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时空航班》第250章


隆?br />
但是常凯申敢去想这些事情吗?
他不敢,因为三战和美国人的支持是他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果连这根稻草都丢了,他就连奋斗目标都没有了。
————
两天以后,常凯申一行六人带着卫队来到了长春路。
不是四人吗?怎么成了六人了?多出来的两个人是谁?
一个是白崇禧,一个是宋美龄。
白崇禧的来意不好说,也许是常凯申找他来出主意,也许是他自己要过来看某人的笑话,反正,无所谓了。
宋美龄过来是有正事的。
淞沪大战,中日两军血战近五个月,国府在打得可圈可点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里所说的巨大牺牲主要是指炮兵、空军之类技术兵种的损失,中国军队不缺步兵,但是战前花费巨大精力才培养出来的精锐技术兵种,补充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
与国府的损失相比,日军的损失也绝对不小。首先,海军受到兔子的阴招,多艘舰船受损,最后不得不远离战场,这样虽然避免了损失,但也大大削弱了对岸支援火力。而航母的远离,导致空军面对国府空军也难以占到上风。海军空军指望不上,地面上苦逼的陆军就只能靠着本身的战斗力去跟国府军战斗了,这也没什么,毕竟日军的陆军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训练水平都是要强于国府军的。
结果一交上手,日军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国府军似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针对性准备,让本方的装备优势、训练优势并不像预想中那么有效:豆丁战车面对国府军大量山寨的一人扛大炮,基本就是露面就死;而强化训练的刺刀拼杀技术更是被国府军大量装备的藤甲(两年的时间里,国府很是弄出来一批,这种国内唯一能大量提供的装备)克制得死死的;在面对具有数量优势的国军的时候,如果不是士兵的技战术、特别是射击技术,以及炮兵的炮击技术普遍优于国军,以及在某些关键节点用了决胜瓦斯,日军几乎要被反压制。
伴随着战争的进行,两边剧烈地消耗,于是差距渐渐显现出来了:日军可以得到源源不绝的补充,而国府则只能靠着储备打仗,高强度的战争让国府的储备迅速见底,不可避免地败下阵来。
而日军靠着完备的培训系统以及相对于国府庞大得多的人才储备,参战各部很快就恢复了战斗力——好吧,起码是恢复了建制——然后就继续向南京开进。
这让眼下在南京苦撑的唐生智倍感压力。
于是国府计划对日本本土发动一次反击,来警告日本政府,指望以此减轻南京的压力。
这就是着名的“人道远征”“纸片轰炸”,
轰炸需要轰炸机,而且还必须是远程轰炸机。但是当时中国空军购买的,能够轰炸到日本本土的马丁139wc型轰炸机,却掌握在一群外国雇佣兵手里(不是飞虎队,也不是苏联援华航空队,就是一群雇佣兵,拿钱办事,没钱走人的那种),这些人开出了执行这次任务的价钱:10万美金/人,8个人需要80万美金。
常凯申一琢磨:你们这些人的钱不要挣得太轻松啊,80万美金,够我干多少事了?再说,这是攻击日本本土,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民心士气上的好处,让一群外国人来完成这个任务算是怎么回事儿?
于是决定了,让这些雇佣兵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我们用中国飞行员来完成这次轰炸任务。
没想到这些雇佣兵不让中国飞行员接触飞机。
按理说这飞机是我中国老板的财产,怎么处置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轮不到你一个打工仔多事,对吧?可是这些雇佣兵就愣是不让中国飞行员接触飞机,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掌握了这种飞机,他们就没活儿干了。
而国府居然没办法——痿鼋长硬不起来啊。
后来徐焕升(执行人道轰炸任务的队长)耍了个花招:他在机场上拉响了空袭警报,于是这些外国雇佣兵接到“飞机转场”的指令。他们驾驶着四架马丁轰炸机飞往成都凤凰山机场,停好飞机前往驻地休息,这时候徐焕升带人把这四架飞机包围了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从而顺利底接收了这些飞机。不久以后,这支航空雇佣兵被航空委员会解散(这个事情在原来的历史上发生于3月16日,在这个时空也基本发生在同一时间。当时未来人的消息还没有公开,否则徐焕生也就用不着非要用马丁轰炸机了)。
但是这一次计划中的轰炸,没有战斗机护航。
一来是因为前期的战斗,国府空军的战斗机基本损失殆尽;二来,就算还有战斗机,那时候的战斗机也没有这么大的航程(来回将近2000公里)。
在原来的历史上,这次轰炸任务是迫不得已,没有护航也必须进行;但是在现在,中国空军有了选择:也许未来人有航程足够的战斗机呢?
抱着这个想法,同时也是为了试探一下这些未来人的态度,宋美龄这才跟着出现在长春街。
二 试探接触2() 
(解释一下,这个故事一开始真的是一时游戏之作。地效的历史和军事知识储备其实不足以支撑构建这样一个故事,只能是想到哪儿、或者说‘学’到哪儿写到哪儿了,比如现在写的人道远征,就是刚刚看《档案》才学到的。
为了保证质量【虽然质量其实也不怎么样】,以后可能还会开一些外传之类,一方面是这些事情写起来也挺有趣,比如计划中要写的1938年1月,第12届英国温布立世乒赛,咱们派一些六边形战士去教教这些不可一世的欧洲人打乒乓【那时候的乒乓在欧洲可是大众运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地效拖延一点时间用来恶补相关知识。
但是这样可能打乱时间线,就只能希望书友们原谅了。
不管怎么说,自己开的坑,含着泪也要填完)
两辆在满载着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的卡车来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嘎”地一声停了下来,不等车子停稳,车上的战士纷纷跳下车,在这栋四层小楼周围拉开了警戒线——其实没什么必要,戴笠的人早就把周围都梳理了一遍——片刻后,又是三辆保时捷轿车驶来,陆续停在办事处门前(注:查不到常凯申在抗战时的座车,不过既然他当时在大力建造德械师,那么其本人用德国车应该是比较靠谱的——等到去了湾湾后,就改凯迪拉克了)。
后面两辆车车门打开,何应钦、白崇禧、陈诚、戴笠从车上下来。陈诚快步来到了第一辆车旁,拉开了车门。这辆车上坐的当然是常凯申夫妇。
不过常凯申并没有下车,他偏头看着车外,脸色阴沉。
“达令……”
同车的宋美龄看着丈夫有些失神,叫了一声。顺着丈夫的目光看去,他看到了办事处门口停靠着的那两辆东风铁甲,以及上面安装的黑漆漆的重机枪,以及……守卫的战士。
瞬间,宋美龄就知道了常凯申的想法。
宋美龄想要说什么,但终究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
常凯申一直为自己大力建设的德械师自豪,认为这是整个亚洲第一流的军队,就算比之日军也不遑多让,在国内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而以他好大喜功的个性,有了这么“强”的部队,肯定想要在人前显摆显摆,所以他很喜欢带着自己的卫队(他的卫队当然是德械师,这里的“师”)到处乱晃。
可是现在,曾经威风凛凛的德械师,跟那两个卫士比起来……套用一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其实只论及“人”的比较,德械师的士兵比之解放军战士不遑多让,甚至,还要更多一分杀气;毕竟这个年代的国军还不是日后那一支气温高过30度就不训练的草莓兵,他们是真正上过战场,跟红军、跟各路军阀,甚至跟日本鬼子不断血拼,百战之余淘汰袭来的真正精锐。
可还有一句话叫做人配衣服马配鞍,三分长相要靠七分打扮。两边战士巨大的装备差异让那几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小战士看起来比这边的百战老兵要强得多。
“叫花子和龙王比宝。”常凯申脑子里,忽然想起老对手在文章里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仔细咂摸了一番这句话,心头满不是滋味。
————
看常凯申似乎不愿意下车,在门口等着的一干工作人员逐渐不耐烦起来,董老只怕大家会搞出什么失礼的事情,于是和刘跃君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