没有太多情感,甚至还一度责怪他丢下这么个烂摊子,让自己受尽侮辱。
但直到今天,他才发现马谡并非他想象中的那般无能,他为了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绞尽了脑汁,甚至否决了最敬重的丞相的部署,甘愿以身冒险,来保全这次北伐的成果。
这样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