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宏图》第544章


三年来,皇帝一直忙于此时,并且乐此不疲,如今听到儿子说此事不急于一时,心中顿觉愤怒,翰林院已经要迁往南京了,如果再不加快速度,自己将再无机会,如何能说的上不急呢?
“那你说说,什么才是应该着急的?”皇帝脸色不悦的问道。
定王从怀中掏出一份报纸,放在了皇帝面前,说:“父皇,民间有大逆不道之言呀。”
皇帝拿起来看了一眼,发现是今早就应该看到的士林报,扭头看了一眼王承恩,见王承恩低头不语,接着看了起来,他的脸色瞬间涨红,继而手臂开始发抖,胸膛起起伏伏,显然已经怒到了极点,定王似乎早有准备,等待着自己父亲的龙颜大怒,但是跪在那里等了许久,却没有听到哪怕一声怒吼之声,就连略显粗重的喘息声都渐渐停止了。
定王抬头一看,发现皇帝脸色已经恢复往常,士林报摆在了桌子,神色平静的盯着自己,定王一时害怕,躲闪了皇帝的眼睛,皇帝淡淡说道:“慈炯,这种事何必理会,不过是狂犬吠日罢了!”
“父皇,秦王篡位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这片文章可以看出,天下仍有忠臣义士,揭露乱贼不轨意图,父皇,民心可用呀。。。。。。。。。”朱慈炯低声说道。
皇帝愣了愣,问:“你怎么会有如此大胆的心思!是谁教唆的你,朕只知道你平日只是结交一些狐朋狗友,何人会为你灌输这类危险的想法!”
无怪崇祯皇帝吃惊,如果细细算起来,整个皇室之中,对于今时今日局面最有抵触情绪的便是眼前的定王了,当初秦王夺权主政,皇帝虽然也有过一丝不甘,甚至想过联络忠臣义士拨乱反正,但是时间久了,这类心思也就淡了,如今在孙伯纶治下,大明国泰民安,拓疆万里,是他想也不敢想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身为皇帝的崇祯很清楚,无论是谁,一旦品尝了至高权力的甘美,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孙伯纶也不例外,秦王有能力,也有实力,想要夺回权柄,谈何容易。
近二十年过去了,皇帝已经完全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他可以陪伴皇后和几位爱妃下棋看戏,也可以去近郊打猎,甚至远游辽东,看看当初东虏窃取的江山,失去了权柄的皇帝得到了生活,渐渐失去了抵抗的心思了,而定王没有。
无论朱慈烺是被迫还是主动参与了江南之事,太子之位是保不住了,江南平定之后,朱慈烺被圈禁在了宫外,说是圈禁,只是受到人监视,不得出京城罢了,生活倒也惬意,皇太子成了皇长子,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力,那么嫡庶子的朱慈炯就是法理上第一个继承人,但是出人预料的是,除了几个酸儒小吏提出再立太子,朝野上下都没有提及此事,东宫之位空缺了出来,而且一直就这么悬空着,显然,孙伯纶连当傀儡的机会都不想留给朱慈炯。
更何况,身为皇子的朱慈炯年轻时候因为一些小事和秦王世子冲突,二人甚至动了手脚,也算是一点私仇。
朱慈炯听皇帝如此说,忽然变的激动起来,他低声吼道:“父皇,这天下本来就是我们朱家的,什么时候轮到他孙伯纶掌权了!孙贼狼子野心,便如曹操一般,挟持天子,其罪当诛,只要父皇传出衣带诏,天下自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父皇。。。。。。。。。”
皇帝听得朱慈炯说话,再难抑制住心中的怒火,怒斥道:“住口,你个蠢货!”
崇祯天子无论如何是没有想到,平日不好诗书的次子,怎么变得像那些东林逆党一样,只会夸夸其谈,皇帝站起身来,走到朱慈炯面前,一巴掌打在了他的脸上,斥责道:“管好你的嘴巴,如果你管不好,朕会让人替你管!”
朱慈炯活了二十多年,又是天子的儿子,皇家一直是父慈子孝,他何时被皇帝如此斥责过,皇帝也因为自己那一响亮的巴掌愣在了原地,他又何曾打过自己的儿子,即便是当初皇长子从南京回来,他也原本计划用些暴力来向秦王表现一些东西,但最终看到皇长子的那一刻,也只是父子二人抱头痛哭。
皇帝坐在了朱慈炯面前,低声说道:“慈炯,你以为朕发出衣带诏,便有仁人志士拨乱反正吗?不会有的,时代不同了,大明帝国承平十年了,没有人希望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皇位而大动干戈的,而且就算真的如你所愿,朱家又执掌大权,就能像以往那样,大权独揽吗?”
“你错了,时代变了,即便是孙伯纶,也无法大权独揽了,皇帝垂拱而天下共治,虚君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如果你仔细研究泰西各国,就会发现,荷兰和英格兰都已经是虚君的时代了,早早晚晚大明也是,无论谁坐在皇帝的位置上,无论他姓朱还是姓孙,都只是傀儡,天下人的傀儡,朱家安分守己,或许还能保存颜面,如果胡作非为,就离覆灭不远了!”
见朱慈炯依旧有些抵触,皇帝说道:“你永远不要忘了,孙伯纶是武将,他杀过的人,比你见过的都多!”
朱慈炯低下头,泪痕满脸,缓缓离开了书房,皇帝叹息一声,身子靠在了一旁的柱子上,对身边一直不说话的王承恩说:“王大伴,慈炯只有一样像朕,但是这个时候,朕却希望仅有的一样也没有呀。”
王承恩侍奉皇帝几十年,又是看着朱慈炯长大的,如何不明白皇帝说的意思,确实,朱慈炯只有一点像皇帝,那就是执拗的脾气,完全不听劝,而今日,朱慈炯也只是暂时屈服罢了,皇帝根本没有说服他。
“皇爷,事情没有您想的那么差,秦王是个仁义的人,不会对皇室。。。。。。。。”王承恩低声劝慰说道,但是话没有说完,就被皇帝给打断了。
皇帝笑着摆摆手,说:“没用的,人在潮中,身不由己呀,王大伴你知道吗,其实朕早就做好了禅让的准备,也数次与秦王私下提出过这个建议,但是都被秦王拒绝了。”
王承恩吓了一大跳,近些年,皇帝对目前的处境早就看开了,与秦王的私人关系变的很融洽,便如朋友一般,秦王在军机处下值,有时还会去坤宁宫,与皇帝喝茶聊天,他一直侍奉皇帝,也知道有过几次谈话是绝对机密的,他原以为是皇帝碍于颜面,私下对秦王提一些要求,不曾想却是谈论禅位之事,王承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求道:“皇爷,事情尚未到这个地步呀。”
皇帝释然一笑:“那到什么地步才可以呢,天下大乱,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吗,其实朕想过,如是朕诚心禅位,不仅天下安定,还能保住皇室的资产,总好过历朝历代,被灭的皇族吧。”
说着,皇帝忽然摇头,说道:“只是没想到,他竟然对皇位毫无兴趣,所谋深远啊。”
“皇爷,现在该怎么办?”王承恩着急问道,见皇帝,犹豫他说:“要不然,老奴去请秦王,皇爷亲自与他相谈,万万不可让秦王误会呀。”
皇帝微微摇头,思索片刻,说:“无需如此,这样吧,你往宫外放出消息,便说天子早有禅位的意思,然后再告知秦王,便说,朕想召见刘宗周。”
“刘宗周。。。。。。。”王承恩咂摸着这个名字,恍然明白,皇帝哪里是想见刘宗周,只不过想借着这个清流领袖的口,把自己禅位的想法告知黄道周和天下清流儒生。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已经完全失控,不要说引发这场变乱的黄道周,就连计划周祥的秦王都渐渐控制不住局势了,在士林报那片天下归秦的文章在京城发售的第二天,京城几份报纸接连有声音发出,先是有小报对口诛笔伐秦王篡权乱政,继而是几份大的报纸报道了皇帝早有禅位想法的文章,一时间,大明的舆论走了两个极端,一个邀请天下仁人志士共诛孙贼为首的叛逆,另一个则是支持皇帝禅位,以秦代明。
然而,很快后者战胜了前者,成为了舆论的主流。
孙伯纶很快便弄清楚了第一种舆论是定王在后面搞鬼,却也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无论对皇子做出什么惩罚都是不应景,但是第二种舆论却是皇帝在背后推动就不是孙伯纶预料的了。
因为打了孙伯纶一个措手不及,皇帝如愿见到了刘宗周,表达了自己禅位的意思,但是这种思想是刘宗周绝难接受的,以死相逼之后,皇帝选择了妥协,刘宗周却也没有向周围人谈及一句,好在东厂有密谈安排在皇帝身边,让孙伯纶成功阻止了皇帝的一个危险的计划,防止了局势恶化到难以收场的地步。
在没有得到刘宗周的理解之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