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宏图》第543章


王自证清白,最后还政天子。
显然这是黄道周的阳谋,只是剧情并未向着他计划的方向发展。
京城,军机处。
“气煞我也,东林逆党败坏朝纲,本王饶过了他们,清流们整日夸夸其谈,不知政事,本王也容忍了他们,没想到却背后捅了本王一刀,当真是目无法纪,真当本王是软柿子吗?”孙伯纶当着在场所有重臣的面,把士林报狠狠的拍在了桌子上,上面四字标题极为显眼:天命归秦!
当值的军机处重臣全都没有敢说话,躲避着秦王冷峻的面容,孙伯纶环视一周,他当然知道这是黄道周这个迂腐酸儒的勾当,即便是署了个笔名,也逃脱不了东厂的监察,他担心的是,朝中这些从自己执政之前留下的老臣参与其中。
“看来江南之变,本王杀的人是少了一些!”孙伯纶淡淡说道。
此话一出,军机处中所有的重臣都抬起头来,如果以杀伐处置此事,那可是要天下大乱的,虽然秦王很重名声,但是若权力保不住了,名声又有何用呢,所有重臣都不敢再置身事外了。
众人相互看看,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也是今早得到的消息,消息来源也是来自这版士林报,虽然已经预感到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已经开启,但如今尚且处于形势未明的阶段,想要发声,却又不好表态,几个重臣相互看看,眼睛落在了吴砩希猱‘端着茶杯,貌似不经意的微微摇头,算是表明了态度。
虽然吴幌蚋矣谮裳裕俺频背赫鳎谴耸北硖侵С智赝酰踔撂岢霰惹赝醺そ姆ㄗ樱裨蚴翘坪酉床磺宓摹?br />
众人都不敢表态,吴畔虏璞遄虐傥蘖睦档闹苁科嫖⑽⒁恍Γ苁科嬲玖似鹄矗庀轮谌瞬潘闶浅こ鲆豢谄?br />
因为秦王强势,吴抑保溆嗄诟笾爻家捕嘤泄ρ苁科嬲飧龃竺魇赘ㄖ爻荚缇统闪嘶茏樱渌淙恢凑评舨浚茄∪擞萌说娜ο蚶词潜磺赝踝芾康模苁科娴故且怖值玫彼κ终乒瘢饺盏挂猜涞每砗竦拿遣豢煞袢系氖牵谀诟笾畲蟪贾校苁科娌攀乔赝醯男母埂?br />
周士奇站起身,端起茶杯,递到孙伯纶面前,轻声说道:“殿下何必动怒呢,如今形势不明,倒也不好决策如何处置呀。”
“周大人这话什么意思,难道任由酸儒悖逆妄言吗?”孙伯纶正在气头上,神色不悦的问道。
皇权之事,他只和自己的儿子摊牌了,说到底,孙伯纶如今只想着让儿子开朝定鼎,创立基业,这样既能延续权柄,又可以不背负篡位的恶名,实际上,鉴于孙东符在里斯本的优秀表现,孙伯纶早有准备,准备等孙东符回来,便让他以大都督府长史身份参与朝政,先抓住兵权,过几年在入阁,十年之内,把秦王之位传给他,这样一切便由孙东符掌握了。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黄道周横生枝节出来,竟然玩起了以退为进的把戏,把自己心中计划猜了个七七八八,而且广而告之,即便是安然渡过今日的危机,日后行事也是多有不便了!这让孙伯纶如何不暴怒呢,若是东厂早得到这个消息,孙伯纶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处决了他黄道周。
周士奇见孙伯纶暴怒,说:“情况也不一定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坏嘛,殿下的担心有些多虑了。”
孙伯纶狐疑的看向周士奇,对于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首辅大臣,孙伯纶了解极深,知道周士奇能力一般,但看他今日的表现,似乎颇有想法,他稍稍平复了一下心情,回思了事件发生之后获得的一切消息,想了许久,却也没有什么头绪,心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论谁人最能称之为旁观者,自然是他周士奇了。
周士奇笑了笑,说:“殿下,下官倒是觉得,引发变乱的可能性倒是不大,如今国泰民安,殿下又多行仁政善政,且对天子礼敬有加,从未有忤逆之事,除了那些无事生非的人,谁愿意参与到变乱中去呢。”
“那你认为,会有什么结果呢?”孙伯纶听得周士奇说的头头是道,心道也是,顶多也就是一个书生酸儒附和一下,只要处置得当,不可能有大的变乱,于是认真的请教到。
周士奇脸色严正了许多,环视一周,轻咳一声说:“无关人等退下吧,书记官也退下!”
军机处的吏员全都退下之后,周士奇说:“殿下,下官担心他黄道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你的意思是。。。。。。。,有人会顺势而为!”孙伯纶忽然意识到一种可能,而且这种可能在逐渐的放大,到了最后,甚至有些庆幸,幸好这个当口,孙东符尚且在海外。
说起来若有人顺势力推,那才是大事,旁的不说,军中将领对于那从龙之功,可是垂涎许久了,而豪商大贾也早就对皇室在贸易中的特权多有不满了。
“周大人说的是,此事不得不防!”孙伯纶缓缓说道,看了看那些已经呆立的六部重臣,孙伯纶道:“今日先议到这里,待局势明朗,再行讨论吧。”
重臣们知道孙伯纶要私下安排一些军中之事,自然都起身告退,不多时,军机处里一片死寂,孙伯纶靠在椅背,全身似乎没了力气。
“黄道周,好一个黄道周,杀人诛心!”孙伯纶无奈的长叹说道。
第503章 章二三 皇帝的态度() 
京城,紫禁城。
崇祯皇帝宽大的书桌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规模的书堆,桌上、案边甚至连一旁的地面上有堆满了密密麻麻的文献,这些文献善本形制各异,其中不少是唐宋故纸,看起来具备非常久远的历史,即便是皇帝,也是小心翼翼的拿着。
王承恩站在一旁,拂尘搭在左臂上,闭着眼睛正在假寐,身子不由的靠在了桌子上,他年岁大了,实在无法长时间的久站,虽然废奴的时候,皇帝解除了他皇家奴仆的身份,但是这个侍奉了皇帝多年的老人,实在无法适应离开皇宫的日子,就此留了下来。
哗啦啦!
王承恩陡然醒来,发现桌子上的书籍撒了一地,连忙弯腰捡起来,皇帝却是似乎没有看到,依旧执拗的找着某本宋版书,夕阳的余晖洒落进来,投射在了皇帝半白的头发上,似有光辉。
这个时候,一个太监出现在了门口,打了个手势,王承恩犹豫了一下,低声说道:“皇爷,定王来了。”
“让他进来吧,顺便帮朕搬书,他一把子力气,总好过你吧。”皇帝不愿意在儿子面前表现的太过于随意,站起身子,又把王承恩扶起来,随口说道。
王承恩自然知道定王此时前来,定然和士林报上那篇文章有关,今天早上的时候,他就看到了那文章,知道其中的厉害,便随意找了个理由,说是送报的小太监出了纰漏,把皇帝每日必看的报纸弄丢了,才没有让皇帝看到,事实上,王承恩知道自己做对了,至少军机处里今日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到了他这里,他不知道最后秦王与诸位重臣秘议了什么,但是知道,风波已起,皇帝晚知道一天,便多一天的福气,而定王显然不想让皇帝有哪怕一天的福气。
定王走了进来,从容的行礼,皇帝看了一眼桌上的西洋钟,问道:“怎么今日来的这般早呀?”
定王朱慈炯微微一愣,看了一眼皇帝的脸,又看了看俯首不言的王承恩,恍然意识到,这件大事皇帝还不知道,他尚未找到个理由,只见皇帝说道:“来的早就来的早吧,你快快把地上那些善本办起来,码在书架上,这是朕今天要编列的,晚上还要送去翰林院,快快做事吧。”
“父皇,此事倒也不急于一时。”定王说道。
皇帝的脸色却是变了,自从权柄被秦王夺走之后,皇帝曾经极度不适应,虽然依旧主持朝会,军机处听政,但是时间久了,皇帝也觉的乏味,一时有些不知所以,后来还是皇后周氏提议,仿效成祖,皇帝主持,编列崇祯大典。
皇帝想要找事做,孙伯纶自然知道,听闻皇帝要编列大典,孙伯纶自然同意,不仅从户部调拨钱粮支持,还号召天下读书人支持,制定了奖书、题咏等奖励办法,鼓励民间文宗进献书籍,由皇帝主持,又有图书馆的先例在,民间人人奋勇,编撰崇祯大典便从三年前开始了。
三年来,皇帝一直忙于此时,并且乐此不疲,如今听到儿子说此事不急于一时,心中顿觉愤怒,翰林院已经要迁往南京了,如果再不加快速度,自己将再无机会,如何能说的上不急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